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囉書窩|完美主義的陷阱

■ 書名
■ 觀點
本書主旨
我希望本書讓你以不同的方式思考我們對完美的著迷,不再將其視為內在的驅動力或無法控制的強迫症,而是一種我們難以抵擋的關係特徵和文化現象。
完美主義的多重面向模型
完美主義的核心特質為不足思想:「我不夠完美」,因此「我必須向身邊所有人隱藏我的不完美」。
自我導向完美主義——從內部而來,抱持認為自己必須完美,也只能完美的想法,當作在世界生存的一種方式。
社會期許完美主義——從環境而來,抱持他人期待我完美的想法。
他人導向完美主義——是向外的,抱持他人必須要完美的想法。
凡殺不死你的
與尼采名言相反,完美主義者並不會遭遇艱困而變強,反而會因此變弱。完美主義者不斷受到打擊,若沒有接受治療,情況嚴重會傷害其自尊,使他們開始感到無助,而像我一樣的極端例子,則可能會感到絕望。
有個假設是完美主義意味者更有適應力。但事實上,完美主義是適應力的相反,為反適應力。它會讓人極沒有安全感與自我意識,並且即便只是極小困難也容易受影響。如果不尋求幫助,這些脆弱很容易就會產生持續深植於心的巨大痛苦。
完美主義是種只會隨著時間惡化的自我實現預言
完美主義是種只會隨著時間惡化的自我實現預言。它的運作方式如下:當完美主義者未能達到自己設下的過高標準,他們會產生認為自己基本上就是不夠好的想法。接著他們會設下更高的標準來補償,認為這樣超越先前的努力能就某方面來說抹去先前的失敗。但因為他們一開始的標準就過高了,導致必定會失敗的命運,於是開啟永遠無法達到的上升期待迴路,為越年長越惡化的完美主義奠下基礎。
社群媒體
今日對完美主義的著迷,有很大部分源自於無所不在的社群媒體應用程式。但是從此提出只要關掉所有的應用程式,我們對完美主義的著迷就會消失不見,我認為這樣的結論是錯誤的。我們的經濟需要我們不停的關注與支出,因此它會不停尋找另一種讓我們持續質疑自我並想要更多的方式。只治療症狀是無法治癒疾病的。
完美主義是功績主義典型的弊病
在這種我們稱為功績主義(meritocracy)的制度下,你必須不斷證明自己。功績主義「在掙扎的傷口上」還加上了「對羞愧的侮辱」。
但問題是:這不是真的。所有那些羞愧都是在追求一個騙局時被召喚出來的。功績主義實際上只是社會的一帖安撫劑,而不是實現社會流動的工具;它是一種閹割手段,透過將富人與其他人之間本該有的可笑差距變得無害,好延緩一場全面的階級革命。
功績主義是一個大敘事,基本上傳達:我們是一群愛好自由的個體,而這句話暗示:無論你從人生的哪個起點開始,只要努力、就能成為下一個傑夫.貝佐斯或理查.布蘭森。這裡沒有所謂的不平等,有的只是個體之間的競爭,有些人更努力、自然比別人做得更好。
我們被制約成把對體制的不滿轉嫁到自己身上,如此一來,「不平等」這個真正的罪魁禍首就可以安然地隱藏在功績主義的神話背後。
家庭
孩子需要並尋求與父母的依附關係。然而,直升機父母可能會不小心讓依附關係變得更加困難,原因有幾個。其一、直升機父母往往過於關心失敗的後果;其二、他們往往設定的標準比孩子不太費力就能達到的階段更高、更完善。這種教養方式拐彎抹角地向孩子傳達不容犯錯的訊息,同時,還間接地告訴孩子,他們永遠不夠好,無法贏得父母完整且無保留的認可。
職場
我們內化了一種經濟體系中的常理,這個常理就是:人只有在工作做到筋疲力竭、甚至累到爆炸的時候才算有價值。
工作者回應現代職場中的壓力和緊繃感的態度正在發生變化。我們似乎正在領悟,勞動若是伴隨著不安全感、沒有確實的回報,還要以我們的健康和幸福為代價,那麼拼命奮鬥、不斷奮鬥、再拼命奮鬥本身,用在工作上都是毫無必要的懲罰方式。
如果說從「大離職潮」或「安靜離職」中能學到什麼的話,能得出來的結論就是:沒別的選擇,只有沒安全感的工作。所以要不就為自己好好打拼,要不就乾脆躺平。
■ 解方
接納自我
