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香港紀事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中國籍戰俘|康復治療師、上海消防員 是如何被送上俄烏戰場? 中國籍士兵參戰經歷重組

香港紀事
·
·
「我們有一個說法:如果不付錢,明天便會被送上前線。」

(原文刊載於集誌社)

撰文、攝影|陳彥婷(烏克蘭)

兩名剛從烏克蘭戰場上被俘的中國籍士兵,在 4 月 14 日第一次面向鏡頭,講述自己如何從中國平民,變成入侵烏克蘭的俄軍志願兵。成為俄軍前,他們在內地只是尋常的康復治療師、消防員,他們說,自己只是兩個「被戰爭與謊言吞噬」的普通人。
記者會後三天(17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指,烏方情報顯示,中國在俄羅斯領土上,製作並向俄方提供如火藥等,與大砲相關的武器。他未有詳述細節,但稱在不久會向外界提供更多資料。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於 18 日的例行記者會否認指控,強調中方「從未向衝突任何一方提供致命性武器」,又指烏方曾公開表示,俄方進口武器部件,多數來自美國等西方國家。同日,烏克蘭公報最新制裁名單,新增三間在中國註冊企業。
在俄烏戰爭的暗流裏,越來越多中國、甚至來自全球各地的外籍人士,以志願兵之名,被推上最殘酷的前線。有關中國為俄提供武器,介入俄烏戰事的言論,引發國際高度關注。種種跡象讓中國對俄烏戰爭「中立」的姿態,開始出現動搖。
當官方立場仍維持「和平調停者」的語言時,民間卻已出現實質行動的裂縫——從社群平台上湧現的挺俄言論、到親赴前線的中國志願兵,這場看似遙遠的戰爭,正跨越國界滲入中國社交平台與中國人的心理。是什麼讓他們選擇拿起武器,走上一條幾無回頭的路?
兩名剛從烏克蘭戰場上被俘的中國籍士兵張仁波(左)、王廣軍(右)講述自己如何從中國平民,變成入侵烏克蘭的俄軍志願兵。

基輔傳媒部的一間會議室內,空氣彷彿靜止,直至兩名身形魁梧、神情警惕的烏克蘭士兵站在門側,護送戰俘緩步進場。他個子不高,削瘦的面孔,帶著東亞人的特徵,頭髮剷得極短,身穿印有俄軍圖案的迷彩服,雙手戴著手銬。鎂光燈不斷閃爍,快門聲此起彼落,一名日籍記者在旁述他的背景。

這名男子名叫張仁波,來自中國,現年 26 歲。他與另一名被俘的中國籍戰俘王廣軍——年紀略長、體格更瘦——一同站上記者會的發佈台。他們的身份,讓在場半百名國際記者屏息以待:這是俄烏戰爭爆發兩年來,首次有中國籍志願兵在前線被烏軍俘虜,並公開露面。

記者會上,他們自稱是被「個人意志」驅使參軍,並強調與中國政府及官方軍事體系無關。

王廣軍,曾是一名康復治療師,因疫情失業後,透過社交媒體接觸到俄軍招募資訊。他說,影片中展現出士兵的榮譽與報酬,引發他長年對軍旅生活的憧憬。「中國軍人的身份地位是很高的,特別在民眾心目中。所以中國每個男人都有一個從軍夢,然後當在中國你沒有辦法從軍的時候,然後你看到一個這樣機會,你會很心動。」

王廣軍:「那怕你半夜上廁所都會有一個真槍實彈的憲兵跟着你。」

曾被中國邊檢禁赴俄 繞道新疆抵莫斯科

今年 2 月 5 日,他試圖從黑龍江黑河口岸入境俄羅斯時遭中國邊檢阻止,理由是「戰爭風險」。但在中介協助下,他繞道新疆,再經哈薩克,終於抵達莫斯科,進入俄軍體系。中介向他保證,他將從事後勤康復相關工作,「不用上前線」。但現實與承諾落差極大。他最終被送往俄羅斯西南部的喀山受訓,僅接受五天的急救課程後,一個月內直接被派往烏東戰場。發現與當初承諾的後勤醫院為傷兵康復的工作不一樣,迫着被送到前線,但他直言:「身不由己,自己作不了主」。

