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社交媒体的博弈机制

刘果 | Guo Liu
·
·
IPFS
一种新的人与人的组织方式正在成为可能。不管我们称之为去中心化社交媒体、DAO 还是 DeSoc,背后有共通问题:什么样的机制能让社群产生价值,并实现良性循环?这样的机制需要社群共同演进,我们如何一同描述和讨论它?

去中心化的应用或组织既然不依赖权力机构,便需要用博弈机制来替代权力机构。通过博弈,个体和组织以类似市场的方式来参与自治。能够实现如此高效和大规模的博弈,在历史上是第一次。该怎么设计这样的机制,我们还知之甚少。

在过去几年的讨论与实践中,已经出现了很多种设计,对应一个社群需要解决的不同问题。这些设计与问题的模式,各自适用于社群动态的一个侧面。当我们把它们连缀起来时,便可以描绘出一个社群的大致结构。

要真正做到去中心化,就需要社群参与,对机制的设计达成共识、共同演进。那些行得通的、原子化的模式,是可组合的产品模块,也是用于共同想象的词汇和语言。这样让社群共建的“模式语言”,被用在建筑学、城市规划、计算机语言设计、产品设计等领域,也会有助于去中心化应用或组织的建立。

以下是一些我最近在思考的模式,都是一些能够应用在社交媒体或者创作者社群上的博弈设计。大部分应用用不上所有模式,但能够用上一部分。以下模式的排列,从最不常见、但最基础的部分开始,到最常见、最个人化的部分。

  • 用谢林点进行仲裁:一个社群会需要偶尔启用仲裁机制,比如维护社区规章。“谢林点”提供了一种去中心化、去信任的仲裁方式。
  • 用预测市场进行内容筛选:内容创造的过程中需要高效和持续的内容治理,预测市场提供了一种高效且相对可靠的机制。
  • 以广告位 NFT 作为社群共有资产:注意力来自于整个社群的贡献,也应当为社群所共有。如果广告位作为社群共同资产以 NFT 的形式存在,便可以借助激进市场设计将注意力变现的路径。
  • 代币质押遏制恶意评论:社群扩大后会有越来越多的恶意评论,即使作者能够删除或隐藏恶意评论也不足以避免负面影响。一种更有效的方式是通过质押代币来遏制恶意评论。
  • 以小额捐赠进行社群策展:一方面每个社群能够自行决定什么样的内容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另一方面让创作者通过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获得激励。
  • SBT 标记个人信任关系:每个人可以授予其他人自己的信任,当这种信任公开时,便能够开启许多在社群层面的机制。SBT 提供了在链上公开信任关系的方式,为其他信任机制提供了基础。

以下是每种模式的讨论。


用谢林点进行仲裁

社群中常常有对于仲裁的需求,比如内容是否属于抄袭或假新闻,一个账号是否违反了社区规程、需要受到处罚。最直观的方式是,通过某种机制产生一个被人们信任的小团体,执行仲裁的权力和义务。这种机制有许多问题,一方面任何对小团体的选举过程都有低效和参与率低的问题,另一发面仲裁团体永远无法让所有人满意,也就需要承受来自其他成员的压力。

前 Reddit CEO Yishan Wong 关于为什么无法通过仲裁团体进行内容治理

如果我们可以通过博弈机制保证公允,就能够随机抽取成员参与决策,仲裁可以更加高效、结果也更容易获得共识。我们甚至可以让仲裁者的身份匿名,让决策过程不受社群舆论的压力。“谢林点”有可能能够成为这样仲裁机制的基础。

“谢林点”是指那些人们在不进行合作的情况下会共同选择的点。比如,某一天有一群人试图在纽约相遇,但又无法定下具体时间地点,大部分人可能会在中午十二点的时代广场相见;因为前者是一天的正中,后者是纽约的核心地标,分别是时间和空间上的谢林点。

我们可以据此设计一种仲裁规则:在质押一定代币后,仲裁参与者对一个问题的答案进行选择;与大多数人答案一致则获得奖励,与大多数人答案不一致则失去一定代币。此时,参与者倾向于选择自己认为其他人也会进行的选择,即这个问题的谢林点。

