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涯規劃背後,其實藏著制度化生產焦慮

沈思通
·
·
IPFS
·
職涯規劃看似是一套幫助人生前進的步驟,實則隱含著社會期待與績效壓力,將個人選擇包裝成標準流程,讓人在「自主規劃」之名下進行自我監管,最終陷入對未來的焦慮與被定義的職場模板中。

說實話,關於「職涯規劃」這件事,我一直有種說不出來的矛盾感。一方面,我當然理解它的重要性,畢竟職場就是現代人生裡最佔時間的場域;但另一方面,當我看到越來越多文章把職涯描繪成一套的X步驟就能成功公式,我卻忍不住皺起眉頭。

這些步驟通常包括,自我探索、資訊蒐集、設定目標、執行行動計畫、定期調整。聽起來沒什麼問題,但越看越覺得⋯⋯這根本是一套被壓縮得很平整的職場管理邏輯,包裝成個人選擇的樣子。你看起來在為自己規劃,其實很可能是被某種「成功模板」給牽著走,只是那個模板換了一種說話方式。

也不是說這些建議錯,只是當它們被視為「唯一正解」時,讓人感到窒息。人生真的能照這種流程圖走嗎?

延伸閱讀:職涯規劃怎麼做?五個步驟陪你建立屬於自己的職業藍圖

看似中性的步驟,背後其實有著標準答案

讓我們簡單看一下這五個步驟,其實每一步都隱含著某種主流價值觀的預設,甚至有點像是在模擬企業內部的績效系統。

自我探索與評估

要你了解自己的興趣、性格、價值觀,聽起來像是自由的選擇,但其實在訓練你「找到適配性」,找出哪一種職位最不會「浪費」你,對資本最有效率。

資訊蒐集與職業探索

鼓勵你去研究行業趨勢、做市場調查、訪談前輩,本質是要你具備一種「市場理解力」,像投資人分析產業那樣分析你自己。

設定短中長期目標

幾乎是直接對應企業KPI制度,強調要可衡量、具體、有時限,彷彿人生的價值也可以拆分成年度報表。

執行行動計畫

重點是你要主動、積極、不拖延,最好可以每週列出待辦清單、每月檢查一次進度,像在管理一個專案,而這個專案就是你。

定期檢視與調整

最像「年終考績」的一步,要你回頭盤點表現、調整方向,避免資源浪費與走錯路。

整體來看,這些步驟其實不是為了你個人的自由而設計的,而是某種現代生產邏輯下的「自我監管」機制。你變成了自己的主管,也變成了自己的壓力來源。

我們的焦慮,其實從來不只是「沒規劃」

很多人在接觸職涯規劃時,最大的動機其實不是「想得更清楚」,而是「不想再焦慮」。但奇怪的是,當我們愈努力按部就班去規劃,焦慮卻往往沒有比較少,甚至更多了。

這種焦慮不是因為你沒規劃,而是因為規劃本身變成了一種績效壓力。你不只是想過得好,而是要能對外說出一套有邏輯、有步驟、有進度的「未來藍圖」,才算是有價值的人。

我們也很容易掉入一種線性成功的想像:從專員變資深、變主管、變高階主管、最後創業、自由、財務獨立。問題是,這真的是所有人都想要的嗎?還是只是我們沒被允許想像別種職涯節奏?

所謂規劃,也許只是社會期待的語言翻譯

近年來,職涯顧問這個行業開始流行起來,不少人花錢買一對一諮詢,只是為了釐清下一步該怎麼走。看起來像是個人選擇,但某種程度上也透露出:我們其實對未來的無力感越來越強。

職涯規劃變成一種保險,一種希望透過計畫來對抗失控感的工具。但現實人生很少照劇本走,不是每個人都能穩穩踩在「三年計畫」、「五年目標」上前進。很多時候,我們的生活是在錯誤中被推著走,在轉彎處才突然發現了新的路。

只是我們越來越不被允許這樣走。我們必須在履歷上說出一套清楚的故事,在面試中給出一個未來的圖像,在社交場合回應「你現在在做什麼」這個問題時,要說得理直氣壯、有進展、有明確方向。

這時候,規劃就不是規劃,而是一種說話方式,是你為了在這個世界裡被聽見、被相信、被聘用,所必須練習的語言。

規劃不是壞事,但不規劃也不一定錯

我並不是在反對職涯規劃。我覺得,它在某些人生階段真的很有幫助,尤其是剛離開學校、面對茫然時,它提供了一個可以開始行動的起點。

但我更想說的是,我們不需要把它視為唯一的答案。有時候停下來、拖延一下、甚至什麼都不做,也是人生的一種節奏。不是每個人都必須有「明確的五年目標」,也不是每個目標都要符合 SMART 原則。

我們可以規劃,也可以迷路。可以定期檢討,也可以放著不動。可以爬得高,也可以選擇穩穩的、舒服的、不傷身的工作。這些選擇,沒有一個需要被證明。

人生的複雜,從來不是幾步驟能概括的。而我們的價值,也不該被哪一套公式所定義。

延伸閱讀:規劃讓我看清楚方向,也看見更多焦慮的縫隙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沈思通我是沈思通,一個寫作不靠熱點、觀察不求話題的慢節奏寫人。 長期關注政策制度、社會變遷與經濟結構,但不自稱專家。 對我來說,一則新聞不是答案的入口,而是問題的開端。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孕吐何時開始?孕吐原因、緩解方法與注意事項一次看懂

與其找對方向,不如先找到你能承受的創業節奏

每一代都有自己的理由,但我們都在同一個辦公室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