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你要的人生 讀後心得:從痛苦到幸福

阿蘇
·
·
IPFS
·
很多概念其實都是老生常談,不過至少在閱讀過程中,能幫忙我們複習一下這些可以讓生活品質提升的概念,並在生活中繼續練習、思考與實踐。

讀完這本書後,稍微看了一下後面的註釋,很多想法都是來自於作者 Arthur C. Brooks 在 The Altantic 雜誌的專欄 “How to Build a Life",之後有時間會想要去看一下他的專欄。

以下是幾個我比較喜歡的點(部分內容擷取自書裡面的描述):

  1. 「幸福」其實不是目的,而是一個方向

  2. 有時候真的覺得,要先體驗過痛苦(Pain),才能感受到幸褔(Gain)

    1. 斯多葛主義的人認為,幸福快樂是透過吃苦與犧牲換來的。難怪斯多葛學派的信徒多半努力工作,為未來而活,願意付出相當大的代價實現他們(所理解的)人生目標,而且任勞任怨。

    2. 若想要更幸福快樂,我們應該不要止於感官的愉悅,要更上一層樓為「享受」。享受需要投入時間和努力,也就是可能要去放棄簡單、唾手可得的刺激,以及對渴望和誘惑說不。

  3. 幸福快樂 = 享受、滿足、目標。

  4. 心情不好時,要記得:我們的情緒只是一個訊號。如何回應它們,是可以由我們自己決定

    1. 一,情緒是對你的思考腦區(大腦皮質)發出的訊號,告訴大腦現在發生了什麼事,需要你關注和採取行動——僅此而已。二,如果你選擇用腦(思考),你可以決定如何因應這些情緒。

  5. 如何保持快樂?去平衡「主體我」和「客體我」

    1. 美國哲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深入探討兩個我的概念。他認為,人為了生存和繼續茁壯,必須積極觀察周圍的動靜(觀察者)。再者,人必須往內看觀察自我,同時也被他人觀察,兩者互補形成一致的自我概念和自我形象。

  6. 愛,是關愛他人,而不是過度關愛自己

  7. 學習活在當下、感受它,減少思考過去與未來

  8. 繼續冥想練習,還有接觸大自然 (Earthing)

  9. 不要用過度(努力)工作作為逃避生活的一種方式

在整理對這本書的畫線筆記時,發現書裡提到了很多哲學學派、宗教、精神學家、腦科學家、心理學家、佛學家等等,也算是一個敲門磚,進而一一去查找這些專家所說過的各種概念與發現。發現自己對於腦科學的知識甚少(同時也想更加研究它),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歲月的增長,開始想要多照顧自己的腦,會擔心腦力一點一點的退化,想要好好保健好自己的腦。

小題外話是,相較於西方,我認為東方對於金錢與房地產都非常的專精(master),就連一些東方的經典中,也常常提及「富貴」相關的事情,如:老子的道德經 第九章「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很好奇的是我們祖先是為什麼對這部分這麼的講究,就像這已經是我們的DNA一樣了。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阿蘇ᴄᴜʀɪᴏsɪᴛʏ | ʟɪᴠɪɴɢ ɪɴ ᴄᴀ|記錄一些在洛杉磯的生活點滴 哦對,喜歡動筆寫字與畫畫、看書,活生生的筆記控,正在尋找自己的創作風格中 我的貓 ig@cappiccino_ 瞎畫一通 janesu.studio substack @janesu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如何表達 How to Speak 重點分享

椅子少了一隻腳 一個三十出頭社畜的存在主義危機

2024 Coachella ・ 伍佰塊的檸檬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