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Eating Animals《吃動物》

Morven
·
·
IPFS
·
本書作者透過一連串的訪談與反思,甚至親自犯險潛入工業化農場,揭露出工業化農場與畜產業經營的真面目,而這些事實對於民眾來說或許是被刻意蒙蔽、但也可能有刻意忽視的意味存在。書中除了揭開工業化農場經營的真相,也探討了我們在吃肉的同時所面臨到的道德議題。

🟥這本書在說什麼

吃肉對於人類的文化來說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性,除了填飽肚子之外,吃肉有時候更像是一種儀式。

本書作者透過一連串的訪談與反思,甚至親自犯險潛入工業化農場,揭露出工業化農場與畜產業經營的真面目,而這些事實對於民眾來說或許是被刻意蒙蔽、但也可能有刻意忽視的意味存在。書中除了揭開工業化農場經營的真相,也探討了我們在吃肉的同時所面臨到的道德議題。


🟥我們的飲食

🔷對於吃肉我們在意什麼

若我們不是吃素的人,吃肉這件事情對我們來說可能就跟呼吸一樣自然,我們可能對於牛或者是豬身上各部位的肉如數家珍,能夠背誦出哪些部分適合哪種調理方式,也可能對於肉品的價格非常敏感,知道要到哪邊才能買到經濟實惠的肉品,更專業一點的人可能還知道哪些肉富含哪些營養成分。

以上都與「吃肉」這件事情有關,但是除此之外,還有許多事情我們似乎有意無意的去忽略、也不太願意去了解:像是肉是怎麼來的?


🔷對於吃肉我們還能關注什麼

或許有人會說肉當然是從動物身上來的阿,難道是種出來的嗎?

的確近幾年來植物肉在全世界掀起一波風潮,這種植物肉若用很簡化的方式來做形容,還真的像是從實驗室「種」出來的,而不是透過宰殺牲畜而得。與素肉是用植物做調味跟加工而成相比,植物肉則是透過生物技術在特定的環境中培養出來,客觀來說還真的是肉,而且技術發展至今植物肉的口感已經與真肉差異不大。

不過本書所要探討的議題並不是上述的新興技術,而是著重於「吃動物」背後的意涵,以及我們碗盤中的肉是怎麼來的。


🟥肉是怎麼來的

若談到畜產業,我們腦中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寬廣的草原、或者是一望無際的農場,生活於其中的牛隻或者是雞群,每天的生活就是在農場內跑跳奔走,不時還會有農場主人提供飼料以及飲水的照顧,甚至還會放音樂或者是幫這些牲畜按摩等等,讓牠們的肉質能夠更加的鮮美。

會有上述這種錯誤印象的人,其實大多是被畜產業業者刻意經營的形象所誤導。根據統計,我們所食用的畜產品有 99 % 都來自於集中管理的農產工廠,而了解農產工廠真正的光景後、可能會讓很多人心中留下不可抹滅的陰影。


🔷家庭式農場

在談主角工廠化農場前,可以先了解家庭式農場的運作模式。家庭式農場與前述的光景較為類似,牲畜們通常擁有比較寬廣的生活區域,至少能夠讓其自由的將生活區與排泄區分開。同時在飼養的過程中也會讓其自由的活動,能夠在成長的過程中自由的探索環境並且擁有充足的運動。另外也能夠讓其順著天性建立牠們自有的社會關係與階層,能夠有效的減少其精神上的壓力並且降低彼此的衝突機率。除此之外也不會施打過多的抗生素或者是藥物以刺激其成長,或者是透過配種甚至是基因改造來增加其產肉量,進而造成畸形或者是早夭等等。

雖然上面的敘述聽起來都非常符合人道主義,也很滿足動物福利的需求,但是傳統上還是有不少對於其肉質或者是產肉量沒有明顯幫助的陋習,像是為動物烙印這些徒增其痛苦的措施存在。


