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讀書小組

在今日這個智慧世代 (i-世代),不愛閱讀、習慣倚賴人工智慧 (AI) 即時提供答案,已逐漸成為普遍現象。然而,正因為這也是一個心靈空虛的時代,我們更迫切需要知識的裝備與思想的鍛鍊。這樣的裝備不可能單靠個人奮鬥完成,而必須透過群體共同開發民智、培養思想的素養。
在這樣的背景下,組織讀書小組,無疑是一種有效且實際的方式。筆者曾參與、嘗試並帶領過各類型的讀書小組,從中獲益良多。因此,本文嘗試將這些經驗簡單歸納為三種主要類型,供大家參考,並靈活運用,以期望在閱讀與對話中共建思想的群體。
一、獨立型
這是最自由、也最不依賴固定架構的讀書小組。顧名思義,組員可自由分享各自正在閱讀或感興趣的書籍。由於每位組員的閱讀興趣各異,有人偏愛小品,有人熱衷於專著,也有人鍾情於傳記等等,因此,所分享的書目往往風格多元,未必合乎每位組員的口味。
然而,正因如此,若小組能營造一個開放、尊重的氛圍,使每位組員都能坦然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並以開放的心聆聽他人的見解與推薦,彼此之間便能拓展閱讀視野,打開新的知識通道,甚至開發從未考慮過的閱讀領域。
若能在分享之後促成書籍的借閱與流通,讓資源彼此共享,則更能增進小組間的互動與信任,進一步建立閱讀共同體的深厚關係。
二、講座型
此類型讀書會特別適用於人數眾多的聚會形式。由一位具備深厚閱讀素養的主領者,以講座的方式導引大家進入一本特定書籍的思想世界。講座前,主辦單位應透過網絡媒體進行適當推廣與宣傳,並預留足夠時間讓信徒認識該書、購買閱讀,以便參與時有充分的理解與預備。
主領者對該書必須有獨到的見解與深入的研究,能夠從書中提煉出與今天息息相關的議題與關懷,使講座不流於單向輸出,而是能引起共鳴、激發思考,進而鼓勵大眾投入閱讀與對話。
講座當日,除了主題分享外,亦可安排與會者提問交流,甚至在參加者多已事先閱讀的情況下,設立分組討論環節,使對話更深入,參與更全面。這種「講座+互動」的模式,若運作得宜,不僅能凝聚讀者群的閱讀動力,更具潛力成為推動跨市區閱讀文化的有效平台。
三、研讀型
研讀型是筆者親身實踐最多的一種方式。這類小組由組長帶領,與組員一同深入研讀一本書,逐章逐段地細細討論。由於強調每位組員皆能參與分享,因此小組人數宜精不宜多,保持在一個可自由對話的規模之內。
此類型需較長時間推進,對組長的預備工夫亦要求更高。通常小組會先共同選定一本具有深度的書籍,再訂立固定的聚會節奏(如每月兩次),並事先規劃每次聚會的閱讀範圍與討論重點。因為小組的核心是「對話」而非「速讀」,選書時需避免太過淺白,否則難以引導出深層的反思與交流;書籍也不宜過於龐大,以免曠日持久,影響組員的參與意願。
每次聚會開始,組長可用數分鐘簡要回顧所讀,幫助組員重新聚焦,記起內容,也為接下來的討論鋪路。研讀型小組不但能深入探討文本內容,更常在分享過程中,自然而然引發生命的交流與傾訴。當組員願意開放內心,談及個人掙扎或生活挑戰時,組長便應敏銳察覺,適時帶領簡單的鼓勵與關懷,使小組不僅成為思想交流的場域,也成為彼此扶持的小組。
然而,研讀型小組最大的挑戰,莫過於要求組員長期投入、專注於一本書。對於現今節奏繁忙、分心易散的時代而言,這是一項不小的考驗。然而,若能持之以恆,其智慧裝備的果效,將遠超預期。
結語:讓閱讀遍地開花
以上三種讀書小組的形式——獨立型、講座型與研讀型——各有其獨特風格與優勢,能因應人不同的志趣與閱讀習慣,靈活採用、彼此補足。你偏好哪一種類型呢?你是否也想到其他創新的方式,可以鼓勵人們投入閱讀的行列?
其實,不論形式如何,最關鍵的,是點燃對真理的渴慕與對思考的熱情,幫助操練「辨明萬事」的智慧,能回應時代的挑戰與呼聲。
若每地區都能按著自己能力,設立讀書小組,培養思考型的人,相信不久的將來,閱讀將在各地遍地開花。若眾讀書小組能互相聯繫、彼此激勵,那麼一個跨地域的閱讀網絡就有可能誕生,為這個世界開拓更深遠的視野與知識之路。
願我們一起走在知識與智慧合一的生命旅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