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何以會有憐憫之心

烏雲蓋雪
·
·
IPFS
·
人有憐憫之心,是因爲他在同類身上看到有可能降落到自己身上的遭遇,他的想象力讓他把自己代入到別人所遭遇的情境中,從而遭受精神上的痛苦,這種精神痛苦就導緻憐憫心的産生,因他人的苦難而悲傷。人所憐憫的其實是想象中的自己。

《牛津通識讀本:叔本華》<自私與憐憫>一節講到:

如果每個人的心理結構中都有一部分憐憫的成分,那餘下的還有什麼?叔本華的全部解答如下:

人的三種基本的倫理動機——自私、噁意和憐憫在每個人身上以不同的、大相徑庭的比例存在。動機將根據這些比例作用於人並導緻其行爲。(《論道德的基礎》,192)

自私是“巨大”而“自然的”:

每個個體,在一個浩瀚無垠的世界中渺小得幾乎爲零,卻讓自己成爲世界的中心,把自己的生存與福祉置於高於一切的優先位置。事實上,從自然的角度看,他準備爲此犧牲一切;爲了讓他自己這滄海一粟活得稍長一點點,他願意毀滅世界。這種傾向就是自私,它對於自然中的一切事物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作》第一捲,332)

自私如此高高地“凌駕於世界之上”(《論道德的基礎》,132),以至於如果沒有國家機器所代表的法律的製約,則個人將會捲入一場所有人之間的戰爭(《論道德的基礎》,133)。這一切意味着以他人福祉爲動機的行爲應該不僅少之又少,而且因其與我們的天性相左而不可能。叔本華不得不承認憐憫是倫理學的一個不解之謎。他唯一能説的就是憐憫是一種原始的反自私的特徵,它作爲純粹的事實存在於我們身上。但憐憫何以能“居住於人性之中”(《論道德的基礎》,149)卻是一個深深的謎,因爲人是對生命意誌的天然自私的表達。

那麼我來解釋一下,人何以會有憐憫之心?有個成語叫,兔死狐悲,物傷其類,並不是説真的兔子死了狐狸會悲傷,它的意思是比喻因同伴或同類的死亡而悲傷。人有憐憫之心,是因爲他在同類身上看到有可能降落到自己身上的遭遇,他的想象力讓他把自己代入到別人所遭遇的情境中,從而遭受精神上的痛苦,這種精神痛苦就導緻憐憫心的産生,因他人的苦難而悲傷。這就像我們欣賞電影或文藝作品時,會把自己代入到某個角色中,與其同悲共喜,我們説這是因爲我們有共情的能力,或者説代入他人角色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前提是人具有想象力。所以,人所憐憫的其實是想象中的自己。

讀《牛津通識讀本:叔本華》<自私與憐憫>一節有感。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烏雲蓋雪看君終日常安臥,何事紛紛去又回? https://liker.social/@wygx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關於榮格的心理機能十字架

善噁隻是心靈的狀態

關於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