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囉書窩|中年的選擇

■ 書名
■ 觀點
了解你想從人生得到什麼
中年人生最重要的能力是,知道你想從人生得到什麼。在人生的上半場,我們花了太多時間按照世俗認知、社會壓力和對家人的責任來品嚐人生,難怪我們因為被誤導而做了許多關於愛、工作、家庭和友誼的錯誤決定,一路活到四十多歲。
比起才華或努力工作,了解你真正想要什麼,能讓你走得更長遠。它會給你主導力,當你感受到那種影響力,你就有能力處理人生中令人失望的事,因為你明白,你的行動是出於你自己的主張,而不是別人的主張。一旦你知道你想從人生得到什麼,你就更有能力對人生做出一些回饋。
我投資社交健康
許多人到了中年開始看重人際關係,而不再那麼看重物質的擁有。荷蘭社會學家傑拉德.莫倫霍斯特(Gerald Mollenhorst)指出,我們每七年會汰換掉社交網絡中一半的人,因此,友誼的培養是一輩子的事。假如你不花費心力在這上面,你的人際網絡就會不斷萎縮。
我不需要管那麼多了
對許多讀者而言,本章或許是這本書最重要的一章。年紀增長之後,大多數人已不再像以前那樣,那麼在乎別人的看法了。我們發現,「在乎」不僅分散我們的注意力,還會消耗我們的精力和心思。到了中年,我們開始把精力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我學會改編我的人生劇本
社會學的證據指出,年輕人會一再且明顯的高估自己在五年後的滿足感,而年齡較長的人會低估自己在未來的滿足感。研究者發現,我們在中年時期的滿足感不斷下降(也就是U形曲線),但我們的期待值也開始下降。實情是,我們的期待值往往降得比滿足感更快。最後,我們的期待值會來到更符合現實的水準,而現實情況開始超越期待。這個情況會在我們五十多歲的時候發生,這也是我們的滿足感開始上升的原因之一。
當你感到失望,你有兩個選項:改善現實情況或是降低你的期待。假如你無法改善現實情況,那麼你唯一的選擇就是降低期待。許多人覺得這一點很難辦到。我們認為,期待是驅動抱負與成功的動力,因此,降低這個動力感覺起來很像是,我們開始走上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這條路。於是我們拼死掙扎,以挫折感為動力,想要改變現況。
其實,應對失望有一個更好的方法,那就是分辨什麼是期待、什麼是盼望。我們相信某件事在將來會發生,那是期待。而盼望是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或是希望某件事會發生。盼望是永恆的,而期待通常是短暫的幻想。
另一個需要留意的陷阱是:過度高估你應得的權利。當事實令我們失望,我們會說,「該死,那是我應得的,為什麼被人偷走了?」無論你的事業因為疫情遭到重創,或是你戀愛對象提出分手,過度高估你應得的權利只會拉高你的期待,導致更大的失望。
我歡喜的跳下人生跑步機
現代社會依然充滿了這種對物質商品的執著追求,與此同時,我們還要與一種更新,而且可能更危險的執念作戰:「成功主義」,它指的是,不惜付出健康與尊嚴的代價,也要愈來愈成功。到了中年,大多數人會覺醒過來,意識到消費主義或成功主義都無法帶來幸福,於是我們決定,要改寫自己的「成功劇本」。
■ 評論
這本書也呼應《選擇經濟學》提出影響幸福的三大要素:期待、比較、適應。而作者認為最重要的一章內容是:「年紀增長之後,大多數人已不再像以前那樣,那麼在乎別人的看法了。」這一點也與《過得還不錯的人生》中所言:「所謂被討厭的勇氣,其實只要上了年紀人人都會有。」相互呼應。
整體來說,這本書對我並未帶來太多新穎的觀點,但有一處頗有收穫,敘述了我對「降低期望而導致滿足感提升」所感到的無力感。書中提到:「我們認為,期待是驅動抱負與成功的動力,因此,降低這個動力感覺起來很像是,我們開始走上習得性無助這條路。」對此,作者提出的解方是:「分辨什麼是期待、什麼是盼望。」
不過,如同《重啟人生》一樣,本書呈現的,仍是一種中產階級視角下的中年危機解方。舉例來說,書中寫道:「我決定給自己一個空檔年(我的中年中庭),全心全意探索共享的喜樂,在那一年當中,我到十六個國家參加了三十六個慶典。」然而,對多數人而言,中年危機更多是面對成為「下流老人」的風險與財務焦慮的現實問題。換言之,書中所描繪的中年危機經驗,對一般人來說,或許是種中產階級奢侈的煩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