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x学术圈 | 写Funding Proposal发Paper?教授生涯要面对哪些挑战?
她说X学术圈 | 走进象牙塔
精选内容
“她说x ”第一季她说x学术圈,热烈开场啦!这是一季由青行灯和阿熊一起组织的专门针对学术圈的她乡分享活动。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会讨论学术圈生活的各方各面,为大家揭开学术圈神秘的面纱!
在第一期,【她说x学术圈·走进象牙塔】活动里,我们邀请了四位嘉宾来给我们分享做教授的喜怒哀乐。作为教授的一天是什么样子的?对教授来说最有意思、最枯燥、最烦恼的部分都是什么?当教授最重要的技能是什么?大家一起听听看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教授们怎么说!
精心编辑的文字稿将在公众号分篇发送,想了解活动全部详情欢迎在Youtube和B站搜索WomenOverseas找到我们的账号收听本次分享会的活动音频。
分享嘉宾
Becky: 北美R1学校的STEM教授;
Ann: 北美LAC经济系AP,家里有一个宝宝两只猫;
Belinda:北美R1心理系教授,2011来到伊州读博,之后在东岸西岸工作生活,每次搬家都是横跨北美大陆,直到今年回了梦开始的地方;
Akasa:北美LAC哲学系教授,不知所措的职业哲学家。
Part 00-03 👉她说x学术圈 | 走进象牙塔——教职到底是什么样的职业?
04. 成为教授后的意外遭遇
Akasa:我最吃惊的事情是对于自己研究的时间管理是比较困难的。找这份工作的时候我有算过,绝对教学时间其实没有那么长,加上备课的时间,每周应该还是有三天的时间可以去做 research 的。但是后来发现根本不是这样的,教学会弥漫到你其他的时间里面去。在很多时候我都需要严格管理自己的研究时间。我觉得这一点是在做博士生、博士后的时候没有的,那时候我全天都可以用来做研究,是很幸福的。
Ann:对我来说最吃惊的事情是,我的研究变得顺利了。以前在读博士的时候很痛苦、很挣扎,觉得自己的研究做得特别不好,但做了教授之后才做得越来越顺。当然跟 R1 没法比,但是比之前已经好了太多太多了,自己一方面有很多想法,一方面发现了很多不同的合作者,合作也很愉快,发表也都挺顺利的,我觉得还挺开心的。这是我自己之前没有想到的一点。我当年的博士导师也有相似的经历。所以多点信心是一件好事,可能最后就真的做得挺好的。
Becky:我最吃惊的恐怕还是管理学生会这么费时间这一点。我虽然在 PhD 阶段有带过新生,postdoc 的时候有带过 PhD 学生,但是变成 professor 后,我发现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相比之前还是挺不一样的。引用一个和我差不多年纪的的同事的话来说,我们最大的问题是因为我们很年轻,以为我们了解学生,但实际上我们一点都不了解学生。如果学生完全没有动力、不想干,或者说并不是不想干、而是有一些其他的烦恼,我们很难做出适当的反应。总之在管学生这方面,我觉得这个困难非常非常大。
Belinda:我有很多和 Ann 和 Becky 相似的感受。首先是一个惊喜:做教授之后真的比读博的时候更轻松了一些。这个轻松并不是工作量上的,更多的是一种心态上的变化——做了教授之后,我要做的事情更多,而且教授的工作对我的能力有一个更全面的要求。但是整体的感觉上,我的博士读得不是很顺畅,对自己有非常多的怀疑,质疑自己是否应该进入学界;但是做了教授之后,我忽然间就有了这种自主性,用这种自主性去产出一些产品之后,发现大家还挺接受的,我就慢慢就有这个信心了。除此之外,虽然说我们有 tenure 的压力,但是我觉得整体来说,当教授期间的安全感还是会比博士或者博后时期要强很多的。因为美国这个体系,他并不是说招了你,然后再经过一个非常严格的筛选把你筛掉;他招你,肯定是想让你成为教授、拿到 tenure 的。博士的时候我特别担心我能不能找到工作,现在进入了这个体系之后,只要我把工作做得可以,没有每天都在玩,我觉得还是有这个工作安全感的。
这是好的一点,不好的一点就是管理学生真的很难。做这个工作,我最想得到的结果并不是发一篇 science 或者 nature,我更希望培养下一批能做心理学研究的学生,mentoring students 对我来说非常重要。但是我发现我的学生好像并不是很 care 这一点。我希望他们能够成功,如果他们以后想留在学界,我就希望我能够提供这些帮助。但是我发现他们自己没有这个动力,有点“皇帝不急太监急”的感觉,这个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我以为学生选择这样一个 program 是因为他希望能够做到很好,或者说对得起自己。但是我觉得有可能是我们领域很多都是美国学生——我当然不想带有任何偏见或刻板印象——但他们有非常严格的小时工作制,一周只工作 40 个小时,让他们工作 40.5 个小时都是无法接受的。所以我觉得可能 mindset 也不太一样,我确实要花更多时间才能够逐步了解学生他们的心态到底是怎么样的。
05. 关于Funding Proposal
Q: 你需要写很多funding proposal么?平均一个学期要写几个呢?