参与者之中任何形式的共同知识(Common Knowledge),都是谢林点;如果一个问题的答案类似共同知识,便有可能以这种形式进行仲裁。比如,当一个社区对人身攻击或者抄袭有明确定义后,便可以用于判断一篇文章是否属于人身攻击或者抄袭。一些更复杂的问题,比如假新闻,如果一个社群能够达成定义上的共识,也可能可以采用这样的机制。

在实际情况中,会出现“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情况,这些情况也是推动共识演变的机会。这样的仲裁就需要结合重新申诉的机制,让有争议的情况能够以更适合公开讨论、常常也更低效的方式重新决议。所以,谢林点并不会完全取代人治或者中心化决议,而是让常规决策更加去中心化。

除了针对处罚进行“负面决策”,谢林点的机制也可能用于针对奖励的“正面决策”。比如,如果一个社群每天都会选出当日的精选内容,那我们是否可以通过谢林点的机制,让社群成员轮流进行投票,选出公认的优秀作品?如果行得通的话,这样的内容精选也可以用于付费订阅,成为社群的收入。

用预测市场进行内容筛选

仲裁机制是被动的,需要触发才能进行,同时每次仲裁需要一定的周期。而对内容的筛选,不管是推荐还是隐藏,常常都需要效率和连续。一旦有一种对内容筛选的最终方式,不管是前述谢林点仲裁机制,还是传统的中心化仲裁,我们都可以用预测市场对其进行扩展,使之更加去中心化和高效。

预测市场的思路是,当人们去押注一件还未发生的事情的结果时,每个结果的价格可以作为群体对这个结果的预测。比如,对“明天是否下雨”的预测,我们可以有“下雨币”和“不下雨币”,分别在明天下雨和不下雨的情况下能够兑换成1元钱。如果今天“下雨币”的市价为0.8元、“不下雨币”为0.2元,说明市场对明天下雨概率的预测为80%。如果“我”认为明天肯定会下雨,我就可以买入“下雨币”,期望在明天赚取差价,与此同时将“下雨币”价格推高。

因为利益相关,人们在决策时会更加慎重和理性,所以预测市场一般比问卷调查更加准确。预测市场既被用于总统大选等事件的预测,也用于公司等组织内部的去中心化决策,甚至有学者提出作为政府运作机制的一部分。最近人们则预测 SBF 是否会进监狱Twitter 是否会在今年宕机。那我们是否可以将预测市场用于更高效的内容筛选

如果有了一种对违规内容进行仲裁的方式,我们便可以随机挑选内容应用这种机制;与此同时,任何人都可以押注任何内容的仲裁结果。比如,“我”看到一篇明显是假新闻的内容,而当前预测市场对它的预测不是100%被制裁,我就可以押注“被制裁”代币。如果这篇内容不被挑选仲裁,那我押注的代币全额返回;如果这篇内容受到仲裁,仲裁结果将决定“我”盈利还是亏损。

一旦有了对优质内容的筛选方式,就能够将预测市场用于筛选优质内容。这种筛选方式可以是前述的社群内容精选,也可以是其他的机制。比如,在 Relevant 中,具有 reputation 的用户可以对内容进行“精选”,而普通用户可以以预测市场的机制对内容进行质押;质押的收益取决于最后内容是否被精选。

这样,预测市场的结果可以直接用于产品上对内容进行排序,或者决定是否隐藏。读者一方面得以对内容进行反馈,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为社群筛选内容而获得奖励。

广告位 NFT 作为社群共有资产

许多社群需要外部收入来维持运转,除了前述精选内容的付费订阅外,广告是一个常见的收入方式。当广告与社群代币挂钩时,也有助于稳定代币价格。因为对社群的注意力来自于成员的共同努力,所以广告营收应当也为社群成员所共有。我们可以将广告位作为公有 NFT,并应用适合公有产权的市场规则来进行广告投放。

