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中国(16)——“死不起”的中国:殡葬业黑幕与政府垄断
泽西
内容提要:
中国殡葬业长期存在乱象,主要表现在殡葬费用畸高、墓地价格失控、殡葬改革极端化等方面,根源在于政府垄断和市场化机制的双重扭曲。在“死不起”已成普遍现象的背景下,揭示殡葬行业如何通过垄断经营和道德绑架攫取暴利,透视背后深层的体制问题与社会困境。
鬼节的伤痛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是中国的鬼节,家家户户都会走出家门,走向墓地,去扫墓烧纸,祭拜亡灵,祭拜祖先。
每到这个庄严的时刻,人们又总会听到一些令人悲愤的消息。最近,有网友发帖说,他在公墓区看到几个管理员拿着铁铲把旁边的墓挖开,将里面的骨灰坛拿出来丢弃到一边,转身他们又去挖另一个墓,同样是把骨灰坛挖出来丢弃到一边。这位网友询问工作人员为要何将骨灰坛挖出,得到的回答是这些墓的亲人都联系不上,管理费积欠许久,只好当无主墓来处理,以便将位子清理出来做二次销售。
庄严被蔑视,骨灰被抛弃,墓位再销售。这还不是最刺痛人心的地方。
去年8月,中国新闻周刊曾发文,中国警方查出,有贪婪之徒从4家火葬场,盗卖4千多具遗体给山西奥瑞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由这家公司生产出“同种异体骨植入性材料”再卖给医院,涉案金额高达3.8亿人民币。涉事的山西奥瑞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在2015年至2023年期间,通过与多地殡仪馆合作,非法购买非因病死亡的遗体。
如此触目惊心的事件竟然长达8年之久,竟然还有很多机构参与其中,如此丧尽天良之事竟大行其道,谁还有脸说中国是礼仪之邦,连野蛮之邦都不够资格。赚钱赚到如此疯狂病态的地步,赚到如此突破伦理底线的地步,可以说,全世界绝无仅有。
从“死不起”到“葬不起”:殡葬费用为何居高不下?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中国殡葬业异军突起,殡葬收费不断攀升,升到让人“死不起”的地步。尽管因地区、服务内容和设施条件的不同,各地殡仪馆的收费标准会有所差异,但关键是普遍收费畸高。比如,在北京上海这样一线城市,一般殡仪基本收费都在2万元以上,特殊服务收费10万元以上很正常,一般包括遗体接运、冷藏、整容化妆、告别仪式和火化等项目。再特殊一些的上百万元的都有,这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
即便在中国的三四线城市,比如安徽省的某个县级殡仪馆,收费也是相当不菲的。比如,三年前,我母亲曾在合肥市所辖的肥西县殡仪馆做的入殓仪式,遗体是我们自己送去殡仪馆的,举行告别仪式的大厅也就是偏上等一些,录像、鲜花布置都是常规的,没有其它特殊安排,殡仪馆还是收费1.5万元人民币以上。
可恨的是,很多殡葬服务机构利用家属情绪脆弱之时,夸大或虚构必要的服务项目,迫使家属支付高额费用,或强制或诱导消费者购买高价服务和产品。我母亲的入殓仪式中,殡仪馆就曾提出许多什么“你们是个大家庭,有社会地位,应该办的更大气体面一些,让老人风风光光地走”等诱导性“建议”,被我们拒绝了,要不然就还要再多付出1万元左右。殡仪馆打出“孝道”、“体面”、“风光”等说辞,无外乎就是利用人性的某些层面来公然敛财,我们觉得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因为这完全是它们的逐利性诱导和销售。
网上曾流传一个贴子,说北京大学一个教授曾拒绝殡仪馆推销一个价格高达5000多元的骨灰盒,转而用一个马夹袋将其母亲的骨灰带回家,结果遭到殡仪馆方面的痛斥和嘲笑,什么“不孝之子”啦,本质上就是用道德绑架来销售那些极其虚高的殡仪产品。
有些机构在未经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对遗体进行不必要的处理,并收取高额费用。还有的机构在提供基本服务时,隐瞒实际费用,最终结算时才告知家属需支付远超预期的金额。更可恶的,某些机构与医院、养老院等机构合作,获取逝者信息,提前介入并操控殡葬流程,限制家属的选择权。这些绝不是个案,而是普遍存在的甚至习以为常的现象。在中国,天价的殡葬费用让很多城市贫民“死不起”。据媒体报道,中国殡葬业的黑色市场至少有万亿以上的规模。
墓地成奢侈品:土地垄断背后的丧葬困境
中国墓地价格的畸形如同中国的房价,虽然分属阴阳两界,但都是被同一拨人操控着。供活人居住的房地产的土地释放及审批是由地方政府操控的,供死人居留墓地的供给和审批,也是地方政府说了算。所以,二者价格都居高不下。
因为,在中国,公墓墓区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或集体所有,丧主不得自行转让或买卖。这导致了公墓的价格被垄断操纵在地方政府手中,前些年,随着土地拍卖市场价格逐年攀升,墓地价格也跟随一路上涨。