Becky:如果我是 lead PI 就会要花很多的精力。如果我是 co-PI 精力就可以花的少一点。每一个 proposal 看是个人的proposal 还是一些研究中心的proposal。研究中心的就不仅是自己要花时间写,还要跟十几个,有时候是几十个人一起苦,而且需要开很多会才能写出来。我的个人proposal是尽量一个学期写两个,这个其实很难做的。然后co-PI 的 proposal 差不多可能一个学期加上三个。但是这其实也是因为我刚开始的原因。之后,因为 proposal 并不是说你交了就能成功, 很多被拒绝回来要修改,再交。这个花的精力,就不像你从零开始写一个 proposal 那么多。
其实任何一个时间段,在学期中我都有要有 proposal 在写,有的时候是一些比较简单的像 national lab 的那种几页就可以了。像那种大的 funding proposal 就要花很多的时间。不过最后进入稳态的话可能并不需要那么多,因为很多时候 proposal 互相不能重复,所以你能写的方向也不是很多。
我以前的导师是理工科导师,非常厉害的大牛。然后他写 proposal 的时间肯定比他花在我们学生身上的时间要多得多,他基本上所有时间在做proposal相关的工作。所以 proposal 对于我们学科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很多时候可能是最重要的、最花时间的一个地方。
Akasa:做作为一个哲学系,文科,并没有对写proposal或者是拿 grant 有任何的要求。但是我还是尽量每年都写一些,因为实际上文科还是有很多grant的,然后我在过去的大概五六年里面也拿到了不少。
对我来讲,一个问题是每次写文科类 proposal 都需要推荐信,然后你会经常需要联系以前的老师啦,业界的一些其他人帮你写推荐信,然后那个过程其实是挺痛苦的,对于我这种不太好意思问人要推荐信的人。因为 proposal 都会有失败的可能性,我算了一下,我成功率可能也百分之三四十,大概三个里面可能可以中一个。这就会要求你反复申,不断地申,当然申的越多,中的几率就会越高。但是这就会导致你比如说失败了一年,然后第二年你又要找这个人要推荐信,然后他就会发现你去年失败了,然后我这种脸皮非常薄的人就会没有办法,有时候就会想说还是不要找他更新这个信了吧。
文科另一个问题是钱一般比较少,比如说你折腾半天最后得到八百块。虽然说个钱,也是个 line item 可以写在 CV 上面,但是你有时候就想说,我到底为什么要折腾这个事?但是又话说回来,我看到比如说我同事做了特别好的那些他们都是有一些滚雪球的过程,比如他们在初期的 10 年可能申了非常多,一些很小的 grant 就滚越滚越大,然后滚到他的职业的中后期就会变得非常容易。然后甚至会有人来邀请他去申一些 grant 之类的。所以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在职业初期的时候是这样。
Becky:我来补充一下成功率的话题,理工科的就算是大牛组,成功率也是 10% 以下。对,但是不是八百块肯定是 300k 以上。我有一个现在已经做成系主任和研究中心主任一个很厉害的人,工科的,他说他第一年做助理教授的时候一共交了 28 个 proposal 一个都没有中。
我还知道另外一个例子是做物理的一个女教授,现在也非常成功。对于我们来说,拿 proposal 是拿终身教职的必须点。然后她在拿终身教职之前,开职称会议之前的前一晚,才拿到自己的第一个 proposal ,在那之前都是一直在申。所以说理工科非常难,很难申。但是大家没有办法,必须都要这样子。
阿熊:那我来分享一个振奋人心的故事。我有一次去和一个我们方向很厉害的女教授吃饭,然后她说她一年之内,组里从两个人变到了八个人,需要重新思考她应该怎么样来管这个组。我就问她是什么让你一下子组里变成了八个人。她和我说她申了五个 grant,是打算计划着可能会拿到一个,没有想到拿到了五个,现在就有了一堆钱,一定要招学生。我当时听完这个故事以后就有一种哇,这种事情原来是真的会发生的。也给大家一些信心,说不定哪天运气好了,就突然都到你的面前了。
06. 论文发表经验
Q: 特别想了解一下嘉宾们第一篇期刊论文的发表经历,以及投稿的心得。各位嘉宾是如何提高论文产出的效率,或者说有效写作的产量的呢?(00:56:05)
