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的角色突破 — 音樂訓練vs.語言發展
環境刺激對大腦的影響
各位一定都有聽過這樣一個辯論 — 「究竟人的特質是天生的?還是是受環境影響形塑的?」這個問題困擾了科學家們許久,但是從教育的觀點來看,「後天環境的刺激到底能否影響孩子的發展?」這個問題才是我們所需要關切的重點。
曾經有科學家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將幾隻老鼠分別關在「有許多玩具、輪子、隧道的環境」以及「沒有任何刺激的無聊環境」,一段時間後,那些在有能夠產生「腦部刺激」環境中的老鼠相較終日無所事事的老鼠,多生成了超過15%的腦神經元,且在後續的測試中也都表現得較優秀!
這樣的研究結果說明了外界刺激在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先不論個體在出生當下的資質差異,後天的影響其實是能造成相當大的差異的。大腦內的海馬迴(hippocampus,掌管記憶和學習的區域之一)一天約增生數百個神經元,若是將這個研究結果套用上,並簡化成一個簡單的算式來表示的話,以x來表示孩子每天增生的神經元個數,一年便是365x,在腦部刺激較多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則會是419.75x(1.15*365x)。而海馬迴的生長約在13歲才開始減緩,換算下來便是5456.75x(1.15*365*13x)!
雖然上述的算式是個相當粗糙的比喻(成長還涉及個體差異以及許多其他內在外在的因素),但是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直接以人類為對象的證據顯示,「認知運動」確實會刺激神經的生成。接下來讓我們來了解一下語言學習如何影響腦的發展。
語言學習對大腦的影響
在探討語言的影響之前,先讓我介紹一下中樞神經系統中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 灰質(Gray matter)和白質(White matter)。如上圖所示,灰質是大腦皮質的表層,由大量神經元細胞體所組成,也是中樞神經系統中對資訊(包括感官知覺、記憶、決策、自我控制等等)進行深入處理的部位;白質則是由被髓鞘包覆著的神經軸突所組成,連接大腦各個灰質區域,其功用是傳遞神經脈衝,協調個腦區間的溝通連結。
來自倫敦衛爾康神經科學中心神經影像部門的研究指出,雙語人士(無論是早成抑或是晚成型)除了在左腦角迴(Angular gyrus, 上圖橘色區塊, 與語言、空間感、記憶提取、專注力,以及心智理論有關)具有更多灰質,且左右腦半球的白質密度也較高。這表示他們的左腦角迴包含較多神經元,同時大腦灰質間的神經連結也更緊密(訊息傳導更精確快速)。
音樂教育所扮演的角色
相信大家看到這裡都會覺得很疑惑,這些語言學習造成的生理變化和音樂的關聯到底是甚麼?為何不直接學習第二外語而要如此大費周章地學音樂呢?這就關係到了顳橫迴(Heschl’s gyrus)這個區塊。
顳橫迴屬於初級聽覺皮層(上圖粉色區塊)中的一個部分, 是處理所有聽覺訊息的第一站。它在語言的學習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一環,因為小朋友在學習語言時聽覺是一項重要的工具。從能否分辨出語調的差異,進而模仿該語言的發音,到能夠精準的抓到語韻,都相當仰賴敏銳的聽覺處理。
一則研究顯示職業音樂家的顳橫迴是一般人的2倍大,且在過去10年間,練習音樂的強度越高的人,顳橫迴的大小就越大。另外,Warrier Wong等人在2008年的研究則表示,能夠說出普通話中不同音調的受試者,其顳橫迴是對照組(無法成功說出普通話中不同音調的受試者)的2倍大;這個測驗能成功與否與受試者左顳橫迴中的「白質濃度高低」有關。通常,較大的顳橫迴能夠產生「語音相關線索的有效處理」,這有助於學習和感知新的語言音調。
上述兩則研究雖無法直接證明音樂的訓練能直接幫助語言的學習,但是能夠確定的是兩者有一定程度上的相關。因此,總的來說,音樂的訓練是能夠刺激顳橫迴神經元的增生,進而由聽覺處理層面影響語言的學習。此外,顳橫迴不只在語言學習上扮演重要的角色,科學家們在研究中更發現在進行自我獨白(Internal monologue)時,此腦區也會被激發。關於這個部分將會在另一篇文章中做討論。
參考資料:
大腦也可以提升抵抗力?從現在開始,為你的大腦老化做準備(黃馨弘)
Warrier, C; Wong, P; Penhune, V; Zatorre, R; Parrish, T; Abrams, D; Kraus, N (2009). “Relating structure to function: Heschl’s Gyrus and acoustic processing”
Cf. Pickles, James O. (2012).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ysiology of Hearing(4th ed.). Bingley, UK: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