Vitalik 曾经提出过用“二次方支付”的方式来购买广告,即投放广告的人可以花少量钱占据少量时间,但继续购买时间的话,价格会以二次方形式上涨。这样的机制能够降低普通人参与的成本,让非广告商也能参与进来。这个思路的问题在于,需要确保每个账号都是一个独立个体,否则注册小号就能够绕开这个规则。但在大部分社群中人们需要假名甚至匿名,所以这种思路很难行得通。

另一种思路是,类似于 TheSpace.Game 实验,用哈伯格税来交易广告 NFT。此时,广告投放者以当前标价买过来 NFT,并标以新的价格、上缴对应税收;下一个广告投放者,则需要以新的价格买下 NFT。这种机制让广告投放者与社群的利益更加一致,因为广告位 NFT 的价格也是广告者的收益。

在现实生活中,广告投放者有诸多选择,并且大都不熟悉区块链相关操作,让广告投放者直接竞标 NFT 并不现实。此时,我们只需要将上述广告投放者替换为广告代理商,由广告代理商以传统、便捷的方式与广告投放者进行对接。广告代理商可以一开始由应用的开发者承担,但因为哈伯格税的机制,广告位仍然存在充分市场竞争,仍然能够保证社群的利益。

通过代币质押与销毁遏制恶意评论

公开内容的一个常见问题,是恶意的评论或者回复。这在用户数量多的情况下尤为严重,Twitter 的币圈用户中非常常见,Matters 上也有很多例子。常见的处理方式是,内容原作者可以隐藏恶意回复,或者举报恶意回复者。但这个过程非常低效,且没有增加恶意回复的成本,也无法防止恶意回复造成的损害。

一种解决的思路是,评论者需要先为自己的评论质押少量代币,而被评论的原作者有权销毁这些代币。这增加了恶意评论者的成本,同时动态确定了一个社群对“恶意”的定义和边界。理论上,原作者也可以恶意销毁这些代币,但因为这些行为是公开的,这样会使得原作者失去读者和评论者。

这个思路可以有很多变体。比如,用户可以只有一笔“评论质押”,只要这笔质押还在,就可以评论他人的内容;但任何被评论过的原作者,都可以选择销毁这笔代币,此后该用户需要重新再质押一次。这样,我们可以达到同样的博弈结果,但正常情况下用户只需要进行一次质押。

以小额捐赠进行社群内容策展

社群策展非常常见,不管是 Reddit、Hacker News、Discourse、批踢踢、豆瓣小组还是微博热搜,内容都是通过“赞”等行为筛选出来的。在加密货币和小额支付普及之后,我们可以把“赞”替换成小额捐赠,一方面让创作者有了更多的收益,另一方面通过提高“赞”的成本来提高了筛选出来的内容质量。

除了 Matters.News 外,比特币社区 Staker News 和 Gitcoin 的社交部分也在实验这样的内容策展方式。如果能够大规模应用起来,这会成为比 PageRank 更加通用和准确的衡量内容价值的方式。但是,直接通过捐赠行为来呈现内容很容易被攻击,因为用户可以通过两个账号相互捐赠来控制社群注意力,小团体也可以通过相互之间高频捐赠来排挤掉其他内容。一些计算方式,比如二次方配捐中的 pairwise coordination subsidies,可以缓解这个问题,但无法完全解决。

一个解决思路是,让捐赠和策展行为有不同的权重,对应每个账号的某种“声望”;社群中受到信任人能够累积这种声望,而虚假账号则难以获得。比如,人们可以将自己的社群代币质押给自己信任的策展人,然后将质押数量作为声望和策展权重。这需要保证质押者、策展人和作者不是同一个人;我们可以通过前述仲裁机制,销毁不合规质押的代币、对作弊行为形成威慑,但是证明两个账号是否是同一个人是非常困难的。

另一个设计策展权重的思路是,人们将自己对一个账号的信任关系以 SBT(Soulbound Token,灵魂绑定代币)的方式记录在链,在呈现内容时通过某种算法映射成策展行为的权重。比如,人们可以认证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见过的另一个用户,颁发对应的 SBT;策展时考虑策展人被多少人认证过,这些人又被多少其他人认证过。SBT 还开启了许多其他内容策展的可能性,后面会再继续讨论。

