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面包
小时候多希望拥有哆啦A梦的「记忆面包」呀!

长篇文字的阅读理解,别说小孩了,连成人都头疼,更别说用文字遨游陌生的知识领地了。书写与阅读,本不属于人类天性,是后天习得的能力,也遵循「用进废退」的法则。而「记忆面包」这伟大意淫物,让我们跳出流程,以胃代脑,实现字面意义上的知识消化。
如今,AI 做到了。连拓印面包的步骤都省了。于是 Seth Godin 在博客文章里指出这样一个当代问题:
More summaries won’t automatically lead to more understanding.
唾手可得的干货总结,不等于更好的理解。
人们总爱说资讯爆炸,与此同时,资讯和经验何尝不是被过度浓缩呢?
依靠AI总结、依靠樊登、罗振宇们读书,都是不同程度的「资讯浓缩」。我并不主张技术恐慌,而是希望识别技术的效用和局限,以便更好地分工合作。那些功能性阅读,比如考试、比如职场、理财,有上述中介加持自然如虎添翼。而如果想要获得深刻洞察,出于审美需要、和作为生命体验的阅读,只靠中介一定营养不良,这是很浅显的道理。

你的重点和我的重点,我的重点和AI认为的重点,各不相同。文字理解不是数学运算,是牵扯个体认知、情感经历、上下文语境、语义学、文化背景的模糊运算,并不遵循通用的算法规则。换言之,它不太适合完全交给机器去做(至少目前如此……);再换言之,机器不太会阅读空气。
Seth Godin 所说的悖论在于,真正的理解,通常源自主动克服思维阻碍的过程,这种必要的认知摩擦,是阅读意义之所在。而信息中介(无论AI、罗振宇、还是记忆面包)都旨在减少摩擦,提升效率。二者是互补关系,不可相互替代。
最优解并不在两极,而在于适度调整认知摩擦的阻力区间。我希望自己可以这样利用信息中介:
一,开始阅读之前,可以先看一遍 AI 总结。对大体结构心中有数,不怕剧透。这样在阅读具体章节时就会有相对明晰的坐标系,不至于迷失在细节里。
二,仅把总结工具当索引,或增强版的目录,让我通过关键词迅速定位原文。我不认为提纲挈领式的 Cliffs Notes (克里夫笔记书)可以替代阅读原文。
三,利用 AI 工具获取视频逐字稿、并以此形成分段总结。这会帮我们屏蔽掉不必要的视觉干扰。很多服务于视觉呈现(而非叙事需求)的镜头语言、插科打诨、黑人问号表情包什么的,都可做脱水处理。同样,通过视频总结的索引,定位到相应逐字稿部位,大多时候足堪使用了。如果某些内容一定要看视频才可理解,那么再由逐字稿定位到视频本身观看即可。此条适用于说理性质的视频,一个人对着镜头跟你讲明白一件事,文字一分钟就能读完,视频一播就是十分钟,实无必要。Chrome有很多插件可以一键总结视频,很方便。
四,知识的消化并不仅仅来自阅读,而是参与和共创。与 AI 就某一本书的反复对话,是可以不断激发好奇心的益事,这与阅读原文时的「思想漫游」构成一对平行进程。面对面的团体读书会当然更好,只是线下活动的门槛和组织成本因人而异,不好强求就是了。
五,还有什么你能想到的方法,欢迎在评论区补充分享。
-
阅读到底是件很私人的事,过程大于结果。交由第三方,不单是信任问题,我想恐怕也太无趣了。我最喜欢读着读着,脑海里乍现一个毫不相干的念头,然后任由它生长。这缕灵光,有时无疾而终,有时又在意想不到的时间地点跳脱出来,重获生命力。乱归乱,毕竟有机物,基因与自然演化的屎山代码,也从来都不是条理分明的。

李源
2025.4.10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