家庭化農場在經營層面上的問題很明顯,也就是效率低、成本高以及產量低。這三者綜合起來直接影響價格,對比工廠化農場來說,家庭式農場的肉品價格毫無競爭力可言。


🔷工廠化農場

工廠化農場(factory farm)則是對比於傳統家庭式農場(family farm)的稱呼,之所以會有「工廠化」來形容,大約可以想像其經營的方式如何。簡單來說就是將配種、飼養、宰殺、分切等等步驟盡可能的標準化、而且以取得最高效率及最大利益為指導原則的運作方式。

🔸生活空間

在工廠化農場中,牲畜往往生活在極為狹窄的空間內,甚至連轉身的空間都沒有,每天的生活就是吃飯與睡覺,而且要還成天與自己或其他牲畜的排泄物為伍。造成工廠化農場中許多牲畜往往罹患皮膚病,同時也因為缺乏長期運動的關係影響其健康狀況。


🔸飼養過程

在傳統的飼養過程中我們可能覺得牲畜跟我們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在工廠化農場中並不盡然。

像是連續七天將母雞關在黑暗的房間,期間只餵養低蛋白的的飼料,讓母雞維持在饑餓的狀態二至三周。接著提供 16 ~ 20 小時的照明,讓其誤以為春天到了,同時飼料改為高蛋白,母雞就會立刻下蛋。

這種改變生理時鐘的方式讓母雞的蛋產量比自然高出 2 ~ 3 倍。但是在一年後產量下降就會被宰殺成為肉雞,因為重新養一批新的比繼續保有這些低效率的蛋雞還要來的划算。


🔸配種與基因改造

為了提高產量跟效率,畜產業開始對牲畜的品種或者是其特性著手改良。像是為了得到更多的雞胸肉,就刻意的將不同品種之間做配種或者是做基因的改造,目的不外乎就是要減少成熟時間以及增加單位產量。

影響之下現在的肉雞可能只需要一個月就能夠宰殺,而傳統的雞隻可能需要數個月才能夠成長到相同的重量。但這種效率的提高犧牲的是牲畜的健康,加上其生長環境的惡劣,現代的雞隻可能連正常行走跑跳的能力都沒有,因為其骨頭跟不上肌肉成長的速度。


🔸屠宰過程

根據法律規定,牲畜的屠宰最少需要滿足最低的要求:也就是在其「失去意識」的情況下才可以進行。而實務上大多採用電擊的方式執行,不過事實上為了提升效率、並且減少成本,屠宰場所使用的電擊槍經常無法讓牲畜一次就失去意識,有許多屠宰的過程甚至是在其意識清醒時進行,像是剝皮、截肢、割喉等等,這種情況甚至可以說是常態。

在有意識的情況下執行屠宰,可以想像牲畜會有多麼痛苦,在極痛苦與高壓的情況下難以避免其失禁、而排泄物就這麼在散佈在皮膚或者是滲入肉裡面,其中有許多屠宰場更是經常出現員工在屠宰前虐待牲畜的案例,手法之殘酷讓人不忍。若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書中的說明。


🔸抗生素的濫用

在一場實驗中意外發現抗生素除了能夠殺菌外,還有著能夠促進牲畜成長的副作用,這個發現進而產生了一段抗生素的濫用潮。根據統計 2009 年美國人一年使用 300 萬磅抗生素,餵食牲畜則使用了 1,780 萬磅。而抗生素會隨著牲畜的排泄物汙染河川,同時也會殘留在牲畜的身體內,接著再被人類所食用。

濫用抗生素造成抗藥性大增,造成許多人明明沒有接受過相關的抗生素治療但身體早就產生抗藥性,導致許多有治之症反而變成無藥可醫。


🟥肉食的道德議題

🔷寵物與動物有什麼區別?