Ann:我的产出肯定是比在 R1 的大家要低得很多的。关于发表,我最近开始有一点摸到门路,刚开始肯定是比较难的,尤其是像经济学的话发表周期特别长,所以你同时就要做很多个项目。最重要的就是你要有一个 pipeline,有很多不同的项目在不同的 stage 这样子。比如说你有一篇论文已经投出去了、在审稿的阶段,有一篇是已经写 draft 了,有一篇正在整理数据,有一篇正在做实验,有一篇刚开始做 literature review 之类的。像这样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进度,才能够保证你源源不断地产出,不会出现一两年没有产出然后一下子发好几篇论文的情况,这样子的 CV 可能就不会特别的好看。
写文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一个好的 finisher。很多人可能刚开始有一个新 idea 的时候特别兴奋,特别愿意去做。到了后来写着写着就烦了,越来越拖。但其实正相反,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把它写完投出去。如果你有了一篇 R&R(Reject & Resubmit)的话,就应该放下所有的工作,先去把 R&R 搞出来。因为基本上拿到 R&R,你只要好好去改,大部分都能发出来。所以说开始的时候很兴奋是很好的,但是把每一个项目做到完成,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还有一点是我觉得不要完美主义太严重。刚开始做教授的时候,我发现没有老师带了,我会不知道什么时候算是写完了,什么时候可以把文章投出去。现在慢慢也学到了一点,就是自己趁热打铁,写完了之后尽快发给朋友、同事让他们看一看,大家觉得差不多了就可以去投。一直拖在手上其实是浪费时间的,因为论文在你手里的时候没有审稿人在看,没有再改,这个时间是浪费掉的,不如尽快发出去,可以促进你的效率。
Belinda: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讲讲我的第一篇论文。和 Ann 一样,我们社会科学发表周期会长一些,一篇文章(从 submit 到被发表)大概需要至少两年的时间。我刚刚稍微提了一下,我的 PhD 并不是非常顺畅。我的第一篇论文一共收到了七封拒信,在不同的期刊被拒,改完了之后投回去依然被拒。这篇文章 2013 年 submit,到 2018 年才发表出来的,发表的时候我博士都毕业了,非常不顺利。当时的我为了缓解焦虑,采用的办法是同时做不同的 project。不要把鸡蛋都放到同一个篮子里,应该放到不同的 project 上面。即使这篇文章被拒了,你还可以去 work on 其他的 project。
拒信本身还是非常让人难过的,到现在我都还记得我当时的心情。刚刚我看也有观众问说你们有没有想过放弃,我觉得那真的是太多次了,每次拿到拒信我都很伤心,至少不下一万次想要放弃。但是在学术圈 persistence 是很重要的。就像我刚才说的,同时做不同的 project ,经常去和导师问一下她对这些文章的看法,从她身上学习处理拒信的方式等等,这些都是比较有效的缓解方法。而且我觉得发论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像我的那篇文章,2018 年出来,同年又发表了一些其他的文章。因为在不停处理拒信的过程中我也在做其他的项目,虽然成果并不会像一个等差数列那样分布,但他可能会在某一天突然间都展现出来。
Becky:
我跟前面两位挺不一样的,我们领域的论文周期很短,因为很多数据是 time sensitive 的,需要做到 first report。比如说如果我们在会上讲了研究,其他组听到了,他们去重复我们的实验,如果这个组比我们组先发表这个数据,我们组可以发表的档次一下就降下来了。所以说很多时候要拼速度,但是也要确保非常高的质量。
我 PhD 的时候发论文还是挺顺利的,可能也跟学科有关,没有被拒过。但是现在自己做 PI 发论文的感受挺不一样的。以前的话,PhD 的老板或是 postdoc 的老板的名字熠熠发光,editor 不会拒绝。现在作为一个新的组,想要发表文章到好的期刊,就需要保持一颗比较坚强的心。
