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重返書桌——當代多元散文讀本

Armonico
·
·
IPFS
·
許久未讀散文,似乎也許久未如此直面文字的力量。
<pwa-container-wrapper><pwa-container data-uid="pwa_EF2416CF568F488CE2A0189C5D1B00F7" class="pwa-container " style="overflow: hidden; position: absolute; box-sizing: border-box; pointer-events: non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width: 605.333px; height: 29.8958px; top: -3093px; left: 16px; z-index: 1;"><pwa style="position: absolute; top: 99999px; left: 999999px; width: 1px; height: 1px;"></pwa></pwa-container></pwa-container-wrapper><pwa-sync style="opacity: 0 !important; position: absolute; box-sizing: border-box; pointer-events: none; background: none 50% 50% / cover no-repeat scroll padding-box border-box rgb(255, 255, 255) !important; font-size: 13px !important; line-height: 14.95px !important; z-index: 1; overflow: hidden; margin: 0px; padding: 0px; top: -3093px; left: 16px; width: 605.333px; height: 29.8958px; white-space: pre-wrap !important;"></pwa-sync><pwa-editor-bar-cnt><pwa-editor-bar pwa2-uuid="EDITOR-4BC-587-8CA13-888" class="bar-minimized invisible" style="right: -297.667px !important; bottom: 5.00001px !important;"><pwa-editor-bar-status class="checked visible" data-pwa-errors-count="0"></pwa-editor-bar-status><pwa-editor-bar-status class="pending"></pwa-editor-bar-status><pwa-editor-bar-status class="loggedout"></pwa-editor-bar-status><pwa-editor-bar-status class="network-offline"></pwa-editor-bar-status><pwa-editor-bar-status class="extension-offline"></pwa-editor-bar-status><pwa-editor-bar-status class="site-disabled"></pwa-editor-bar-status><pwa-editor-bar-panel><pwa-editor-bar-panel-btn class="switch-off visible" title="Turn off ProWritingAid for this page"></pwa-editor-bar-panel-btn><pwa-editor-bar-panel-btn class="switch-on" title="Turn on ProWritingAid for this page"></pwa-editor-bar-panel-btn><pwa-editor-bar-panel-btn class="open-panel visible" title="Open ProWritingAid"></pwa-editor-bar-panel-btn><pwa-editor-bar-panel-btn class="panel-disabled" title="Sorry, for technical reasons we can't support the realtime popup here"></pwa-editor-bar-panel-btn><pwa-editor-bar-panel-btn class="loggedout" title="Please log in or sign up for full access"></pwa-editor-bar-panel-btn><pwa-editor-bar-panel-btn class="network-offline" title="Network problems"></pwa-editor-bar-panel-btn><pwa-editor-bar-panel-btn class="extension-offline" title="ProWritingAid extension is off. Please reload this browser tab and dont forget to save you work before reload!"></pwa-editor-bar-panel-btn></pwa-editor-bar-panel></pwa-editor-bar></pwa-editor-bar-cnt>

許久未讀散文,似乎也許久未如此直面文字的力量。散文一篇通常幾千個字,卻能在瞬間就將你拉入作者的思維情境,帶來新思維的啟發。對我來說,散文是一種獨特的載體,可以擁有小說般的文字功底和畫面感,可以承載對社會議題的深刻省思和教育性。最觸動我的,是其真實——散文和作者是分不開的,代表其所思所感所想,讓讀者得以用作者的眼看世界。雖說用眼,但或許更精確的用詞是「感官」,視聽觸嗅味,多采多姿的文字帶你漫步過每個值得回味的瞬間。另一方面則是「開眼」,帶領你領略另一個人的人生經歷下的思維脈絡,看見從前看不見的人事物角度,讓你的視角變的更寬更廣更包容。