6年前,我弟媳在北京,因癌症医治无效去世,在通州区买了一块墓地,大约1.5平方米大小,当时花了6万元人民币,我弟弟说,这还是便宜的,租期也是20年的。
有媒体报道说,在南京,传统墓葬一般起步在30万元人民币,现在鼓励生态葬,有花坛葬,草葬树葬等多种形式,价格从2万到10多万元不等。
中国墓穴通常以租赁形式提供,租期一般为20年或30年,一次性收费,就像房屋土地费用一样,也是一次性收缴的,只是房屋土地租期70年。墓穴租期届满后,家属需续费以延长使用期限,管理费就跟房价一样,会随市场变化。如果后人因为缴不起或是不想再缴上几代人的管理费,逾期3个月后,园方就会按照无主墓穴处理而将其铲平,以进行二次售卖。这都是真切的事实,有媒体曾报道,有家属在探访亲人墓地时,发现墓穴已被他人占用,原有的骨灰不知所踪,这是多么大的羞辱和悲痛。
由于地方政府垄断了墓地的供给,致使一墓难求。中国人啦,真是活不起也死不起。中国人一向有“入土为安”的文化传统,现在看来,现在很多地方,可能连这个小小的要求都成了奢望。
据中国《法治日报》报道,近年来,多地出现购买商品房用于专门放置骨灰坛,有的楼层、楼栋可能“住的死人比活人多”。这些业主大多生活在一、二线大城市,因为墓地价格高,管理费用贵且租期短,于是逼得他们购买位置偏僻、价格便宜的房子作为“骨灰房”。中国人死无葬身之地,现在看来,这绝非是一句民间咒语,而是活生生的现实。
有资料显示,美国目前大约有7成的死者是土葬,3成火葬,大城市里的火葬比例较高。美国的墓穴费用大约1500美元,也是一次性收费,且没有再额外收取设有年限的管理费。
殡葬改革还是文革回潮?从平坟行动看体制病根
火葬的观念在城市行得通,但在农村,土葬至今仍然盛行。2023年,中央发了一号文件,要求推进农村殡葬改革。其实,殡葬改革可以追溯到2012年殡葬管理条例修订,条例提出要改革土葬,积极实行火葬。从此,各个地方政府开始陆续出现了“平坟行动”。
最著名的就是河南周口市的“平坟行动”。据报道,2012年,周口市宣称已平完200多万座坟头,开辟出新耕地3万亩,时任市长岳文海因此有“平坟市长”之称。之后,2014年,又传出安徽安庆市有6位老人在6月1日火葬实行日前自尽。2023年,贵州凉风村发生了当地政府在夜间挖坟掘墓,将下葬不久的尸体偷走强行火化,引发民愤。
对此,官方的说法是,殡葬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恢复耕地,维护生态环境,杜绝迷信风俗和破除厚葬薄养的陋习,倡导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其实,平坟运动并不是新鲜事。早在1958年大跃进时就开始了,当时就有人喊出“平坟开荒,向鬼要粮”的口号。期间,李鸿章的坟被刨,尸体被挂在拖拉机后游街,直至尸骨无存。
于是,农村大量的坟墓被铲平。而文革期间,多少历史名人的尸骨都被挖出来毁坏焚烧,或抬尸游街。文革中,孔子的坟墓被铲平;左宗棠并掘坟,曝尸荒野;张之洞被掘墓,尸体吊在树上有月余,结果被狗吃掉。
所以,所谓殡葬改革,表面上看是为了必须确保“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实际上这是个伪命题。因为绝大多数坟地原本都在山林或不适合耕种的贫瘠荒地,平坟之后依然无法耕种,所以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意义。
殡葬乱象的根源
殡葬乱象的总根源是政府垄断,一是垄断仪殡经营,二是垄断土地供应。因为垄断经营和垄断资源,只此一家,别无他店,且抛弃了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职责,同时又施行了市场机制,它们既是教练员又是运动员,所以,殡仪价格和墓地价格就任由它们说了算,其逐利化倾向肆无忌惮,殡葬暴利令人乍舌,而百姓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可能和空间。如果政府放开殡仪市场,让市场充分竞争,用服务赢得市场份额,这样,殡仪价格就会趋于合理,百姓就能获公平服务,也就不会有“死不起”的悲叹。
当然,那些无良的从业者也就不敢也不会趁人之危,利用家属情感最脆弱最伤痛之际,讳忌经济考量,利用 “死者为大”的民间风俗,利用生者好面子的心理,来敲诈、诱骗和强迫死者家属支付超高的殡葬费用。这是何等阴暗的心理,这又是何等肮脏的行为,但政府垄断是它们的靠山,使得殡葬业成了一个明火执仗的黑色产业,整个殡葬从业者像是一个打劫的黑社会组织。
本来,政府垄断殡仪经营,垄断墓地供应,应该提供公共服务产品,应该提供廉价的公平的殡仪服务和墓地供应,但现在却完全走向反面,它们提供的是垄断的暴利的畸形产品,又让你别无选择。所以,殡葬让死者难以瞑目,让生者更加绝望。
(作者泽西,资深财经媒体人,曾供职于中国最大的财经传媒
集团20多年,曾撰写过近200万字的深度报道和评论文章。现在干净世界平台和YouTube平台上创建自己的频道“泽西说真相”。主要讲述四大系列:中国问题报告系列,毛泽东的幽暗心理解析系列,时政新闻话题评论系列、泽西杂谈系列)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