⁰¹ 在這裏陳列

一直以來都把 Instagram 當文章在寫,但無論是寫或讀,它似乎都不是最適切的選擇,雖然圖文比例相輔搭配顯得細緻,長篇娓娓時卻少了一些讓人專注的條件沈浸其中。即使一篇好文真能佔據你的目光,夜裡點著油燈都想讀完,「陳列」還是一門值得講究的學問,趁著防疫在家,尋尋覓覓,決定落腳至 Medium(2022 年又再度遷徙至此),為字裡行間保留足夠的空隙,目光便能循著軌跡緩行。
兩週前從馬拉邦山回程時隨即進入第三級警戒,當時得知台北各大賣場出現搶購人潮,還在苗栗市區添購一些物資食糧才北上,儘管回程時我們都知道自己即將投身一場長期抗戰,卻未料這長期,即將如此漫長。人們從一開始急忙搶購物資食糧、還掌握不到該如何面對延燒的疫情,到兩週後開始意識到必須設法讓現況走入日常,才能讓生活持續運轉,除此之外,還要留心謠言流彈攻防,養成查證的習慣。雖說幾乎足不出戶,但內心其實是非常忙碌的,在哪裡都不能去的時刻,內心能否為自己提供一處放空暫歇;關起了家門,內心能否從另一扇窗看見曾經遺忘的美好,那些暫時被剝奪的,也許可以從心打造。
身為上班族,這兩週做了一些嘗試:因為喜歡倚著計畫表過生活,週日晚餐後總會抓起紙筆開始規劃本週行程,深信只要認真這一刻,便能換得整週無腦,都寫進 backlog 才能安心釋放腦容量。首先,填上每日三餐吃什麼,這部分可重要了,因為關係到目前擁有的食材種類與存量、料理程序的簡繁、營養成份配置,與當日工作與會議安排是否銜接得宜,所以邊擬定伙食細項時,也順道把本週工事盤點完畢。接著,再填上運動的時段,要求自己觀察並挑選最自律的時段固定下來,不要捨棄了一直以來鍛煉的體能,此刻正是閉門修煉的好時機,一切都是為了解除警戒後與昔日的自己無縫銜接。
能做到以上的校準,居家辦公的基本軸線就算是鋪設完畢啦,接下來便開始拿出研究精神,設計各類肉身實驗來重新定義自己的理想生活。比如在心裏喊了好幾年的斷捨離,終於化作各項子任務,開始定期挖掘家中幾處滿佈灰塵的儲物深窟,撬開遭人遺忘許久的陳年藏寶屜櫃,活像一門自宅考古學,考物、考事,也考當年的自己究竟在想什麼。
哪裡都不能去,就往心裡去吧。
May 31, 2021 寫於 Medium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