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致富的特權
書的重點
經濟學家拜能在2012年說的一段:「在你豐衣足食之前,你首先要知道做什麼跟怎麼做(對應現在是挑對自己喜歡的產業跟職涯領域),而無需知道為何有的果實有毒,有的植物可以食用。你也不必為了太陽每天日升夜落這種司空見慣的事做出解釋。然而,人們不只滿足於知道做什麼跟怎麼做,還對背後運作的機制充滿好奇,而這種好奇心正是科學的核心」。這段話,就引出了整體台灣產業升級緩慢、房地產飆漲的原因,來自於央行長期的低利率政策。
建構在基礎經濟學的供需理論,套用在貨幣上的供給端就是中央銀行,早期是金本位,有多少黃金才能發行多少貨幣。後來打破了這個制度,發行貨幣不需要有對應的黃金,導致所謂的通貨膨脹,本希望建立在溫和的通膨,能帶動經濟成長。而央行要把貨幣流入市場,透過貸款給銀行,重貼現率的手段來進行貨幣端的供給操作。如果以一台汽車來代表現在的經境情框,油門代表低利率的寬鬆貨幣政策,煞車則代表緊縮貨幣政策,通常副駕會坐著財政支出的部分,透過減稅增加政府的公共建設來活絡經濟實況。
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obert A. Mundell)提出三元悖論,主張「固定的匯率」、「自主的貨幣政策」、「資金的自由流動」,只能三取二滿足。但目前全球的大環境是資金的自由流動前提,台灣央行若是要維持固定匯率,那貨幣政策是不自主的,為了穩定匯率創造出口的順差,長期維持低利率政策,長期的低利率政策對我國的人均消費水準,就難以提升,研究動能下降導致人才外流,人才外流進而影響產業升級緩慢,熱錢湧進房地產,然而房地產業並非是經濟的火車頭,經濟生產四要素的土地,並非是無限制的供應。
外幣計價的資產(外幣現鈔、外國政府公債等)便是央行持有的外匯存底,需要累積大量的外匯存底來阻止新台幣升值。而相比其他民主國家,外匯存底上的運用透明度很低,並缺乏外部的查核審計。投資的標地多為穩健的低風險基金,配合著繳要上繳國庫任務,然而央行的上繳國庫在進行會計平衡時,運作方式跟國營企業不同,國營企業是資產減去負債後產生的權益,權益在把保留盈餘提撥一部分進入國庫(資產端的現金下降,權益的保留盈餘下降);央行是調節「政府存款」(為負債項)與「淨值」中的累計盈餘(為權益項),一加一減完成繳庫,不影響資產端的變化,而讓資產端的外匯存底持續累積,流通貨幣不斷增加,對外幣值持續貶值,對內通膨上升。異於一般公司運作的原則且央行手握發行貨幣的權力,便是書名所說「致富的特權」
然而在彭淮南時代至今,配合立院2012年修的行政院組織法,讓央行變得跟油電台水一樣,要進行盈餘繳庫。而盈餘繳庫,並非是央行首要的任務目標,穩定保守的低利率政策讓整體經濟難邁向下一個突破。書中建議要提升央行自己的研究量能,例如聯準會做定期的消費者財務調查;並讓央行的理事會轉向專任,定期的報告跟國人說明,新的總裁楊金龍上任後有逐步做出突破,此書出版於2021年,時至2025今日,政權又一輪更新,應該會越來越好。
感想
前陣子去參加一個北漂青年的活動,在做大家討論北漂租房等相關議題,那種「看房東臉色不知道能以同樣的租金住多久」、「住的品質就是與體感落差」、「每月可支配所得就是有一部分要投入在這城市中有個自己的窩,來換取職涯進化的一些希望」最終會合成差不多這些結論,是讓人很難去接受的氛圍。
而另一面,則是有換個位置換個腦袋,可以從社群媒體上看到,當有人持有了不動產入厝趴辦完,他也不希望自己的房價迭下來。我們可以接受自己投資的債券、股票可能會有虧損,但對於房子購買後就不能。更多是另一族群,自己比較早懂「社會事」、「金融規則」、「有錢圈子的認知」、「財富自由被動收入」,對利率與寬限期抵押品條件熟悉,或是早期可做到的「全額貸」聯合人頭購買進行不動產操作,有從中獲利到者,也不接受房價買了會跌的可能。
或許能解決房地產過高問題的,就從貨幣的源頭做起,就是央行。之前與長輩們偶有衝突時,他們總是說以後台灣是你們的、社會是你們的,到時交給你們了。有道理,但無法解決集體的焦慮或情緒,就是這樣的想法,間接創造了民粹型的政客出現。
自己只能修身、齊家、最後期許自己能有平天下的那一刻。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