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盒孕妇”,看一个精英少女的社会心理画像

642088870
·
·
IPFS
这并不是一个孩子的偶然失控,而是阶层特权、教育缺失和网络生态共同塑造的结果。

中国打赌百度公司副总裁谢广军的女儿“开盒孕妇”事件还在网络继续被质问。

这不仅因为公众关心“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这个社会问题,还在于很多人都好奇,一位13岁女孩为什么有这样的冲动和能力去实行这种“网络暴行”,逼得一名孕妇去注销账号,甚至被迫搬家?怎么能干出这么“无法无天”的事?

接触过一些极度活跃于网络的学生群体,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孩子的偶然失控,而是阶层特权、教育缺失和网络生态共同塑造的结果。

首先,她的出身决定了她与大多数同龄人的根本不同。

她成长于精英家庭,父亲是百度副总裁,有足够的资源、关系网、社会资本。对她而言,权力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一种可以触碰、甚至调用的现实工具。

当一个孩子早早就熟悉了技术优势和社会关系,同时又没有被明确告知“你不能用这些力量随意攻击他人”,她就会习惯性地把权力和优越感内化为理所当然的行为资源。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道德迟钝”,即人在做出伤害行为时,通过一系列心理机制来消除内疚感:

她会合理化自己:我只是反击。同时贬低他人:她是黑粉,活该被开盒。最后转移责任,淡化后果:信息不是我一个人查出来的,她又没真的被怎样……

社交媒体塑造的“狩猎人格”

在发展心理学中,青少年时期的身份认同建立,极度依赖外部反馈。

这名女孩长期活跃于社交媒体平台,是典型的“数字原住民”。而当前社交平台的互动机制,正以一种快感驱动型的方式塑造她的行为模式——

发言越狠辣,点赞越多;攻击越精准,粉丝越多;曝光别人私密信息,是“正义复仇”,也是“立人设”。

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社交奖赏机制,平台推送机制和粉丝互动构建起一个“虚拟自我”——当攻击带来奖赏,孩子就会把这种“破坏性社交”当成一种成功策略。

人在网络上缺乏现实身份约束,更容易释放攻击冲动。当平台没有有效惩罚机制,孩子就会认为“我可以做任何事,而且不会有代价”。久而久之,她建立起一种错误的社会认知模式:只要我有技术、有账号、有影响力,就可以制裁我不喜欢的人。

这不是暴力,是一种被鼓励的“快感文化”。

精英家庭的“教育盲区”

从外界来看,她是天赋型选手:会写长文、有逻辑、熟练掌握网络工具、能操控社交节奏。但恰恰是这种能力,掩盖了她在人格发展上极度不成熟的一面。

很多人误以为,精英家庭的孩子因为资源好、视野广,就更容易成熟。可现实往往相反。

心理研究发现,一些中上阶层家庭中的孩子容易发展出所谓“冷感精英人格”:习惯于通过控制和算计获得成果;对外界情绪不敏感,缺乏基本同理心;将人际关系工具化、情绪表达冷静化;将“胜利”和“毁掉对方”划上等号。

她不仅没意识到“开盒”是一种暴力,反而把它当作“掌控对话权”的方式。而这种错乱的道德发展,很可能和她的成长环境脱不开关系。

她的父母是否在乎情绪教育,而不只是成绩和能力?家庭中是否有人教过她“你可以强大,但不能滥用力量”?她是否在成长过程中,始终“凌驾于规则之上”?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群体征兆”

这起事件引发的社会反应里,有一个词正在悄悄流行:“厕妹”。

它指的是一类精通网络文化,却用攻击和辱骂当社交方式的青少年女性,有的家境不错却缺少家庭教育,有教育背景但缺乏共情和边界意识。

她们未必是“坏孩子”,但在一个缺乏规则和反馈的网络环境中,被错误地塑造成了“社交猎手”——她的世界里,没有边界,只有胜负;她的社交中,没有共情,只有流量;她的成长中,没有敬畏,只有自我中心;她的朋友圈,不是父母与教育者,而是点赞与围观。

就像这个开盒孕妇的女孩子,她不是“变态”,而是一个失去控制的教育系统产物,是一个精英泡泡中长大的孩子,用最锋利的方式撞上了这个社会的伤口。通过这样的教训,身为家长的我们尤其该反省——

在网络覆盖生活的当下,我们是否给孩子灌输过正确的规则意识?有没有教过他用什么方式对待不喜欢的人?有没有把社交奖赏和道德教养割裂?而我们自己,是否也习惯了用“立场正义”掩盖“伤害他人”的快感?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642088870我来自杭州,现居加拿大。关心世界,专注女性、儿童和动物,喜欢阅读、散步,用心理学角度观察生活并且分享。擅长喝茶和睡觉。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金秀贤和陈冠希,"一踩一拉"背后的公众心理

从五个点解读金秀贤新闻发布会的“虚假”

四月的风,总是吹来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