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暇
從某種程度來說,我并不懂得如何做人。
這樣的句式,很容易陷入到一個心理陷阱之中。
一切道理推導到極致,必然會產生極其荒謬的結果,所以歸謬法,切切不可用到每一個地方。
我說的做人,不是世故,而是如何能夠享受閑暇。
沒人是錙銖必較,分秒必爭的機器,就算有人如此,最終還是要讓人生的天平恢復平衡。
梁實秋先生說,「人類最高理想應該是人人能有閑暇」。我深表贊同。但真正成問題的還在于,我們怎樣安心度過這樣的閑暇。換句話說,只要我們有一顆閑暇的心,則一切時間,無不可遇到閑暇。若是我們整日忙忙亂亂,就算拼命工作,苦苦勞作,最后也仍然得不到絲毫休憩。
有閑者,先是社會本身的進步,讓可供人使用的物質豐富起來,才能讓人騰出活命的手,來享受一點閑暇。我們很難去苛求一個沒吃沒穿,還沒有住的地方的人,去懂得閑暇。可閑暇又并非一個簡單的「衣食足而知……」的問題。這要看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時間,并且愿意把它用在什么地方。如果我們處處求價值,時時想著意義,則閑暇也不過是另一種工作。
身體和頭腦,總要休息其中一個。
閑暇是先休息了身體,然后才真正從頭腦的放松上,得到閑暇的享受。
神仙是餐風飲露,騰云駕霧,這樣便可以閑暇起來。
人類則不得不先茍活一陣,才能懂得,所謂閑暇,到底在什么地方。
閑暇就是給自己一些空間,無論是好、是壞,是開心、還是寂寞,都有那么一種從容。正如一些人所遇到的,明明覺得自己就要撐不住了,可偏偏舉目四望,根本沒有能訴苦抱怨的地方。向外不可以,則只有向內。我們的心靈是廣大的,可以容納下我們所有的感受。比如說,為了明天的飯沒有著落,我們憂慮到失眠。可今晚明明已經吃飽了,卻只能在憂慮中,惶然過去。又好像,時間錯過太多,雖然趕上了這班車,但卻汗流夾注,貼身的衣服都被汗水粘到皮膚上,難受到要命。趕上車是快樂的嗎?還只是一種避免恐懼的辦法呢?
很多時候,我們能感受到的,都是當下最真實的情緒,可這種情緒到底如何而來,又將如何而去,卻總是將我們帶到東倒西歪。
我不懂得做人,就是不懂怎樣做一個閑人。
但在懂了如何享受閑暇之前,我其實還是要接受自己,接受這碰頭彎腰無處可去的現狀。正如坐在滿漢全席之前,先吃哪道菜呢?當然可以說,吃哪一道菜都可以。但似乎又只是無用的正確。我現在想,與其如此告訴別人,倒不如只是說,先去吃就好。筷子能夾到什么,就夾起來什么,只要我們還在吃,終究能吃到自己最喜歡的菜。可在吃到之前,每一口似乎也并非浪費。
這樣想,讓人開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