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產業成長爆發之Tipping Point探討-NEXT
理論基礎
本篇的理論基礎以Clayton Christensen的 Innovator’s Prescription與Scott Galloway的Post Corona, From Crisis to Opportunity理論為主,另外 Scott Galloway的The Four: The Hidden DNA of Amazon, Apple, Facebook, and Google一書啟發個人採用價值鏈架構分析產業發展。
制度篇
本文思維的初始根據Clayton Christensen的Innovator’s Prescription的理論,探討文章如下
醫療產業成長爆發之Tipping Point探討-制度篇
在當時的時空下,雖然已有成熟的平台商業模式,但無足夠的科技技術來推動破壞式創新的發展,此外,該文的思維主要是以醫療圈內的domain思考為主,如何就健保制度,醫療服務模式,推展Value Based System已達到省去不必要醫療浪費為目標
隨著時間的過去,也發現這是 一條緩慢的路途,這條創新路上,是典型的維持性創新。
生命找到出路篇
但就近5年開始,AI技術的成熟與RPA技術的到臨,加上成熟的平台商業模式可參考,這類破壞式創新為主/維持性創新為輔的改革解決了醫療服務最大的痛點 — 龐大非加值成本的費用,如繁鎖的行政,舊系統無法資訊整合,殺雞用牛刀的診療方式等等。
最後利用這類創新,讓醫療服務大幅減低成本,回歸合理的價值。
醫療產業成長爆發之Tipping Point探討-生命找到出路篇
根據目前的觀察,AI在現今醫療產業革新上,主要扮演的角色類似早期工業自動化的角色,把原先需要大量人力的工作,如影像判讀的工作,交由機器來處理,因而大幅減低人力成本,並提升單位時間產出及一致性的品質。
這個階段的發展,主要是解決現今醫療體系效能低落,費用過高,但品質有限的問題。
與之前文章(制度篇)提到的value based solution的觀點,最大的不同在於現今AI的首要目的為設法減低不必要,沒有加值性的開銷,讓原有的照護回到合理的價位.
而 Value based solution則是以醫療產業專業範疇的角度,有效對症下藥達到治療成果,避免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
舉一例,氣喘治療方面,假設醫生導入一個電子氣喘日記的解決方案,讓家長確實紀錄小孩每天的尖峰流量值,並督促按時服藥,醫生根據氣喘日記的紀錄,對症下藥,最後減少小孩的類固醇藥物使用,達到治好病人,減少不必要藥物浪費。
用醫療服務價值鏈的架構觀察創新之發展
筆者從Scott Galloway的四騎士主宰的未來, The Four: The Hidden DNA of Amazon, Apple, Facebook, and Google,一書的產品區隔觀念得到以下啟發.
其提到產品區差異化的重點,差異化並非只看賣的實物,差異化可以發生在產品或服務的價值鏈上的其中環節,可以用加法創造價值,也有用減法減去麻煩創造價值。
這也是本文採用醫療服務價值鏈的架構觀察創新之發展,以簡化的醫療服務價值鏈(簡化為行政,分診,診斷,治療者4大項)來表示,如下
這個發展可用以下類比來形容
之前:網路購買個IPhone 3G 需要599USD,外加34.95USD的運費
現在:採用Amazon 或是Uber的配送,加上團購系統,所以用499USD,免運費就可買到IPhone3G
這是用減去的方式,剪掉麻煩,或不必要的開支,開始以破壞式創新為主/維持性創新為輔的改革
而 Value based solution則由以下觀之
之前:網路購買個IPhone 3G 需要599USD,外加34.95USD的運費
而 Value based solution的導入有類似如下發展
現在:因為高效能晶片的導入,故可以用599USD,外加34.95USD的運費,購買IPhone SE
這是用加值的方式,創造價值,以維持性創新為主的改革。
所以這也看出來,未來的趨勢會是如下:
未來: 採用Amazon 或是Uber的配送,加上團購系統,所以用499USD,免運費就可買到採用高效能晶片的IPhone SE。
小結
醫療產業成長爆發之Tipping Point已發生。醫療服務的革新會從RPA,AI,平台商業模式的導入,開始以破壞式創新為主/維持性創新為輔的改革。
而最後會逐漸演變成為 Value based solution這類漸進式創新的改革,不過進入這類的改革時,還是會受健保制度的變化速度影響,而呈趨緩的速度。
AI在醫療服務的角色,也將逐漸演化。
其將從大幅減低醫療服務運作成本,回歸合理的價值演化到發揮班傑明產品效應,創造更多附加價值。
醫療服務產業是各種次類別繁多,客群光譜寬廣的產業(從高價高規服務到低價低階服務),所以走到value based solution時,極少會有one size fit all的solution, 而是在特定領域以服務內容取勝。
未來的平台商業將走向一站式服務的趨勢,故value based solution的發展及可能類似專櫃在百貨公司(平台商業)的形式,依附平台發展。
其他延伸:AI,高階數位人力
行筆至此,個人認為,在下一個十年,無法善用的AI的產業保證一定成長空間有限,甚至會被淘汰。
而現在開始因應AI的演化,從產品,公司管理,品質法規事務等的組織規劃,納入AI的角色,把AI當作高階數位人力(因爲其可持續被訓練,不斷進化的),在組織上設計相關配套。
舉一例,以前有些人工智慧學校的朋友,知道個人想開發一套法規審核AI軟體(類似讀合約的AI,但沒有那麼複雜,基礎版的用RPA可達成),而且是不斷在研究中。
目前看到合適的開發手法,理論上認為可執行。
在這類公司,筆者先會導入一個產品開發管控軟體,第一步,用AI協助查核設計輸入以追蹤產品開發流程。此外,AI會學習每次客訴的紀錄,並反饋到設計輸入時,再追蹤產品開發流程時,AI可以產出階段風險管理報告,並查核對應的安全測試報告是否達成。
最後產品所需的labeling,如手冊,外盒,標籤,其他文件等,提出作業建議設計,最後開發完成時,labeling由機器判讀,告知法規判讀結果,由法規認為決定是否允收。
這個系統,會大幅節省法規人員審核時間,甚至可節省大部分製作技資的時間,連資淺人員只要有邏輯架構的思維,就可很快進入狀況。
其可省掉的不少人力成本/時間,更重要的是大幅減低出錯的機率,而法規人員則把省下的時間,來做流程改善,或是挑戰高難度的產品。
這個組織,就需要一個AI管理師,負責系統的導入,串接相關部門,讓該單位流程改善的insight,變成AI training的一環。
這只是一小部分,研發能做的更是宏大,這會類似現在的computation simulation team,用AI開發產品,對產品功能大幅加值。
發展到此,公司的COO,在組織上,就要對AI這種高階數位人力一定會需有一個統合規劃,發揮戰力加成的效果。
所以,當一個組織的發展變成人類與AI的複合體,與一個純粹是人力的組織,市場上誰能存活,則不言而諭。
最後,用一座常常讓筆者很感動的石碑,這座石碑是筆者公司頭號競爭對手Omron所捐贈,原圖如下
因為日久斑駁,個人用影像處理如下
文曰:“機器能夠做的事就讓機器去作,人類應該從事更富創造性的工作。”
AI的意義不就是這樣嗎!
延伸閱讀:
對醫療器材產業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到以下專欄參考交流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