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認為你「自私」,或許他們在展現真正的自私

Reita226
·
·
IPFS
·
每當你想追求理想的生活方式,心中是否總會浮現父母的聲音,擔心他們會因為你的選擇而感到失望?例如,你可能會想:「選這份工作,爸媽會不會不高興?」或者「搬去外地,他們一定會覺得我被朋友帶壞了,真的是太自私了。」這些想法不斷在心中迴響,讓你不禁懷疑自己的選擇。

「每個行為背後都有渴望。」當父母用「自私」來評價你的決定時,其實很可能是他們潛藏著某種未被察覺的恐懼。例如:

  • 他們擔心失去與你的親密連結。

  • 他們對你的人生選擇感到不安,害怕你走上錯誤的道路。

  • 他們受限於自身的經驗,無法看到或接受其他可能性。


在這樣的壓力下,子女內心的自我懷疑往往源於對「被愛」或「被肯定」的渴望。尤其在傳統的華人文化中,孝道似乎成為一種無形的束縛,讓人不禁思考:「如果我堅持自己的選擇,是否會面臨被拒絕的風險?」

自私的標準:父母與子女的矛盾


「自私」這個詞在親子關係中經常被當作一種約束,因為它巧妙地利用了「自我優先」的雙重標準。在父母的眼中:

  • 子女的「自私」意味著將自己的願望置於父母的需求之上。

  • 然而,父母的行為卻往往要求子女把他們的期望放在自己需求之上。


當父母以指責或情緒勒索的方式與子女互動時,無意中傳遞了一種「我好,你壞」的標準,完全忽視了子女在掙扎與委屈中的感受。因此,如何辨識這種情感的根源,對於建構健康的親子關係至關重要。

覺察:釋放彼此的第一步


對於成長在「自私」框架中的孩子,學會覺察與自我反思是一個重要的解放過程。在面對內心湧起的罪惡感時,你可以試著問自己以下問題:

  1. 誰才是真正忽視對方感受的一方?

  1. 我的選擇是否有意傷害到誰?

  1. 如果角色調換,父母會願意為我妥協嗎?


透過這樣的自我提問,你可以發現,父母的批評往往隱藏著他們對失去的焦慮,而非真正出於對你的關心。這樣的洞察能幫助你逐步解開情感的束縛。

溝通:如何以愛與理解回應


在親子之間,與其在自私的問題上展開無休止的辯論,不如運用「一致性溝通術」來開創對話的空間。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提高理解度,還能促進情感的連結:

  • 接住情緒:「我知道您很擔心,怕我未來可能會受到挫折。」這樣的表達可以揭示並接納對方的感受。

  • 表達感受:「聽到您說我自私,讓我感到很難過。」用「我訊息」的方式來表達自我感受,將有助於降低防衛的情緒。

  • 釐清界線:「我們對人生的期待可能不同,但這並不代表我不重視您。」這一點能幫助區分彼此的價值觀與情感連結。

  • 共同解題:「如果我們每週固定通話,這樣能否讓您感到更安心?」透過這樣的提議,保留了自主性同時也溫暖了情感的連結。

讓愛重新流動的覺察


每位父母都不是完美的引導者,他們的評價常常帶著自身成長中所經歷的不足。子女並不需要成為填補父母遺憾的工具,因為真正的孝順並不是壓抑自我,而是勇敢地追求屬於自己的生活。


健康的分離並不等於背叛,反而是生命自然的表現。就像樹苗在土壤中吸收養分,逐漸成長為一棵獨立的新樹,這樣的過程是充滿活力與自然的。因此,對於那些經常陷入自責的孩子們,誠摯地呼籲你們:我們已經長大了,「照顧自己」並不是錯誤的選擇。


當你開始穩定地面對自己的不安時,便會獲得更大的能量,以溫柔與成熟的方式去呵護關係中可能搖搖欲墜的愛。改變的過程需要時間,從自我覺察開始踏出第一步,便是邁向自我成長的旅程。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