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等關稅震盪下的台股與匯市,我們正經歷的是什麼?

沈思通
·
(修改过)
·
IPFS
·
台股因美國「對等關稅」政策消息出現崩跌的現象出發,觀察市場對政策風險的高敏感度,以及背後台灣資本市場的結構性脆弱。

打開盤中報價時,我其實一開始沒意識到那個綠字有多誇張。2000點的跌幅,不只是「很大」,而是某種失速感——像是原本在飛的東西突然沒油,整個失重了。再看到台積電跌停那刻,才意識到這不是單一個股的問題,而是一場整體性的信心崩潰。

這次事件的起點,是川普宣布對等關稅。在這個名稱下,美國打算針對它認為不對等的貿易條件,全面加稅。雖然還沒具體實施細節,但市場顯然不等具體政策了,反應已經先走一步。台灣因為剛好遇上清明連假,前兩天沒開市,今天一開盤補跌,整個市場像是被堆疊的壓力瞬間引爆。

我還沒辦法完全釐清這個對等關稅對台灣會產生什麼實質衝擊,但至少從反應來看,這種政策上的風險、搭配全球同步崩跌,正在讓資本市場變得非常敏感。像是一場大家都在等風吹來的牌局,一旦有人先翻桌,誰都跑不了。

台美制度與措施整理

1.對等關稅政策美國將針對其認為不公平的貿易對象國家,實施相同幅度的關稅反制措施

2.台灣連假對應清明連假期間未開市,躲過首波股災,但造成延遲補跌效應

3.金管會措施4/7 至 4/11 調降借券賣出數量、提高融券保證金,意圖短期減緩拋售壓力

4.台積電開盤狀況跌停至 848 元,創單日歷史最大跌點

5.匯率變化新台幣貶值逾 1.2 角,最低觸及 33.209 元

6.央行干預情形干預匯市、參與跨部會會議,嘗試穩定市場信心

這裡其實可以看出政府在連假中間已經有所行動,但從今天開盤來看,這些動作頂多是讓市場別徹底崩潰而已。似乎還沒有任何措施,能夠真正阻止資金外逃與市場信心破碎的狀態。

結構性問題一直都在,只是這次撕開得比較快

我不確定這波下跌到底有多少是來自實質擔憂,有多少是恐慌情緒。不過,有件事我很在意:為什麼我們的市場總是這麼容易一次性崩掉?這種「集體跌停」的劇情,不是第一次,也不是特例。

很可能是因為市場的流動性本來就集中在少數幾支權值股,像台積電這樣一跌,等於半個市場跟著下去。當大家的資產配置過度集中,情緒性的拋售就很難被吸收。另一方面,借券制度、融券放空的設計,本來就是比較偏向短期交易者的利器,當恐慌來的時候,這些機制就像是加速器,讓下跌更快。

而金管會這次調整借券和融券規則,雖然算是有反應,但這種「事後補救」的手段,總讓人覺得有點晚。市場的結構問題,其實早就在那裡,這次只是被放大而已。

如果這只是第一波,那接下來可能還會更難判斷

對等關稅本身到底會不會實施?規模多大?會不會針對台灣?這些都還說不準。可是股市的反應,已經預設了「會發生很糟的事情」。這種預期上的崩壞,會讓接下來的每一項新訊息,都變成風險觸媒。

我有點擔心的是,如果川普真的進一步推行這種貿易策略,台灣會變成夾縫中的犧牲品。台灣對美出口比重高,美國一動手,我們自然就會連帶承壓。而這幾年我們對中國的曝險雖然稍微降低,但還沒到能完全無視的程度。這讓台灣在兩邊都不能得罪的情況下,很難真正去談所謂的「談判籌碼」。

匯市方面,看起來央行短期內還會繼續護盤,但這種護盤行為到底能撐多久,也是個問號。如果資金外流潮變成長期趨勢,單靠干預就像是用水桶舀海水,撐得了一時,撐不了長遠。

回頭想,這可能不只是一次性的金融事件

這種級別的市場反應,很容易讓人聚焦在技術面、救市工具、外資賣超這類話題,但我慢慢覺得,也許我們更該思考的是:為什麼我們的市場這麼容易受到「政策風向」的巨大影響?而我們的政策體系、監理機制,是不是已經習慣事後反應,而不是建立在事前預警的基礎上?

也許這次就像一場大風吹,把原本堆得整整齊齊的積木推倒了,現在大家才發現底層根本沒有好好固定。但會不會其實這堆積木本來就蓋得太高、太快了?

我不確定答案,但至少,我希望這波震盪能逼出一些更深入的結構反省。不是一味救市,而是好好問問,我們到底想要什麼樣的市場結構。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沈思通我是沈思通,一個寫作不靠熱點、觀察不求話題的慢節奏寫人。 長期關注政策制度、社會變遷與經濟結構,但不自稱專家。 對我來說,一則新聞不是答案的入口,而是問題的開端。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職涯規劃背後,其實藏著制度化生產焦慮

孕吐何時開始?孕吐原因、緩解方法與注意事項一次看懂

與其找對方向,不如先找到你能承受的創業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