許多國家對於動物福利都有制定相關法律,除了針對我們食用的牲畜、在飼養及屠宰上都有相關規範外,對於貓狗等寵物的規定更是嚴格不少。這種差異不禁讓人思考,到底寵物與動物的區別是什麼?為什麼雞牛豬等牲畜要面臨人類飼養宰殺的命運而寵物卻不用。

我們大多不願意吃貓狗這些寵物,以狗為例,在歷史上即便是現在、也有許多文化仍在食用狗肉。像是中國、韓國、羅馬、印地安、夏威夷、阿茲提克、菲律賓及奈及利亞等等都曾有食用狗肉的歷史,狗肉甚至被視為力量的泉源而且被部分文明視為能夠壯大心智。

而現代人之所以不吃狗肉大約可以分成兩種說法:

🔸因為牠們是寵物

但是狗在全世界並非都被當成寵物,「狗是寵物」與其說是真理、不如說是文化使然。既然是文化就代表其並非放諸四海皆準。

不吃自己飼養的寵物似乎有其道理,那如果鄰居不養狗就可以吃狗肉嗎?假設今天我養了一頭牛,就能夠禁止我的鄰居吃牛肉嗎?


🔸因為牠們有顯著思考力

貓與狗在行為上經常被認為其可夠理解人類的情感與指令,也因此得到飼主的憐愛。但是豬牛雞與海生動物都有相似的特性,透過實驗與一些訓練,我們發現這些我們食用的牲畜可能比我們想像中來的聰明。牠們能夠建立社會組織、愛乾淨同時也有基礎的認知能力。

而且「不要吃有顯著思考力的動物」這個論點的背後其實很危險,因為這似乎隱含著沒有智商或者是思維能力者,就活該應該被飼養宰殺以提供人類食用?那麼失去意識的人類思考也沒有顯著的思考力?


🔷與動物之間的條件交換?

有一派說法認為畜產業算是人類與牲畜之間的交易:人類提供牲畜良好的生活環境、牲畜則提供生命供給我們食物。

這派人表示大自然的生活環境險惡,若人類不豢養這些牲畜,牠們在大自然生存還要煩惱三餐跟虎視眈眈的掠食者。對比農場提供牠們無虞的水源、糧食以及遮蔽處,牠們能夠沒有憂慮的在農場度過一生,至於這些費用則以自己的生命來償還。

先不談所謂的「沒有憂慮度過一生」與事實落差有多大,我們又該如何定義「良好的生活環境」。只是若這種邏輯成立,那麼奴隸制度似乎也是可行的?

我們提供奴隸三餐還有住宿的地方,以換取其自由為我們做牛做馬,更甚者要求其為我們付出生命,因為這些奴隸在外面也不一定能過上好日子。若這種邏輯不成立,那差異又是什麼?


🔷我們都是劊子手

我們在市場採買肉品或者是享用美食時,對於已經分切好的生肉或者是成品,往往不會想起來這些「東西」都曾經在某個活生生的動物身上。

英文對於肉的稱呼很值得一提,以華文母語的人在學習英文時想必都會覺得很奇怪,以華文為例,牛的肉就叫做牛肉、豬的肉就叫做豬肉;對比英文來說牛是 cow、牛肉卻是 beef,豬是 pig、豬肉卻是 pork。這種把動物本體跟牠身上的肉分開稱呼的感覺,就有點像是刻意的隱藏 beef 與 pork 其實都曾是活生生的生命,或許這樣能降低我們的罪惡感?

畜產業的本質就是奪走動物的生命,我們大多不願意看到血腥的宰殺畫面,更不用說親手去執行。那麼付錢讓他人代勞,難道就比較高尚而且免責嗎?

當我們理解到工廠化農場的生產過程,然後又選擇購買其所生產的肉品,我們其實都是這個事件下的共犯。


🔷處境最艱困的動物:魚

魚類等水生動物通常不被歸類在畜產業內,而是另外被歸類在水產養殖,但是魚類的處境很值得獨立拿出來分享。

對比於豬雞牛這些牲畜,還有部分接受人道的飼養與屠宰,而魚對人類來說好像就沒有什麼知覺、也不認為魚類是具有感受的生物,無論是野生或者是飼養的魚類,可以說是完全沒有人道的飼養或者是屠宰流程,陸棲生物還有法律規定需在其無意識的情況下宰殺,但是所有的魚類幾乎都是活生生的窒息致死、或者是割開魚鰓流血致死,更不用說許多魚類為了要保持新鮮,會同時與冰塊擺放在一起,讓其多經歷 14 分鐘痛苦的死亡過程。


