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校對」,我知道的事⋯⋯
孵了一個禮拜的校對工作解說三部曲,第二篇終於生出來了(喔我的天,這麼長還有第三篇嗎?)
洋洋灑灑整理好我覺得該講的事,竟然網誌預估閱讀時間超過30分鐘。最近的這幾篇都太針對真的有需求、真的需要知道校對工作法的人,我想閱讀人次應該都不會太多。在Matters這裡寫寫後記之餘,簡單把本文重點整理如下,希望讓對這個主題有興趣的人,先快速了解一下本文在講什麼。
✎ 校對方式
在圖書出版全面進入桌上排版(DTP,desktop publishing)後,文字校對的工作便可區分為編輯電腦檔案的數位校對與傳統印出的紙上校對兩類。
排版前的校對方式
書稿在實際送排前,往往需要先在電腦上進行大部分的調整與校對工作。由於目前線上、線下的寫作軟體相當多元,但最多人使用的還是Word檔與純文字格式。以下便以Word檔為例,簡要介紹排版前的校對方式。
1、開啟自動存檔與追蹤修訂
2、搜尋與取代
「搜尋與取代」是大多文書軟體都有的功能,可透過此方式統一習慣用字、專有名詞、數字等等格式。需要特別留意的是,即使需要取代的項目非常多,仍建議採用逐一搜尋、檢查、取代的方式,而不要套用「全部取代」的功能,以免發生類似《激辣中國》中「大陸」全數被取代為「中國」,而鬧出的「哥倫布發現新中國」烏龍。
排版後的校對方式
拿到美編排好的內頁PDF檔後,我們可以透過PDF閱讀軟體、平板(閱讀器)或印成紙本來進行校對。
1、使用PDF閱讀軟體
2、印成紙本
3、使用平板(閱讀器)
使用平板(搭配繪圖筆)校對可說是結合了電腦校對與紙本校對的好處。不必印出一大疊紙張,即可迅速於書稿PDF檔中以繪圖筆批改,也能同時利用軟體的標記與搜尋功能。不過仍須注意平板本身的尺寸,太小的平板並不利於瀏覽固定版面的PDF文稿。
✎ 校對符號
校對符號是校對、編輯、作者、設計師之間的溝通符號,一般使用紅筆標明,並保持字跡端正、清楚。
✎ 校對技巧
實際在校對時,每位編輯、校對自然有不同的習慣與工作順序,但核心的目標都是要將文稿的錯誤降至最低。因此無論你是在校對的哪一個階段(一校還是三校⋯⋯或N校),只要能夠釐清錯誤、劃分校對任務,便能完成校對工作。
邏輯校對
邏輯校對的工作便在於此,找出文稿中匪夷所思、前後矛盾之處。
Step.1 理解文本
與文字校對不同,邏輯校對更著重於搞清楚作者的意圖,理解文意、找出結構。
Step.2 爬梳邏輯與連貫性
不管是虛構或非虛構文類,各種文稿中皆經常出現敘事型的橋段,不管是案例、回憶還是故事,在面對此類內容時,需要把握住作者敘事的邏輯,使其保持一致。
時間關係
人物設定
場景設定
語句時態
人稱與代名詞
觀點
文字校對
進行文字校對時,必須秉持著「一次只做一件事」的原則,在負責的校次細心地逐句、逐字地細讀內容。所謂的「一次只做一件事」,即是將文字校對的任務拆解為數個項目,每次都針對一個項目檢查,來確保不會掛一漏萬、顧此失彼。
Step.1 確認校對項目
將收到的書稿拆分成不同的單元,每次校對時都獨立檢查一個單元的項目,較能避免在校對過程中受分心干擾。
頁眉
頁碼
目次
索引
圖號
層級
符號
數字
註解
版權頁
專有名詞
引用格式
孤行、單字、避頭尾
文字校對
Step.2 改正
在抓到錯誤後,便要判斷「怎麼改才是對的」。若實在不知道,校對時便標明疑義處與編輯討論,或端由編輯、作者決定。而在大部分時候,校對要負責查出正確的內容並改正之。一般來說,校對可以利用以下資源或訣竅:
體例表/統一用字表
內文前後對照(本校法)
參考中英Google&圖書館(他校法)
ChatGPT、Bing AI
直接詢問專家
✎ 總結:關於校對,我想說的是⋯⋯
姑且不論以校對作為專業的文字編輯、校對專員,其實任何創作者、任何人都非常需要培養「校對」的能力——也就是看出問題的能力。小至看出生活周遭的各種錯字,大到識別對話、演講、文章的矛盾之處,具備校對能力的人,更能仔細觀察世界的結構與組成的細節,從中看出癥結與問題,並進一步去查核事實、找出答案。
具備校對的能力,並不意味著要我們成為處處挑惕、專門找碴的人,而是具備批判思考、求真思維的精神,養成真正的「識讀」能力。
若你對本文中提及的方法、技巧有更深入的興趣,想知道每個細節的說明,請點入連結閱讀全文: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