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談道德 I | 哪一種「道德」?
讀了@孙李 寫的 談道德,一直想留言回應卻又命不好直當機,姑且就發表成文。
(溫馨提醒:
研究顯示,Moral Judgment [道德判斷]總是情緒先於理性,所以請讀到有反映的觀點時,先等待30秒--60秒才不會被情緒引導思考)
孫李兄的文章寫得讓我不由得說:「真是經典的Eassay結構!」,因此,我也就引用他的結論就好:
经过以上的讨论,可以总结我的道德观了。我不相信存在绝对的道德;
道德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自我演化;道德天生是多元的;评判正误的首要标准是法律而非道德。如果承认了以上几点,不难得出另外一个结论:道德是不是用来律人的,而是用来律己的。道德不应该是攻击性的,不应该以道德来约束他人。既然道德是相对的、多元的,我就不能用自己的道德观去抨击他人的道德观。
如果順著整理文章裡回答的問題,大致條列為:
道德是否一成不變,放諸四海皆準? 也對……也不對。
評斷別人的標準應該是法律還是道德? 大致同意。
道德是不是用来律人的,而是用来律己的。 不同意。
道德不应该是攻击性的,不应该以道德来约束他人。 同意。
既然道德是相对的多元的,就不能用自己的道德观抨击他人的道德观。大部份同意。
我的答案有好幾個模擬兩可,絕不是我騎牆派或鄉愿,而是這些題目提到的「道德」一詞的指涉,通常混雜了2-3組概念。
Morality(道德),"ethics"(倫理學,有時也譯為道德),另外,就是"Law"(法律)
在這幾個主要問題中,我答得模擬兩可的恰恰是「道德」一詞顯然有雙種意涵的時候。我覺得這三個詞的區辨恰恰能幫助我們回答上述的問題意識。
道德是否一成不變,放諸四海皆準?
我之所以回答:對,也不對。
因為Morality、Ethics在中文翻作「道德」都適用,但並非都是不變的、跨文化相通的。
Morality(道德)算是從自身感受去判斷好壞、好惡。大致上,我認為算是一成不變的甚至連放諸四海皆準的:
我們都厭惡褻瀆宗教亡靈,讚揚關愛厭惡自私、崇尚公平而厭惡背叛……。此外,在moral judgments(道德判斷)中,有很大一部份取決於感受而非理性,這我會在末段再說明。
Ethics,是「倫理學」這門學問,多半譯為「倫理」但有時也會翻譯為「道德」。
相較之下,這裡的「倫理」一詞就偏向社會常規、社會化程度、人與人人與群體的關係……
這自然就不會一成不變,也很難放諸四海皆準。
在我唸書的時候,「公民」這個學科在小學就叫做「倫理與道德」,中學才變成「公民與道德」,顯然,編教科書的人腦中也有 倫理、道德、法律這三個概念劃分。
Morality判斷的是「好與壞、喜歡和討厭」:
炫富:討厭; 仗勢欺人:討厭;
幫助弱勢:好; 性關係複雜:錯
讓座他人:對; 一言不合就動手:錯。
Ethics,倫理規範,涉及的是社會秩序下的「對與錯」:
對長輩頂嘴:錯的、不孝順父母:錯的、 隨意插隊:錯的、不戴口罩:錯的。
污辱祖先:錯的、不愛國:錯的、亂丟垃圾:錯的、禮讓行人:對的
未婚生子:歐美對的/中國有對有錯/印度:你說誰未婚生子(毆)……,顯然,這有跨文化差異。而且:
公共場所大聲說話:中國人就是沒禮貌是錯的,韓國人很熱情直爽,是對的;
應對進退很客氣:台灣人假惺惺作樣子很虛偽,錯的,日本人禮貌周到舉止幽雅,對的。
Law,中譯「法律」,它有一連串嚴禁的原則:
法律條文對犯罪行為需有明確定義、依循「罪刑法定原則」,有程序正義才有實質正義,
有好幾種創造公平審判的原則與形式, 還有,無罪推定原則、證據的毒樹讀果理論/ 認罪自
白採用原則………
再換另一個角度說,「道德」、「倫理」和「法律」,也可能有更好、更在地的翻譯。
像華人文化中的「情、理、法」就滿適合作為Morality/Ethics/Law的區分。
所以,我雖同意評斷他人應以法律,畢竟,法律之外,「於情於理」的判斷本在所難免。
"Difference between morality and ethics" 算是個常見的課堂討論題,肯定諸多見解各有道理,我就不多提了。
我唯獨好奇在轉換為中文時,兩個詞各自側重哪些中文詞呢?
除了「法理情」之外,我覺得Morality翻成「良心/品行」也算準確,相對地,Ethics則翻作「規矩、教養」甚至「三觀」,前者看中「心」後者看中「行為舉止」。
那說明了「道德」一詞關聯的兩個概念區分,我就順著回覆孫李的其它論點了:
道德是不是用来律人的,而是用来律己的,
我覺得,道德的確要求自律,但包含控制自己與融入群體都要有。
道德不应该是攻击性的,不应该以道德来约束他人。
一方面,攻擊或約束都是難以自律、強求他人的表現,的確不道德,但是,一個人的作法究竟是攻擊性還是太熱情?是約束他人還是仗義直言?也不好判斷。
不過,我認為兩種道德的詞彙,都沒有只管自己無關他人的意思,尤其是美國價值中,參與眾人與主動說和做對的事都被視為正面的表現,相比之下華人社會就過於獨善其身了。
既然道德是相对的多元的,就不能用自己的道德观抨击他人的道德观。
前面我提到了,與Morality有關的Judgmets可能是不變且普世的,這就牽涉到Jonathon Haidt對「政治與宗教中的道德判斷」的研究了。
這是本從我來Matters看到政治文滿版時就想介紹的內容(結果拖了3年),不知不覺這篇文也寫了不少內容(還好沒用留言的),關於道德判斷我就先給出下面的題目,在下篇文章再繼續寫好了。
小結:
先跟@孙李 說,我寫這篇也不是要反駁你,只是恰好藉著你超工整的結構整理自己的想法而已,也歡迎大家留言互動。
對於"morality and ethics"的差異,不知大家如何理解呢?(也歡迎指正)
如果延伸為"Virtue, Morality, Ethics and Law" 在中文又可以怎麼區分呢?
另,我本文說的"morality"(道德)是判斷「好與壞」,這有點考量到下半篇文章對「道德」的定義。不然,Morality好像也很適合套用為判斷"good or evil":善良或邪惡/善與惡,也更貼切等同於中文的「良心、品性」。
(待續)
以下,擷取心理學實驗的部份問題。
原實驗設計應以問答方式進行,所以讀者可以先不要看題目,交由朋友發問自己回答。
如果自己以閱讀方式作答,請儘量模擬流程與時限,且結果恐大誤差。
每個題目都先有一段關於事件或行為的敘述,並以「你認為是對的嗎?」結尾。
聽到「你認為是對的嗎?」受試者請立即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應,最遲不超過2秒,接著,提問者會問:「為什麼?」。受試者請說明對或錯的理由,說明時長不拘。
(以下問題都寫在照片的說明欄裡,請務必一次只看一題)
1
這是對的嗎?為什麼?
2
這是對的嗎?
為什麼?
3
這是對的嗎?
為什麼?
4
這是對的嗎?
為什麼?
在以上四題,你是否能在兩秒內就作出肯定/否定的回應呢?
你認為對與錯的題目間,是否有明顯的矛盾呢?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