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芳美国疫情日记
我来了。我是芳芳·菲克纽斯 。 这是我的美国疫情日记 第三篇
之前的第二篇在这里:
芳芳美国疫情日记:特朗普一粒头皮屑落在美国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正文开始
————————
纽约3月30日 阴冷 只有5度的气温。走在空荡的大街上还能呼出哈气。
马上就4月份了。离特总统之前声称的复活节没有几天了,但这个国家丝毫没有要复活的迹象。
美国今天确诊破了16万,这个国家像休克了一般。
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发达国家?
前天纽约的医生在接受采访的时候直接喊出:我们现在像一个第三世界国家!
纽约的医院已经被新冠患者占据了。
今天安慰号终于抵达纽约了,带来了1000张床位。
但是他抵达的这天,纽约新增了不止1000名患者。
方舱医院也准备好了,但是这个条件和国外的类似方舱医院相比,真的让人一言难尽:
纽约的医院现在已经在陆续把别的患者转移出去到方舱里,空出床位接受新冠患者。
但是医护人员的防护物资依旧是个大问题。
位于纽约布鲁克林的布鲁克代尔大学和医疗中心的急诊科医生莫利特对这样的现状感到非常担忧和焦虑。
莫利特所在的医院极其缺乏个人防护用品,医生们的普通外科口罩都不够用,更不用说N95型号口罩了。
她接受路透社采访的时候说:“我们真的很害怕。”
“我们在尽全力拯救别人生命。但我们也要保护自己,所有的医护人员现在都暴露在高风险之中。”
在缺乏防护设备的同时,医院的人手也显然不够用了。就在危机和疲惫双重攻击之下,莫利特已经值了很多天的班了。
她甚至评价现在医院的情况就好像在一个战地医院。
“每次下班后我都会哭。”
是呀,莫利特下班后的一次次崩溃正代表着如今美国医护人员的一次次心寒。
官方说到了4月5号,物资短缺的情况就会好很多,但是4月5日,还未到官方预测的美国疫情高峰期
接下来,纽约的医护人员该如何面对爆发的病人人数,而确诊的病人又如何企盼自己被治愈的希望呢?
昔日行人往复的纽约街头,如今只剩警笛声和救护车的声音呼啸而过。
除了医护人员,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人面临的同样也是“医疗资源”短缺的残酷现状。
与医护人员暴露在“高感染风险”之下不同的是,
这些已经感染,并且已经严重到在美国住进医院的确诊病人们,
面对的是稍不留神就被死神夺走生命的严酷。
在呼吸机严重短缺的当下,纽约决定启用:
“病人之间共享呼吸机”,来克服这一难题。
这将会是全新的一场挑战,特别是在呼吸机极其短缺的情况下。
3月26日,纽约州州长库莫对外宣布:
虽然作出这样的抉择不太理想。但是两名患者之间共用一台呼吸机是可行的。
我不知道这是哪个狗屁官员跟上面给的建议。我们已经窘迫到要两个人用一个呼吸机的程度了吗?
我记得上一次这种类似的情况还是在看《兵临城下》的时候,子弹不够,让一个士兵拿枪,一个士兵拿子弹。当拿枪的打光了,另一个人拿起枪继续冲锋:
呼吸机奇缺,而美国的一些医疗专家持有不同的看法,
他们认为,这会导致两名患者之间被迫间断使用呼吸机,因为患者的情况各不相同。
另外,根据美国媒体“政客”新闻网对相关信息的挖掘:
该报道指出,纽约2015年的一份医疗手册曾经提到过相关情况,
当医疗资源极其稀缺的情况下,应当流向最有可能被救的人。
也预示了,若是医疗资源一直稀缺,
美国政府很有可能采取“随机选择”的方法来救治病患。
而着国家的大领导在干啥?
此前,当记者在白宫发布会上追问,
“是否每个需要呼吸机的病人都能安排上?”
特朗普却语出惊人:
“别闹。”
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似乎让这一猜想更多了几分可信度。
生命不是中乐透,每个人对生命都享有平等的权利。
无论是在一线“抗疫”的医护人员,还是正在遭受病毒攻击的病人。
纽约亦或是整个美国不要再活在自欺欺人之下了
也不要再避重就轻
每天不断攀升的死亡数字背后都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我是芳芳,这是我的美国疫情日记 第三篇
我将在这个公众号里连载美国疫情日记,争取写满60篇
注:特约作者 芳芳·菲克纽斯,早年在纽约港当过装卸工,1978年考入纽约大学文学系,毕业后分配到NBC电视台工作。现任布鲁克林作协主席,联邦作协委员,一级作家。代表作品有《View》《Soft Bury》。从昨天开始,她开始创作美国疫情日记。和国外某个作家不同的,她写的故事里都有相关正规媒体的报道作为证据。美国的作家都是讲究真凭实据的。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