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神學初步構思

西田弘義
·
·
IPFS
·
從唯識學的「境不離識」與巴特啟示論,構思唯識神學。

若「境不離識」,則一切法皆非純粹客觀之知識。此一見解來自唯識學的深層洞見:我們所認識的世界,總是與我們的識相互交織。意識不只是被動地接收外在實相,而是在其中參與、構成,甚至重塑所謂「外境」。在此觀點下,即使是我們所謂的「知識」或「真理」,也不可能完全脫離主體的意識結構。因此,所謂真理的客觀性,必須重新評估其在人心中的生成方式。

從這樣的角度出發,若啟示是「境」,那麼啟示也就不能被視為單方面傳遞的客觀資訊。啟示不是如新聞般的報導,而是需要被「識」所接納、內化,並在主體心中產生意義的實存。啟示,作為上帝向人顯明自己的行動,其本質乃是一種關係性的介入,是一種與人的生命深處互動、交會的歷程。啟示不是抽象命題的累積,而是生命中與上帝相遇的具體時刻。

正如卡爾‧巴特(Karl Barth)所指出的,上帝之所以啟示自己給人類,並不是為了讓人僅僅「知道」祂的存在,而是為了作人類的主宰,與人建立一種絕對主權與絕對慈愛交織的關係。巴特反對將啟示視為可掌握、可系統化的神學資料庫,因為這樣的觀點忽略了啟示的本質——它首先是來自上帝的自由行動,是上帝主動臨在於人之中的愛的行為。因此,巴特的啟示觀,其核心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關係的建立,是一場神聖的相遇,是上帝臨在於人的歷史與心靈中的事實。

從此可見,巴特的神學觀點與唯識學中的「境不離識」有深刻的對話可能。唯識學強調一切境界皆為識的變現,而巴特則強調上帝的啟示只有在人的信仰與回應中才真正實現。兩者都否認了抽離主體的純粹客觀性,而轉向一種活生生的、關係中的認識論。這樣的對話不僅可以豐富基督教對啟示的理解,也讓我們更深刻地反思:什麼是真理?真理如何臨到?而我們又如何在生命中認識這位啟示自己的上帝?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西田弘義自由作家,讓生活、科學、科技、宗教、文藝等思想化為文字,在世界中留下痕跡。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自然:生態
9 篇作品

厄瓜多的自然權利

這義是本於信,以至於信(羅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