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的警告

西田弘義
·
·
IPFS
·
今日回望,我們不禁要問:大自然是否已在反擊?
J. E. N. Veron, A Reef in Time: The Great Barrier Reef from Beginning to End (2008)

 作者是一位來自澳洲的海洋生物學家,本書探討的是他對大堡礁的長期研究。透過地質、海洋與氣候環境的歷史變遷,他指出應如何理解大堡礁未來的生態走向。

無可否認,當前海洋生態的首要威脅仍是碳排放。過量的碳排放導致海水酸化,嚴重損害珊瑚及其共棲生物。作者警告,若各國未能及早以非常之手段處理碳排放問題,未來全球的珊瑚帶勢必將化為一片死寂。

儘管本書內容頗具學術性,但在最後一章,作者超越了他作為科學家的本位,向讀者發出誠懇的忠告——環境污染的危機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以下分段節譯其語重心長的呼籲:

 

(1) 炭排放量預測
「最近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普查顯示,其增長率目前處於歷史最高水平 — 每年 63 億噸 — 並且每年以 0.3% 的速度增長。以這個速度增加,到 2030 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將達到每年 120 億噸,到 2100 年將達到 200 億噸,……」 (p. 223)


 (2) 會否有另一次的大規模絕種?
「至少就海洋生物而言,重返大規模絕種的條件,其可能性非常確實,而且在絕種顯著出現之前就早已發生,到那時已無法阻擋。」 (p. 224)


 (3) 其他科學家的評論
Michael Boulter: 對於環境衰落,「現在改變為時已晚,就算聯合我們起來也停止不了。我可想像我們的系統已處於墜毁狀態,無法控制。」 (p. 224)

E. O. Wilson:「科學家估計,如果棲息地繼續轉變為其他用途,其他破壞性的人類活動也以目前的速度繼續下去,那麼到本世紀末,地球一半的物種可能就會消失,或者至少會注定早日絕種。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裡,僅由於氣候變化,整整四分之一 (的物種) 將下降到這個水平。」 (p. 225)

 

(4) 公眾的無知
「一方面,世界各地每週都在舉行會議。溫室效應的劇烈上升,幾乎是所有珊瑚礁科學家國際會議的核心問題。另一方面,大眾仍然在安枕,沒意識到其後果的嚴重性。」 (p. 226)

 

(5) 科技發展的重要
「現在的問題是,工業化國家是否準備好投資,在舊科技未到期更換之前,就能及早以新科技取代之。 ...... 時間所剩無幾,我們越長時間依賴化石燃料,戒除這毒癮的成本就越高,就越無能為力。」 (p. 229)

 

(6) 不能逆轉點快到
「我們必須直言不諱,逼使政府採取行動。時間很關鍵:不歸路 — 臨界點 — 可能在十年之內出現。」 (p. 230)

 

(7) 政界請注意
「政客可能不會看到他們所作所為 — 或不作為 — 的後果,但他們的後人絕對可以遇見。」(p. 230)

 

(8) 我們每人能做的事
「第一步,也是最終唯一有效的一步,就是停止用溫室氣體來污染我們的地球。 個人可以藉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來減少能源消耗,並向政府施壓,使他們採取行動,減少公共場所的能源消耗。」 (p. 231)


(9) 最後警告
「選擇權在我們手中。 因為如果我們不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蓋亞 (Gaia) — 她的森林被砍伐,她的海洋被酸化 — 將會向我們報復。」 (p. 232)

 

還記得《阿凡達》(Avatar)電影剛登上銀幕時,曾有華人牧者語重心長地指出那是一部後現代作品,勸誡信徒不宜觀看。但出人意料的是,電影中那群強行掠奪自然資源的人類,以及阿凡達的反擊,其實明顯寓意著生態危機,揭示自然與人類文明之間日益加劇的衝突。

直到讀到本書結尾的警告,才驚覺這本書與《阿凡達》問世的時間竟如此接近——一為學術(2008年),一為影藝(2009年)——兩者在毫無預謀之下彼此呼應,以不同語言發出相同的警訊,對人類發出沉痛的忠告。

今日回望,我們不禁要問:大自然是否已在反擊?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西田弘義自由作家,讓生活、科學、科技、宗教、文藝等思想化為文字,在世界中留下痕跡。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與上帝「共創」

文化現象
4 篇作品
思潮起伏
8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