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开放与勇气——从畅销书说起
一直以来,我对畅销书都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大众心理、自助类的书籍尤甚。而其中我最厌恶的,莫过于那些标题惹眼、却显得极为简单化而绝对化的书。因此,《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这本书,我一直没有翻开来看过。对我来说,这本书的标题所传达的,显然是一种泾渭分明的性别决定论,而我则相信性别只是社会的建构。所以仅仅因为标题,我就本能地对这本书采取了拒斥的态度。
但前段时间,我在火车站的书店翻开了这本书。意外地发现在它极为简单的表述方式背后,其实隐藏着很深的洞见。虽然书是讲两性和两性关系,但其实其中所体现的,是更为普遍的、人的深层的情感需求和其运作方式。而且,虽然正如书名所表达的,作者反复强调要认识和尊重男女的差异,但他其实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性别决定论者。他很清楚两性之间的不同是来自于社会对性别角色的长期塑造,也很清楚这种不同只是大致的倾向,并不能代表不同的个体,也不能代表每一个个体在不同状态下的差异。
这本书提了很多非常实用的建议,是读者马上可以付诸实施的。不过对我来说冲击最大的,却是这样一句看似不痛不痒的话:“当金星人准备好了的时候,火星人就会出现。”
其实如果脱离上下文单看这句话,我不仅会嗤之以鼻,甚至会大为生气。凭什么金星人就是被动的,就必须“准备好”,等待着火星人的降临?凭什么火星人就是那个掌握主动权、采取行动,拯救金星人的救世主?这种论调,通常会被我扣上性别主义的帽子,而根本不屑于去看作者到底写了些什么。
但实际上,这里的“准备好”,说的其实是一种开放的、接受的情感状态。我们往往以为爱是困难的,而被爱是容易的。但实际上,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被爱”,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坦然地接受“被爱”,能够在一个敞开的状态下,接受他人的爱和关怀。很多时候,因为以往的创伤,因为我们根深蒂固的模式和习惯,我们的心是封闭的,我们不敢将其敞开,我们不敢展示我们脆弱的、柔软的那个部分。我们隔绝了伤害,但也同时阻拦了爱的进入。
当然,作者还是从两性差异的角度在谈这个问题。作者的观点是,尽管两性都同样渴望爱,尽管两性归根结底都有着同样的情感需求,但在这些情感需求的排序上,两性是不一样的。在亲密关系中,女性首先需要的是感受到被珍惜、被关怀、被爱护,而男性最需要的则是感觉到被需要、被感激——这仍然是古老、经典的性别角色的图景,男性是提供者,是主动给予的一方,而女性则被动地接受。
但同时,作者也简单地提到他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他以一种诙谐的调侃方式写到,“许多世纪以来”,金星人们只懂得为别人牺牲,不断地给与,现在该是她们学习接受的时候了;而火星人则相反,他们只懂得竞争,只懂得获取权力和成就,现在该是他们学习给与和关爱的时候了。这恰恰是社会赋予男女两性不同的角色,对他们的不同期待和要求。而作者所描述的那些男女差异的现象,和他们不同的需求,正是由于他们长期被要求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内心里所缺失的那一部分、所没有得到满足的那一部分是不相同的。
回到“准备好”的问题。开放自己心,让自己柔软的脆弱的一面得以呈现,才能接受他人的爱和关怀。显而易见,这一点对男女两性都同等重要,但我觉得这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大都市中的很多精英女性身上,可能体现得尤其明显。这一点,我自己有切身的体会。很多精英女性无法接受爱,无法接受“被照顾”,而养成了一切都靠自己的习惯。对依赖的害怕和对“独立”的追求让我们把自己藏在一个壳里。爱的光无法照进来,爱的柔软的触角无法伸进来,壳里逐渐变得冰冷,而壳的表面也日益坚硬。直到有一天,不仅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也无法走出去。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我们可能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了太多的拒斥,我们从养育者那里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从而很小就已经学会了不去依靠他人、不去寻求帮助。我们内心对支持的渴求并没有消失,但是我们已经对其视而不见,我们已经感觉不到它了。