這本書在選材上納入多樣的當代社會議題和思辨,包含性別、法律、家庭、精神疾病、性少數、政治歷史(納粹、東西德、香港社運、越南)、公共論述(紀錄片的濫情、過勞過重、動保)等等,全書 28 篇每篇都讓我折服,只想一讀再讀,將之刻在心底(我也好想有這樣有力的文字啊啊),切入之角度、文字運用無一不深刻,更能寫得生動有趣。這是是一本散文非常好的入門書,指引你去深入探索更多的好作品,更能學習這些散文究竟是如何觸動我們。就像序所說,「珍貴的記憶,深沉的歷史,破除盲霧的思考,都需要良好有組織的文句段落和表現方法」,正因為有這些基礎,全篇文字讀來簡直是酣暢淋漓。


28 篇都非常好看,以下則下收我覺得精彩中精彩的幾篇的短心得和一些節選文字:

劉璿萌/醜女:震撼、瞠目結舌,但或許最深刻的原因是其文字之赤裸,一點都不良善,而某些段落的共鳴讓我有被暴露的感覺。

李欣倫/如同她們重返書桌:講述產後憂鬱,作為一個母親(還有一位老師)和寫作者的拉扯和掙扎。

母職的另一項訓練:珍惜能讀能寫的時刻 ,永遠無法得知下次是什麼時候。像死亡催逼 ,在孩子睜眼之前——那意味著餵奶、換尿布、洗拭、龐大家事的輪迴 ,我翻開書 ,寫下幾個字。這幾個字彷彿鏡子,迴照了我的五官和表情 ,疲憊和狼狽。每個字忠實且不帶批判地承接我的情緒、分裂和眼淚。
珍視能寫的時光,在疊疊累累的繁重家務之間 ,見縫插針般地讀, 蜻蜓點水地寫。不受打擾的時光如嶄新而色澤鮮異的布匹 ,以稠密又光滑的質感流經指尖 ,然後我開始寫。不假思索地寫。
是以,寫作便顯露其必要,於我,寫作是一種抗拒 、質疑、不合作的姿態,它對抗速度、質疑現狀並在每個理所當然的答案中顯出它的不服從,比起老師被要求的投入、母親被期待的犧牲,寫作與現實甚至與自身保持距離,警戒和清醒,懷疑和推敲。

柯裕棻/午安憂鬱:特別美的文字,「一個人專心發著清醒的瘋」,詮釋孤寂、憂鬱與哀愁。

廖梅璇/後玻璃時代:個人很喜歡後玻璃時代的指代。

儘管當時我還沒有病識感,我已經擁有精神病患的特徵 ,能感受其他精神病患心理的顫動頻率,不但不畏怯他們如影隨身的黑洞,反而激起我靈魂的共振。我隱約意識到,常人眼裡潛藏著失控危險的精神病患不是他者,是我未來的同類。精神病患之所以為精神病患,在於我們能憑直覺辨認出我群,安靜吞吸著氧氣 ,不驚擾各自的地獄。經過十多年治療後,我終於能從憂鬱的黑洞中暫時抽身,檢視當年的自己,領悟到這原是我未曾察覺的預兆,疾病的開端。

蔡珠兒/一頓吃三碗:講粥的飲食文學,連白粥都寫得清麗脫俗,津津有味。怎麼說,我看完就迷上了粥,有種「我要大啖四方粥品」的強烈衝動。總之我看完當天的晚餐就特意去吃了廣東粥,很滿足。

在意識深處 ,有些食物會變成本質 ,理智和文化也釐不清 。世界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粥 ,多少種頑固執著。

楊双子/我要煮飯給我妹妹吃:姊妹情。看到鼻酸。


每一篇議論文都寫得極好,但這邊想特別提一下這三篇:

劉亞蘭/「粉紅色也很 man」代表什麼?反思顏色預設的性別權力:

還記得疫情剛開始的粉色口罩爭議,在之後掀起了一陣粉色口罩旋風。我原先只認為這是一樁美談,但看了這篇才認識到其實可以更深入。

那時候網路上出現了一種風向:戴粉色口罩也可以『很 man』。為什麼戴粉色口罩會被嘲笑?是因為在社會上有男性 = 陽剛、女性 = 陰柔、粉色 <=> 女性的刻板印象,而女性相比男性又處在較低劣的社會地位,所以粉色變成一個「較低劣」的顏色選擇。假如只是將粉紅色陽剛化(好 man),那無形中只是強化「陽剛 > 陰柔」的概念,忽視了粉紅色和女性次等的負面連結,忽略了陰柔氣質男性在性別權力序列下的劣勢。扭轉性別刻板印象固然是件好事,但更深刻的問題是:陰柔氣質男性(或者陽剛氣質女性)有沒有因此獲得更多的力量和賦權,還是只是讓所謂「陽剛男性」的衣櫃多出幾件粉紅色的衣服來凸顯自己的陽剛氣質?

引用文章的結尾:

(什麼時候可以)讓我們的性別價值,不僅可以「好 man」,也可以「好娘」?

郭力昕/《看見台灣》的政治維穩、臺灣符號與國族性格:

其實 ,《看見台灣》和《±2℃》使用了同一種概念:造成全球暖化或臺灣國土破壞的程度已極為嚴重,「我們」需要警覺 ,要開始有行動。但「我們」究竟是誰、是什麼概念呢? 「我們」即是每一個人 ,意味著暖化或濫墾等結果 ,所有人都該平攤責任。因此 ,我們應該節能減碳,記得關燈和少用點洗澡水,少買點高山蔬果茶葉。在「我們」共同分擔道德責任之下,就沒有人需要負起更多的責任;真正需要負國土破壞之政治責任的人,再度安全地隱形、脫罪了。
從《生命》、《±2℃》到《看見台灣》,九年來台灣絕大多數主流紀錄片的共同語言甚至唯一腔調,是感性與濫情 。
「愛並不是立場,也不是態度、思考或行動;相反地,如果我們把愛當成唯一的觀點時 ,很多時候 ,愛就成了一種鄉愿與濫情, 一種對討論與究責的阻礙。」《看見台灣》上映以來 ,對於紀錄片的操作濫情,無法提供對環境問題的認識,網路空間已有很多批評和反省的聲音 ,這是臺灣理性社會的進步徵兆。但是同時 ,將「濫情」當作穩賺不賠之商品、不遺餘力地販賣的電影人 ,以及爭相消費「感動」的觀眾, 也不斷快速成長。

這兩篇都是熟悉的事物、嶄新的啟發。

黃宗慧/失控的黑暗——愛倫坡的《黑貓》:

建議在看這篇之前先讀過《黑貓》。我先去找了《黑貓》來看,說真的自己沒看出什麼所以然(可能我的問題比較大),看這篇才意識到那些小說敘述的眉眉角角,也再度意識到短篇小說的每一處都是靈氣!這篇文章以《黑貓》為引子,後續去探討台灣動保相關的議題,辯駁社會上一些常見的質疑,引入更深刻的答案。非常精采。


思考了很久要如何將這篇心得結尾,想了想,腦中浮現的是最後一篇黃宗慧老師文章中的文字:

文學從來都不是離現實很遠的、「無用」的學科 ,更多時候,文學作品已預見了太多,只是我們通常不願用心去看,於是,我寫下了這篇文章。

這本書將文字與社會連結,透過完整的邏輯結構、精妙的文字脈絡,傳達出寫作者的故事以及意志。能閱讀這本書真好,謝謝。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Armonico大學生。喜歡研究各種工具。 生活很單純,基本上就是看書、聽播客、跑步。同時也是小小古典樂迷,熱愛聽現場音樂會。偶爾寫作,嘗試寫更多來更認識自己。 “Success is nothing more than a few simple disciplines, practiced every day.”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愛和自由:《艾笛的永生契約》

讀《身為職業小說家》

《二木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