俄軍聲稱給他的待遇看似優渥。王廣軍說,俄羅斯軍制下有不同的薪水,由 80 萬盧布至 280 萬盧布 (約 7.55 萬至 26.4 萬)不等,外加高額獎金,是他原本月薪的數倍。現時在俄羅斯國內,各州、各自治共和國的徵兵條件並不相同,如莫斯科居民,只要簽署成為志願兵,即可獲 190 萬盧布獎金(約17.6萬港元),服役一年的薪水可高至520萬盧布(約48.3萬港元),但在西伯利亞聯邦管區的伊爾庫茨克州,簽紙當兵獎金只有80萬盧布(約7.4萬港元),服役一年便發放由350萬盧布至700萬盧布(約32萬至65萬港元)不等。

張仁波:「媒體上宣稱的是中俄友好,所以中國人對俄羅斯都很嘗試信任他,可能我們就被利用了。(中介)他誇大其辭⋯⋯我被掉入圈套。」

上海消防員張仁波 自稱因「貪婪」加入俄軍

類似情況也出現在張仁波身上。出身小康家庭,他原為上海一名消防員,自稱因「貪婪」在2024 年 12 月赴俄旅遊期間,被說服加入軍隊,他說,中介承諾安排他做工程建設。回答期間,他多次停頓着思考,有別王廣軍詳細的說辭,張仁波的說法則較留白。被問到為何要捲入一場不屬於自己的戰事?對烏克蘭有多了解?王廣軍看着翻譯直接搖頭,張仁波則說自己知道很少,「一直收到的都是俄羅斯的戰報,說每天俄羅斯收獲了那些領土。」直到被送上前線、陷入戰火、與隊員失聯,他才意識到,自己成了戰爭的「棋子」。

王廣軍與張仁波的部隊,四月初於烏克蘭東部相繼被擊潰。王在參戰第三天,便在盧甘斯克州的 Bilohorivka 一帶被俘,張則於次日在 Tarasivka 投降。張說自己「從未開過一槍」,只憑手勢與其他外籍兵種行動,對所在部隊、任務細節一無所知。「媒體上宣稱的是中俄友好,所以中國人對俄羅斯都很嘗試信任他,可能我們就被利用了。」張仁波低頭語帶苦澀地說。他認為中介操縱了中國人對中俄關係的信任,「他誇大其辭⋯⋯我被掉入圈套。」

有外籍記者直指他們對合約、任務與所屬部隊皆模糊不清,令人難以信服。

記者會上 「你們是在講真話嗎?」

記者會上,有記者質疑兩人說話的可信度。「你們是在講真話嗎?」有外籍記者直指他們對合約、任務與所屬部隊皆模糊不清,令人難以信服。在台上的張仁波冷笑一下,「我們的行為跟國家是沒有任何關係的,」又冷笑一下說,「你從我這裏來討論,就是包括去說,關於中國的這些,是沒有任何意義。」

兩人的故事都只是的冰山一角,中國志願兵是俄軍外籍人力鏈條中的一環。俄羅斯總統普京近日宣布,每年的春季軍事動員,唯是次望徵召 16 萬人,是 14 年以來最高。凡 18 至 30歲者,亦有機會被徵召入伍。

烏方指俄方最多可動員 2000 萬人

普京早前宣布,擴大俄軍現役兵力至 150 萬人,惟克利姆林官強調,新一輪徵召,與現有俄烏衝突無關。烏克蘭烏軍總司令瑟爾斯基指,俄羅斯現時可動員 500 萬名已接受軍事訓練者,而最多更可動員 2000 萬人。瑟爾斯指俄軍兵力日漸增加,烏克蘭必需每月徵召三萬人,才可抵禦俄軍龐大的動員能力。根據德國的數據平台,現役俄軍人數估計為 132萬,後備人員約 200 萬,現役烏軍為 90 萬,後備人員約 120萬。

綜合多名中國志願兵的說法與報道,俄軍中有來自白俄羅斯、塞爾維亞、印度、肯亞等地的士兵。但這些來自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士兵,並非獲得平等對待。王廣軍說,多時都在做苦力,在沒水、沒電的位置,兩、三天才有一頓飯吃,張仁波說,「所有的活基本上都是我們在幹。他們(俄軍)會用語言去攻擊我們。」訓練營中,張仁波說連手機也被長官沒收,想要要回來,對方還做出錢的手勢,只能給了15000 盧布(約 1417 港元)。補給也成為一種交易。他們透露,發電機、汽油、水等基本物資需自掏腰包,「我們有一個說法:如果不付錢,明天便會被送上前線。」