也有可能,我们周围的人没有能力提供我们真正需要的爱和支持。在我们的文化环境里,我们接受的关心很有可能掺杂着不尊重,在他人给我们关心和支持的同时,他们要带着高高在上的姿态,摆出拯救者的架势,传递出“女人是弱者”的信息。倘若关心没有与尊重相伴,那我们可能宁愿连这关心也不要了。因为害怕拒斥和评判,因为拒绝居高临下的施舍,我们宁可选择封闭和坚硬。
这种封闭和坚硬,让我们不敢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不提要求,我们不寻求支持——很多时候,这给我们一种“独立女性”的假象。我们跟自己说,我跟那些绵羊一样故作可怜的女人不同,我不提要求,是因为我不需要支持,我自己就可以搞定,我不需要男人的照顾和怜悯。这里往往有一种对“独立”的骄傲和对“依赖”的蔑视——其实这两种不同的女性形象,也体现在很多流行文化作品及流行词汇里。《东京爱情故事》里的赤名莉香和关口里美,就是非常典型的表现。
如果我们问一下周围的人,和看一下网上的评论,会发现看《东爱》人,无论男女,多半都爱莉香不爱里美。但同时,大家也似乎都倾向于同意现实生活中,正如在电视剧里一样,收获爱情的往往是里美。很多年前我跟一个朋友说,我觉得自己很像莉香,朋友顺口接了一句:“每一个女生都觉得自己是莉香”——事实上,她也曾经觉得自己是莉香。
那个时候的我,当然觉得莉香代表着独立、乐观和勇敢,而里美则不仅仅是软弱和依赖的代名词,而且她扮可怜、自私又会“算计”,用今天的词汇来讲,活脱脱一个“绿茶婊”。
但现在再看,里美当然仍然不能代表一个健康的状态,但我也终于懂得,莉香那样的表现,并不是真的坚强、独立和勇敢。她那种在完治面前永远展露笑脸、转身才自己掉下眼泪的伪装,恰恰是因为她害怕。她不敢表现自己最为脆弱的一面,她不敢向完治提出要求、寻求支持。所以最后在爱媛的火车站,她终于没有勇气等到最后——她表面的勇敢和坚强背后,是对拒绝和抛弃的恐惧。归根结底,这种恐惧背后还有深深的不信任,我们无法相信对方有能力给我们想要的。我们无法依赖,是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经受了太多的失望,以至于除了自己,我们已经无力再相信任何人。
我说这一点在现代都市很多精英女性身上表现突出,但这当然并不仅体现在她们身上。事实上,传统意义上男性角色也是如此。只不过,我们的社会仍然期待女性更多展示柔弱的一面,而男性更多展示坚强的一面,所以精英女性的问题才“显得”那么突出。而男性虽然也有这个问题,但这与他们的性别角色正好是相符的,所以往往并不被人所注意到。
但也正因为此,很多精英女性并不会想到去改变这一点,甚至引以为傲。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厌恶传统的性别角色,我们不想被视为柔弱的、依赖的,我们想要独立和勇敢。只是,我们所认为的“柔弱”,或许并不是柔弱,而是无与伦比的勇气;我们所认为的“坚强”,也往往并不是坚强,而只是因为太过恐惧而将自己小心地包裹起来。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混淆了人格的独立和情感上的需求。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跟他人连结的情感需求。有情感需求并不是软弱的表现,需要他人的支持、对他人的依恋和依赖也不是对自身独立自主的放弃。可惜的是,我们的环境并没有教会我们如何区分健康的依恋和不健康的粘附;也并没有教会我们如何在与他人建立深层连结的同时,保有完整而独立的自我;更没有教会我们,事实上这二者是互为前提的,我们需要成为独立的自我,才能真正跟他人建立健康的、互益的连结,而这种连结,反过来会更加成就我们自我的发展。
休斯顿大学研究教授布芮尼·布朗(Brene Brown), 用了二十年的时间研究勇气、脆弱性、羞耻感和共情等问题。她有一个非常棒的 Ted 演讲,名字就叫“脆弱的力量”(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我认为是值得一听再听的演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布朗就认为,敢于暴露自己的脆弱,才是真正的勇敢——她将脆弱性定义为“哪怕你知道结果可能是失败和伤害,但你也愿意‘all in’”。我认为这是一个恰到好处、极为形象也极为漂亮的定义。布朗多年的研究表明,敢于展示自己脆弱性的人,往往容易获得更好的关系,也感觉自己更为幸福。
布朗的 Ted 演讲中,有一句话非常打动我。她说,想要真正与他人建立连结,你必须“允许自己被真正地看见”(allow ourselves to be seen, really seen)。这跟《火星、金星》一书里所提的开放的姿态,其实是不谋而合的。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被真正地“看见”,以我们本来的样子,被理解、被接纳、被爱。但你必须把自己敞开,“允许”自己被看见,正如《火星、金星》所说,你要“准备好”,你所渴望遇到的人才会“降临”。
你,准备好了吗?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