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第七天:採訪高雄漁婦創作者陳廷晉
採訪筆記
兩個都是背面(陶偶)大四的時候
美勞教育:當老師VS藝術家 (意識)
與自己磨合的相處模式
我是藝術家嗎?
對外到底要選哪一個角色
健康的自我對話
對我來說:我想自己傳達的
對受眾來說:受限在自己的語言限度裡
早期梵谷—痛苦
進入創作之後—瑪格麗特
繆思女神—太太
藝術創作是可以更認識自己的內在
背跟背木雕比較簡單
雕,挖去木頭挖掘,挖掘內在(凹)
塑,把泥土堆疊上去,塑造造型(凸)
每一個人都需要認識藝術
國小:
國中:
高中:
大學:
商業化藝術VS純藝術
自畫像:了解認識自己
模仿他人比較好的作品:沒有辦法看到自己
寫實
審美扁平
社會不夠多元
西班牙卡羅:痛苦
獎金買斷機制:所有權
配套(周邊商品)
高雄市政府放大
文化局
採訪日記
起
🕰️
四月的最後一個晚上
我和陳老師夫婦的對話也孕育了新文明的初始
對我而言,那是舊時代的最後一晚
👣
二十年過去了,無數個背影的沈默
成了每一位高雄人、台灣人的名片
孩子們、學生們、教師們、醫護人員們、父母們,
男人、女人、甚至壽山的那些猴子們
也在這無數背影的長度裡
踏下最後一個步伐
🌀
這一切,始於陳老師大四那年
隨手捏的一個陶土作品,這
是意識的具象化
是說不出的聲音
是自我對話的交響樂
❓
「我是藝術家嗎?」
「還是我是美勞教育老師?」
陳老師坦承自己
正面迎接大海的聲浪時
依然困在角色的選項裡
⸻
承
↩️
陳老師轉身的背面,不是逃離
而是以身體為筆,落款日夜
每一日、每一夜
意識裡浮沉的是—
我想傳達的,受限在你們的語言限度裡
因為你們的語言系統裡缺乏了—感知
❤️
對話到這裡
我的心流動的不再只是一位創作者
而是一位真實的人
⚠️
我們有限的寬廣裡
充滿了敵對想像力的知識
生活彈性不了藝術教育
使真實缺席了
⸻
轉
✂️
從陳老師解釋雕塑的差異中
我深刻地理解到真實的重要性
◼️「雕」=凹/內在挖掘
◻️「塑」=凸/外在形構
陳老師說:
「雕,是挖去木頭挖掘,挖掘內在」
「塑,是把泥土堆疊上去,塑造造型」
🔍
我們是否都只停留在自身的凹與凸?
並且錯把對方當成標準來檢視自己?
🎨
陳老師的課程設計裡
為此提供了解方—自畫像
每一個人都需要認識藝術
透過自己畫自己
不再只是要如何畫得更好
而是:
我的樣貌是什麼?
我的姿態如何?
我,還是我所認識的我嗎?
⸻
合
⚡
節奏快速的資訊化時代
再到不斷加速的碎片化×AI時代
我們必須選擇終結舊時代對痛苦的理解與手段
不再以梵谷、卡蘿為自我情緒的消費
徹底終止審美扁平
🔮
在新文明的初始階段
重新舔舐馬格利特的真實—
眼睛看見的,不一定是真實
✨
穿越眼睛與知識的狹隘
找回想像力的靈魂
回到自己身邊
✋
如同陳老師雙手捏出的工人漁婦
也一路陪伴我們二十年
幫助我們回到自己身邊
無論哪種形式與節奏
如同陳老師的太太雙手擁抱的各種我
也一路陪伴陳老師十四年
幫助彼此回到內心的柔軟裡
無論哪種形式與步伐
♻️
四月的最後一個晚上
我和陳老師夫婦的對話也孕育了新文明的初始
對我而言,那是舊時代的最後一晚
備註:
陳老師的IG專頁
可物想要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