烏克蘭軍方在戰時舉辦的體驗營。(資料圖片/攝影:陳彥婷)

這種制度性的勒索,讓不少志願兵陷入進退維谷的處境。根據另一名自稱曾有解放軍經歷的志願兵李建偉描述,在俄軍內「軍令有如空談」,即使明文規定不得射殺俘虜,實際作戰時卻「拿着槍咔咔照樣嘭死。」他說:「說軍法怎樣處理?不會處理,我跟你們說。只是遇到那種情況,都是拿手機拿出來,視頻全都刪了。」

在中國社交媒體抖音上,充斥在俄烏戰士中親俄的戰場資訊。(網上截圖)

在烏軍體系中,國際志願軍大多是支援部隊;但在俄軍,外籍兵卻更常被推上最前線。有中國兵不諱言:「大毛(俄軍)都不把我們當人看,和敢死隊沒甚麼區別。」有在俄軍的中國兵估計,烏俄的陣亡比例是一比三、四。其中聽說烏軍裏,趙睿曾在前線被圍困六天,不幸地,他在 2023 年 12 月初,遭烏克蘭無人機炸死,成為首名被公開身份的陣亡中國籍士兵。後來冒出多位中國兵陣亡消息,但消息無法核實。

幾乎所有受訪的中國志願兵都提到一件事:一旦簽約,就幾乎無法脫身。李建偉表示,即便他已完成一年的合約,因無法取得正式解約文件,仍被迫跟著部隊移動。他說很多人就算受傷,也還是被拖上戰場。「他說白了,就讓這幫老兵在最後再利用你一下。」語氣中帶著疲憊。

網名「紅色馬卡龍」的志願兵,曾在中國軍隊服役,但希望經歷戰事,在 2023 年 11 月到俄羅斯參軍,隨後因與上級衝突而被報復遭關押,又看見戰爭殘酷,希望離開不果。後來他與中國前中央電視台記者柴静訪問公開後,受傷後被送往巴赫穆特的醫院,正在等待解除合同。

另一名中國志願兵孫汭琦,曾在俄軍中高呼「首戰用我,用我必勝」,後來拍影片稱試圖逃離軍隊。在冰天雪地下,他說嘗試聯絡中國駐俄大使館,得到的回應是「個人行為,無法協助」,希望網民幫助,最終靠「個人力量」返回中國。

網名「典獄長」的中國志願兵,現時在俄國軍校任教。圖為他在社交媒體上解釋俄軍軍服。(網上截圖)

王廣軍與張仁波被迫走上前線,但從沒有想過逃跑。「那怕你半夜上廁所都會有一個真槍實彈的憲兵跟着你,然後訓練的時候,你的正副隊長會一直盯着你,根本不可能有機會逃跑。」王廣軍說,在頓河畔羅斯托夫曾經有過一名阿拉伯人在半夜自殺,「具體,真實是甚麼原因,我們肯定是不知道的。」

王廣軍與張仁波的戰俘身份公開後,中國社交平台一度風聲鶴唳。抖音上一些原本活躍的「前線日記帳號」突然停更,部分中國兵上傳影片警告:「最近有自稱記者的烏方人員借機採訪你,問你當過武警沒,參過軍沒,要你拿出證據來污衊中國人。」又提醒:「接受外媒採訪屬違法,尤其涉金錢交易可構成間諜罪,危害國家。」但即使如此,仍有中國人在相關影片下留言,表示願意前往參軍。有自稱退伍八年的軍人,表示負債 30 多萬,希望能「找個渠道過去」;也有留言詢問「當傭兵需要什麼手續」。

王廣軍(右)在記者會上望向鏡頭,說:「不要參與這場戰爭。」

「不要參與這場戰爭。」王廣軍在記者會上望向鏡頭,語氣斬釘截鐵。「俄羅斯給我們的,都是謊言。俄羅斯沒有那麼強大,烏克蘭亦沒有他說的那麼弱小。」他呼籲所有正考慮參軍的中國人停下腳步:「希望你們千萬要記住,不要參與任何戰爭,更何況這場戰場,本身跟我們並沒有甚麼關係。」他後來語帶哽咽地說:「反正最對不起的應該是爸爸媽媽吧。」