在我的论文写作结束后,我会和 academia 里熟悉的人讲我的工作,看一下他们的反应,拿到一轮的 feedback 后再改一改。这个也是因为我还是有点不自信,最近我要发第一篇独立成组后的论文,以前的论文虽然都是我自己写的,但还是有老板把关,所以现在打算找其他人来看一看。不过我觉得这一种行为还是挺普遍的。如果能够找到信任的人,你相信他不会随便把你的结果跟别人说,让你的结果失去意义,可以给你一些非常友好的 feedback 让你去真正改一改论文,我觉得还是挺好的。
(Q: 给出反馈的人最好是在同一个 subfield 吗,还是相同的大领域就可以了?)很信任的人一般都是同一个 subfield 的。因为我们的信息非常 time sensitive,相同的大领域的人可能不会非常了解如何处理我们的数据。还有一个原因是同一个 subfield 的人每天的交互比较多,才会真正互相比较了解和信任。来自相同的大领域的人应该也可以,但得到有效的 feedback 会比较难,缺少 scientific critisicm,一般都只能给出比较 general 的反馈。
Akasa:我觉得刚刚 Ann 说的一点非常对,一个 project 到了后期会变得比较无聊。希区柯克说他觉得拍电影非常无聊,因为他已经在脑子里拍过一遍了。他所谓的拍电影实际上是把他已经想过很多遍的东西再 reiterate 出来的过程。写论文也是如此。所以我觉得一个非常要注意的地方就是保持你对话题的新鲜度的兴趣,你要一直能够坚持到你的 project 能见报为止。否则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里面失去了兴趣的话,你会感到很疲惫,这篇文章也会成为 dead weight。同时你又知道,如果不把这篇文章变现的话,你又已经对它投入了很多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就会非常纠结,我觉得我就经常会有这样的纠结,有很多 project 没有最终走到完成的那一步。
第二个我想说的是不要害怕拒绝。在我的这个领域,我经常会收到很多加入小 project 的 invitations,比如说撰写 book chapter 或者是 coediting。我在职业前三年犯的一个错误是不会说不,害怕拒绝这些 project 会得罪别人,所以做了各种各样的 editing、各种各样的小的 book project。这些小 project 没有一篇高级的 journal article 那么重的分量,甚至做多了可能还会有些反效果,别人看到你的 CV 的时候会觉得这个人非常喜欢做一些小东西。我觉得在职业前期的时候一定要集中精力去 hone in 一些大的、可以在高等级的期刊上面发表的文章。因为哲学跟 Belinda 和 Ann 的 fields 差不多,发表周期也要一到两年。虽然说可以有一些网上的 early access,但考虑到发表的周期,我觉得还是应该要先集中力量去做一些比较重要的 projects。
🌐 关于WomenOverseas她乡:
WomenOverseas她乡是一个属于华人女性和非二元性别者的全球性社区,我们一直致力于提供一个自由表达、相互支持、共同成长的平台。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们共同组织了近三十场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活动,包括分享会、交流活动,以及通过公众号、小红书和播客等平台分享了大量优质内容。从北美博士成功求职的经验,到把兴趣爱好转化为生活重心的人生故事,再到在异国他乡做职业篮球运动员的奇妙经历,我们一直试图通过各种生活故事,呈现出更广阔的世界和更多样的人生选择。WomenOverseas她乡不仅是一个分享平台,也是一个女性交友社区,帮助很多女性在异国他乡找到知心好友,构建了情感支持体系。最近,我们还创立了女性艺术家俱乐部,鼓励和帮助有艺术爱好的女性将兴趣转化为商业机会。我们甚至把一部分她乡艺术家的作品带到了旧金山本地最大的艺术集市展示出售。
🙌 如何加入WomenOverseas她乡论坛:
访问 www.womenoverseas.co...,按照提示认真回答问题,申请加入她乡论坛。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