社會導向完美主義是單仰賴成長的經濟體系內必然會出現之物。即便無可避免,但有許多事情能幫助我們過著更知足、更有意義的人生。在我心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自我疼惜,讓我們能夠接納自我。
克莉絲汀.娜芙(Kristin Neff)也許是研究自我疼惜最具實證能力的人。她將自我疼惜與自尊作區別。娜芙說雖然自尊能建立正向的自我形象,但研究顯示這樣的自我形象脆弱,容易破碎。她說,相反地,自我疼惜則是建立於自我澄清。自我澄清的意思是想著我們愛自己的方式。與其依照所有之物與看起來的樣貌衡量價值,自我澄清的焦點則放在自身的思想與情緒。它是種內在對話,基本上說著:「不論發生什麼事情,不論他人說和做什麼,我夠好了,我要用寬容愛自己。」
我們個人可以採取的逃離完美主義陷阱的方法
屏除基因和早年生活經驗兩項因素後,完美主義並非我們的自主行為所造成,而是來自各個文化中的壓力。我意識到這種觀點像虛無主義,因為它表明完美主義並非我們個人能夠自行解決的。即便如此,我認為這種觀點比另一種觀點更能帶給人希望,因為另一種觀點基本上認為完美主義是我們的問題,是我們得自己解決的問題。
意識到自自己雖然非常努力擺脫完美主義,但卻因為無力靠自己掙脫而讓事情變得更加困難,這是非常令人煩惱的。我懂你。然而,發現自己越來越難擺脫它是因為經濟體系需要你內化你還不夠好的核心信念,這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雖然這麼說看似有所違背,但我真誠地相信,這個所謂的另外一回事是指安慰而不是煩惱。
如果能知道所認為應該成為的一切,只是一套文化制約下的觀念,這些觀念的存在純粹以促進經濟成長為目的,而你在這些結構性的約束下進行全面轉變的能力是有限的,至少目前是如此,那麼你將能夠承受這個世界所帶來的最壞情況。這就是真正的希望。一種誠實的希望。一種直接面對現實世界的希望。這種希望不會用虛假的個人轉變的承諾來誤導你,而是先喚醒你的意識,讓你知道需要轉變的不是你自己。
我們必須時刻提醒自己,「我們就是我們自己」,「我們已經足夠好了」。這就是我們個人可以採取的逃離完美主義陷阱的方法。
這個社會可以採取的逃離完美主義陷阱的方法
不受限制的成長——正在傷害我們和地球,因此,我們必須擁抱一個抱持中立態度的穩定經濟。
國內生產毛額是衡量經濟成長的主要指標——但不足以全面評估進步。因此,讓我們使用其他指標來計算進步吧。
在一個穩定經濟體系中,工作將經歷顯著變化——因此我們要把這種變化視為一種減少工作時間的機會。
不平等是重大的社會疾病——在穩定的經濟狀態下只會惡化,因此我們必須竭盡所能讓天平回歸平衡。
基本收入給人們真正的自由——使人不懼怕不幸,茁壯成長,因此我們必須付諸實現,取代福利制度。
■ 評論
此書認為,關於完美主義,有幾項重要事實:
完美主義是種有許多面向的關係特徵。
完美主義導致許多心理健康問題。
完美主義與成功並不相關。
完美主義現正迅速攀升(社會期許完美主義尤其嚴峻)。
書中指出,完美主義是一種受經濟體系與文化制約的信念,並與《終結職業倦怠》不謀而合——兩者皆認為,無論是完美主義還是職業倦怠,皆非個人能夠自行解決的問題。
書中進一步探討了功績主義,指出它不僅「在掙扎的傷口上」還加上了「對羞愧的侮辱」。這種「羞愧」似乎又與「討好」相關,此觀點頗具啟發性。
如同《終結職業倦怠》所述,針對職業倦怠或完美主義的諸多應對技巧,從另一層面來看,似乎只是讓人「重新適應」於功績主義的社會框架中,這些技巧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在經歷「大離職潮」或「安靜離職」後,能得出來的結論就是:沒別的選擇,只有沒安全感的工作。所以要不就為自己好好打拼,要不就乾脆躺平。然而,此書並未提及「最低限度的美好生活(夠好的生活)」的具體解方。而對於社會層面的解決之道,書中與《終結職業倦怠》一樣提及了「基本收入」的概念,但在台灣,這恐怕只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