七日書#四月第六天~我的安然之所
對我而言,生活中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地方,那裡是我所有創意靈感的源頭。我能在其中窺見生命的真相,讓身心徹底沉靜。那裡,我整燙衣物,聆聽馬友友的大提琴無伴奏巴哈組曲,也經常誦經做課、練習禪修。
這個地方,是我的工作間,也是我的禪堂,更是我體驗整個生命的所在。
每當生活或工作上出現難題,我會透過誦課與打坐,讓心完全安靜下來,讓全身的肌肉與筋骨徹底放鬆。在那一刻,身心暫時被放下,關於「我」的一切,也一併放下。每次我都會這樣練習至少一個小時,然後回到原本的工作與生活中。奇妙的是,往往在隔天,或過一段時間後,靈感會突然湧現,困難與挑戰也因此迎刃而解。
我的禪堂同時是工作間,有時甚至是洗衣間。我常在整理完家務後,為這空間來一次徹底的清理。準備禪修時,舖上坐墊、點上一枝清香,開始課誦。我在這過程中體會到:即使是同一個空間,因應內在心境的轉換,它所承載的功能與氛圍也會截然不同。當我邊聽音樂邊做家事,它是我的工作間;而當我靜坐誦經,隨著聲音讓身心慢慢安住時,它又成了我的禪堂。
曾幾何時,我也曾幻想過,若能存些錢把家裡重新翻修,或許就能打造出心中理想的禪堂——木質地板、日式紙門、簡樸的木造佛壇……我想像那場景,大概就像當年在法鼓山禪堂的樣子。
我懷抱這樣的期待一段時間,直到有天,我忽然察覺:這份理想反而成了修行的障礙。後來幾次戶外的禪修練習,讓我有了新的體會——即便只是坐在瀑布旁的長椅上,或水月道場蓮池邊的階梯上,我依然能夠深刻地進入禪修狀態。自此,我放下了對「理想禪堂」的執著,也開始更自在地使用這個工作間與禪堂。
環境其實從未改變,改變的只是我的心境。而心境的調整,便足以轉化出一個截然不同的空間氛圍。這樣的練習,讓我得以安住身心,自在生活。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