内容策展也许是社群博弈当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因为直接决定了什么样的内容被更多人看到,但也是最未知的部分。内容策展的背后是一个通用而影响深远的问题:我们如何评价一个公共物品的价值,并为之提供奖励?创作公开内容为社群提供了公共物品,对它的价值评价会对应发现机制、配捐机制的方面。但一旦提供了奖励,就需要防止作弊的方式,让注意力、金钱等资源的分配是公允的。

SBT 标记个人信任关系

如果一个系统是开放的、同时支持匿名或假名,一个人就可以生成多个账号、发起女巫攻击,使得内容策展、仲裁等机制都有很多作弊的空间。我们无法保证(或许也不应该限制?)一个人只有一个账号,但是我们可以实现去中心化的认证,让每个人去信任其他账号,不管这些地址是一个个人,还是一个机构。这种信任关系能够成为整个系统安全的基础。

现有的社交网络已经有许多这样的信任关系。我追踪一个人是对他的信任,信任他的创作值得我的注意力和时间。捐赠的意义也不仅仅在于打赏,而也是一种信任,对这篇内容价值的信任。也有许多信任关系是跨越线上线下,比如我在线下见过的朋友,便会信任他的账号不是机器人账号。

类似这样的信任关系可以在链上以 Soulbound Token(灵魂绑定代币,SBT)的形式记录:SBT 和信任一样,可以单方面授予、也可以单方面撤销,但是不能转移。这些信任关系发生在任意用户之间,包含大量不同维度的信息。一旦将信任关系记录在链上,我们就可以设计出许多不同的机制,用于解决需要信任的场景。

比如,在前述社群内容策展中,我们可以用 SBT 的重合度来计算两个账号之间的相似度,并对高度相似的地址的策展行为降低权重。这一方面增加了女巫攻击的难度,另一方面让受到不同社群认可的内容更容易被发现。再比如,一个紧密、半熟人性质的社群,可以将准入门槛放在 SBT 上,要求新成员在一定数量老成员见过后,才能加入社群。对 SBT 的验证可以结合 Zero Knowledge,保证信任关系的存在,但不暴露信任链条的另一端是谁。这种机制对于社会运动会很有帮助,因为既维护成员之间的信任,也保障了隐私和安全。


下一步的问题

以上模式要么还处于构想阶段,要么只有小范围的实验。距离一个主要以智能合约运行的社交网络,还有很长的距离。但这些涉及社群动态各个方面的模式,说明了一个去中心化的社交网络是可能的,我们有望通过博弈替代中心,来得到一种更好的组织形态。

要让这样的组织形态成为现实,需要区分这些模式中哪些是可靠的、能够作为底层模块直接使用的,哪些是需要持续讨论和演进的顶层机制。同时,也需要识别出哪些模式适合作为首先落地的应用逻辑。“以小额捐赠作为内容策展”在 Matters.News、GitCoin、Staker News 中都有自然的需求。那么其他的机制,比如“代币质押遏制恶意评论”,或者“用预测市场进行内容筛选”,是否能在应用中让使用者体验更好,为社群成员提供价值呢?

和所有其他组织一样,去中心化社群是否可持续,取决于是否有可持续的收入来源。广告是目前内容产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注意力经济的内在动力与优秀内容的产生有诸多矛盾;直接支付能够带来更健康的内容产业,但对于公共内容并不适用,对于大部分创作者来说门槛太高。对于一个去中心化的社群,内部又了更多经济流动的渠道,但什么样的机制能够让外部的直接支付变得更容易,不管是捐赠、付费订阅还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形态?


参考

用谢林点进行仲裁

用预测市场进行内容筛选

以广告位 NFT 作为社群共有资产

代币质押遏制恶意评论

小额捐赠进行社群策展

SBT 标记个人信任关系

CC0 公众领域贡献宣告

每一次阅读和写作都是新的开始

logbook icon
刘果 | Guo Liu“To change something, build a new model that makes the existing model obsolete.”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藏传佛教寺庙里的瑜伽

纽约诸法门
4 篇作品
游记
2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