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被锁住的时间
我是一个非常习惯于“踩点”赴约的人。哪怕只提前一分钟出门,身体和门把手之间都会产生强烈的排斥感。以至于和朋友见面时,能够提早五分钟抵达,都会被当成一种罕见的现象。即便是在一些高风险场合,比如面试、赶飞机、开会,我也总是努力在“刚刚好”的时间出发,仿佛只要晚走一分钟,就能省下一整天的能量。
这样的时间观,直接的后果就是——我总在奔跑。
曾经每天早上骑着共享单车狂奔去上班,只要找车耽误两分钟、或是多等一个红灯,就可能迟到。即使如此,我仍然整整一年,维持着每天10点准时抵达工位的记录,有时也觉得自己是十足的时间管理大师。
在国内上瑜伽课时也一样。每次开课前两分钟,老师问“来了吗?”,我总能刚好踏上电梯。这个习惯延续到了现在。今天早上本来预约了11点的瑜伽课,结果被“时间还早”的错觉欺骗,当我还在慢悠悠地纠结出门穿什么的时候,一看表——已经十点五十。在惊呼自己离谱的时间观念的同时,花了半分钟犹豫了还要不要去上课,不过依然一边犹豫着一边火速换衣服。而一分钟前,我还在慢条斯理思考出门穿搭。出门之后我就又开启了狂奔模式,因为等红绿灯错过了一班地铁而开始捶足顿胸。在Naturkundemuseum站下车后,我像往常一样,飞奔穿过那条长廊。如果未来某天我离开柏林,要说起印象最深的地方,这条从未见过我缓步行走的长廊应该榜上有名。不过更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我永远都在这里狂奔。
于是我去问了ChatGPT,为什么我有这种奇怪的时间观。它说:这种倾向属于“弹性时间观”,还带有一丝“迟到型掌控感”或“反权威时间态度”。
它还列举了以下几点:
喜欢“刚刚好”,觉得提前到是一种浪费,甚至让人有被迫等待的空转感;
不喜欢“提前十分钟坐着发呆”,因为那段时间不属于自己,不在自己掌控之中;
“踩点成功的成就感”会强化你对自己时间判断的信任;
很多踩点型的人,内心都有些“轻微反叛”——对“准时”、“规范”这些外部时间规则不以为然,更偏好用自己的节奏掌控当下。
我其实从没想过,这样的时间观竟和自由、焦虑、压力驱动与掌控感有关,但又确乎如此。我总觉得,提前抵达等候的那段时间,是一种被锁住的空档——等待是一种“被锁住的时间”——是无法自主支配、空荡无所事事的时段,这会让我手足无措。
我时常都在做一个“赶时间的人”,除了踩点赴约,我的生活似乎充满了各种倒计时的紧迫。三月初跑步时,看着柳树新冒的枝桠,会下意识地想:得赶在柳絮纷飞之前多跑几次;每次出门看日落,也都怕追不上太阳,错过最好的那片光景。曾经异地恋时,总觉得每次相见都自带倒计时,相聚的每分每秒都必须紧紧握住才不算浪费。工作的时候下班太晚,也会在每天的日程硬塞进各种事项,好像这样才能证明“今天不只是被工作吞噬掉的一天”。那时的快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在缝隙里安排有限时间、却做出无限想象的自由感。
“按照解剖学的理论来说——也许在某些方面——心脏是我们最有价值的器官。大脑是一种迷信。”那当时间如果不是一种文化的产物,我们会如何看待时间?
今天在这堂迟到的瑜伽课上,我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能做一字马了,轮式也推得更顺畅。这两个体式,去年在国内练习时还遥不可及,出国之后也并未刻意训练,竟然就这么做到了。我记得去年曾问过老师:“我什么时候才能做到这些动作?老师当时回答我说“快了,只是时间问题”。我心里想:那应该是什么时间?要等多久?
而今,当我俯身前屈贴近腿部,忽然觉得时间也像被打开的髋关节那样,变得柔软而包容。当我不再执念于“锁住”时间,它反而展现出一种坚韧的延展性。那像是跳脱出社会时钟之后的时间——不是十二点半,只是太阳又一次缓缓走到了我的头顶。
但我暂时还无法真正感受到时间脱离线性的魅力,只好先做一个认真的人——去试着采纳ChatGPT给我的建议:提前五分钟到达。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