🟥畜產業的其他思考

🔷能源轉換效率與汙染排放

能源每經過一層轉換勢必會有所減損,而地球的能源循環可以簡要如以下所示:

太陽→植物(行光合作用)→食草動物(食用植物)→食肉動物(食用動物)

每一層的轉換都會有能源的散失,根據統計,餵食動物 6 ~ 26 卡路里動物飼料,只能讓動物長出 1 卡路里的肉,能源的轉換效率極差。對於糧食來說,我們原本能夠將穀物或者是玉米等作物直接提供給人類食用,而不是拿去餵養牲畜然後再取用其身上長出來的肉,但我們卻做出這樣的選擇。

能源轉換的效率差就代表我們需要更多的土地做為養殖動物用,廣義的說除了動物居住的農舍外、也包含了製造飼料所需的農地面積,根據統計地球接近 1/3 的土地用來養殖動物,嚴重的造成我們對於自然環境的過度開發。

而先前分享過的【書】How to Avoid a Climate Disaster《如何避免氣候災難》提過耕種養殖佔據我們溫室氣體排放接近 20 %,每年光是因為牛群打嗝或是放屁排放的甲烷所造成的暖化效應,就相當於佔了全世界總碳排的 4 %,比例之高令人咋舌。

聯合國糧食特使曾稱將一億噸的穀物跟玉米做成生質燃料是「違反人性的罪行」,那麼拿來喂牲畜而不是直接提供給饑荒國家的人民算是罪行嗎?


🔷政策遊說與創造需求

畜牧業以及乳製品協會與菸商類似,透過大量的遊說以及贊助研究單位,讓政府正式背書或者是推出有利於他們的飲食指南,像是缺乏乳製品可能造成骨質酥鬆這種影射性的敘述。

事實上世界上許多沒有大量食用乳製品的國家,其骨質疏鬆與骨折的人比例上反而比大量消費乳製品的美國還要多。

而對於被人詬病的工廠化農場生產過程,畜產業者也一樣透過政策的關說,訂定對於自身有利的罰則或是相關法律規範。對此畜產業者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就是因為有我們才得以餵飽這麼多的人,因為有我們才能夠提供這麼物美價廉的肉品給消費者。

但是當其作為被攤在陽光下時,像是濫用抗生素導致民眾產生抗藥性、放任屠宰場員工虐待牲畜、環境惡劣導致排泄物交叉物染等等,這些措施更像是只為了牟利


🟥小結

我們基本上都關心動物,但是普遍不願意了解真相、或者是付出額外的金錢。當我們在大快朵頤的同時,我們真的有意識到我們是在「吃動物」嗎?

最後節錄書末作者的一段話:

在 1950 年代若說在餐廳或者是公車所坐的位置,將成為消除種族藩籬的關鍵,想必會被當時的人嗤之以鼻;在 1970 年代若說拒絕吃葡萄就能夠解放遭受奴隸般對待的工人,好像很不切實際;現在若我們說選擇吃素食漢堡或者是雞肉漢堡,就能夠對世界有所改變,聽起來似乎也過於天真。

或許我們的決定不會改變工廠化農場或家庭化農場,也不會改變這個世界,但是可以教導我們與下一代、選擇良知並且不隨波逐流。我們的選擇與價值觀不僅攸關個人、更攸關整個世界。


原文好讀版:Morven's Bookshelves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Morven生活中一大樂事是認識到新的觀點,並且感覺自己有所成長。從閱讀輸入到口說輸出,為了想更深化自己的架構能力,便開始著手進行寫作,也就產生了你眼前所見的這些文章。 個人網站:https://www.morvenhsu.com/ 讚賞公民連結:https://liker.land/digitalcoinwallet666/civic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書】Peaks and Valleys《峰與谷》

【書】Narconomics《毒家企業》

【書】Dark Data《暗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