「戰爭在之前,它只存在於我的電視劇與電影裏」,他抽一口氣,「但你真的親身經歷以後,你發現它每一秒都是那麼的漫長。我還是想盡快回到我的家庭。我會盡力的配合當局。」

張仁波的情況更為沉重。他說家人至今不知他曾參軍,「可能我的家人會在電視上看到我,因為他不知道我到了俄羅斯參軍。我想跟他們說,我還活著。」

烏克蘭戰場上出現中國志願兵,已非孤例。澤連斯基則在早前估計至少有 150 中國人。

烏克蘭戰場上出現中國志願兵,已非孤例。根據多方報道,2022 年開戰至今,已有不明數量中國公民透過中介、社交平台甚至旅遊簽證的方式,進入俄羅斯軍隊。「馬卡龍」估計,至少有數百名中國人,澤連斯基則在早前估計至少有 150 中國人。部分人如網名「典獄長」的徐杭,不但穿戴俄軍軍服、臂上有上校的三星臂章,報稱現在前蘇聯陸軍培養中級指揮和參謀軍官的軍事院校,伏龍芝軍事學院任教,自稱曾為突擊隊成員,在前線「一人對三人」取勝。他拍攝的影片在抖音擁有高人氣,標榜「打過三個營,幾乎是唯一倖存者」。這些內容在中國社群平台形成一股奇特的軍事浪漫化風潮。網民留言:「幫助俄羅斯,就相當於間接為國而戰,一樣愛國值得尊重」、「牛迫」。但另一面,是更殘酷的現實:被困戰場、遭受歧視、缺乏保護。

(資料圖片/攝影:陳彥婷)
集誌社檔案|烏克蘭今年初 俘擄兩北韓籍士兵
類似中國志願兵參戰的模式,近日也延伸到另一個更封閉的國家。2025年1月,烏克蘭方面證實,在俄羅斯的庫斯克州俘虜的兩名北韓俘擄,一人自稱為北韓偵察部隊成員。這支近百人小隊,經貨輪與火車多次轉運後進入俄羅斯境內,據稱隸屬於平壤軍中的精銳部隊「風暴兵團(Storm Corps)」,任務是滲透敵後、製造混亂。去年10月起,外界傳出北韓將派兵協助俄羅斯,網上亦流出在俄羅斯遠東謝爾蓋耶夫斯基訓練基地見到亞洲面孔。在烏方情報局發布的影片中,其中一名臉帶稚氣的戰俘被問到,「你知道你參與一場與烏克蘭為敵的戰事嗎?」他搖頭,又指「他們告訴我那只是訓練。」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說可以進行換俘程序,南韓政府近日表示有意把北韓戰俘接回南韓。北韓官方一再否認派兵協助俄羅斯,俄總統普丁亦未作出正面回應。烏克蘭與南韓情報顯示,迄今北韓派遣兵力已逾萬人,估計已有近300人戰死、2700人受傷。在俄方「招募全球化」的邏輯下,外籍兵不再只是支援部隊,而是填補戰場空缺、用於衝突最前線的「耗材」。
烏克蘭人過去在索菲亞廣場集會。(資料圖片/攝影:陳彥婷)
集誌社檔案|中國外交部:涉海外中國公民的個人行為,中方依法處理
在王廣軍與張仁波出現在基輔記者會後,媒體追問中國政府的立場。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例行記者會中表示,正在「核實有關情況」,並強調:「對於涉及海外中國公民的個人行為和領事個案,中方依法處理。」他重申中國在烏克蘭危機中的「勸和促談」立場,呼籲外界「不要搞政治操弄」。烏方已表達願以兩人交換在俄方被俘的烏軍,但截至記者會後,中方仍未正面回應交換可能。對於是否回國、是否會被追究刑責,兩人無法回答。對王與張而言,外交辭令遠不如一條回家的路來得實在。

集誌社官網
集誌社Facebook
集誌社Podcast
集誌社Instagram
集誌社Patreon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