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宏
臺灣保育運動給我的啟廸
臺灣的環育工作是一項全面而立體的行動。從文學到自然教育,從家庭實踐到社會倡議,無不展現出環保的多重面貌。

科學家的警告
今日回望,我們不禁要問:大自然是否已在反擊?

從未遇上過的雀鳥
只要我們承認牠們擁有我們所沒有的感官,只要我們不理所當然地假設牠們與我們共享的感覺完全相同,就能稍稍窺見鳥類的感官世界。

大象也落淚:動物的情感世界與人性的反思
人類不能以萬物之靈,自居高位的姿態去理解動物,並武斷地宣稱牠們的感知世界遠不及人類,因而肆意看待牠們,無須顧慮牠們的行為是否蘊含訊息。

工作的權利
我們是否應該利用科技讓宣傳和謊言充斥於我們的信息渠道?我們是否應該自動化所有工作,包括那些能帶給人滿足感的工作?我們是否應該發展非人類的思維,甚至超越我們的數量與智慧,最終取代已被認為過時的人類?我們是否應冒著如此巨大的風險,讓我們的文明陷入失控?🧐

教會用人工智能的原則
世界上的每一樣工具與方法,教會並非一定需要使用。使用時,應當清楚明白為何要用,以及是否真的必要對於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教會應當抱持「快快地聽,慢慢地行」的態度。我們需要對文化保持前瞻性和敏銳的洞察力,但在應用時必須謹慎,不可操之過急…
台北之旅
台灣年輕人是未來保育的重要力量!

人工智能與環保
我們更應該鼓勵年輕一代參與人工智能的發展,以解決各種環境保護的問題。

咖啡中的宇宙
小小氣泡浮在咖啡面,像一個個小宇宙...

傾聽語言
多一分聆聽,多一分欣賞,或許能減少民族之間的磨擦與衝突,讓彼此更能理解與包容。

進化論新發現
作者能從普通的生理常識入手,帶讀者遊覽整個動物世界,去尋找進化的線索,就像一本偵探小說一樣。

誰是我的知己?
他因我落淚而落淚, 因我憤怒而憂傷, 因我無望而破裂...

散文傳教
一行禪師以散文形式講解佛學,每篇僅一至兩頁,所闡述的道理簡單易懂,完全不同於一般人對佛學深奧難解的刻板印象。

人比 AI 更可怕
NewYork:PenguinRandomHouse,2021.作者KevinRoose…

智能體末世危機
Generativegents:InteractiveSimulacraofHumanBehavior(https://arxiv.org/pdf/2304.03442)近年來,已有學者開始研究人類與人工智能共同進化(Human-ICoevolution)的可能性…

與貓相遇在 Cafe
自從離開Peterborough以後,很久沒有到過這類小鎮式的咖啡店了。進到去有如跟時間漫步。地面只作買賣,陳列各式包裝咖啡豆,卻有一大筒汽水,其實giftcards也有得買。樓上有四張餐桌,空間雖小,卻給我一種悠閒的感覺。見有兩老人家在砌puzzle又有另一老人家跟他們聊天。角落放有一個電子琴,真有點衝動坐下去彈〈榮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