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丨《如何找到想做的事》
最近一個星期,我在讀八木仁平的《如何找到想做的事》,邊讀邊跟着書中的方法做。如此梳理到最後,腦海裡浮現了一個想法。幾年來,這個想法不時在我腦海浮現。甚至,早在2018年底,我剛做幼師不久,這個念頭就開始浮現。那之後,我一直在無意識地構思和尋找一種方式。
對我來說,跟着這本書梳理的過程很神奇,我慢慢看見自己的人生目的和工作目的。過程中我也去詢問不同的朋友,問他們覺得我在人生中看重什麼?以及認爲我擅長什麼?與他們互動的過程,讓我得以看見他們眼中的我,這種感覺很奇妙。從他們那裡得到的回答,也讓我看見了自己的一些看重和特質,而其中有一些,我甚至從來沒有意識到。
與同類型的書不同的是,這本書以讀者內心的感受爲線索,教讀者如何追蹤尋找自己在工作中看重的事,擅長的事和喜歡的事。看重的事,指的是自己會從中感覺到價值和意義的事,作者稱之爲工作目的;擅長的事,指自己不費力就能做得比別人好的事,作者稱之爲才能,以區別於後天習得的知識和技能;喜歡的事,則是指自己樂在其中的事,作者稱之爲熱愛。
作者用一些問題,幫助我們發現自己在工作中看重的事(價值觀)、擅長的事(才能)和喜歡的事(熱愛),並通過公式「喜歡的事 X 擅長的事 = 想做的事」,幫助我們找到自己想做的事。再以看重的事爲篩選器,篩選出符合自己工作目的(看重的事)的事情,那就是自己真心想做的事。
作者認爲,從金錢、地位、市場需求等角度評價工作的價值,是以他人或社會爲中心,但一味爲了他人工作無法長久。只有自己先感覺滿足,才能自然而然爲他人服務。因而,作者教讀者從自己出發, 以自我爲本位,先確認自己的工作目的、擅長的事和喜歡的事,尋找三者的交點,以此找到自己有熱情又能持續做下去的工作。
但作者開篇即提醒讀者,他想幫我們找到的,並不是可以做一輩子的事情,而是現在最想做的事情。這個觀點讓我鬆了好大一口氣。
同時,作者也提醒我們,我們做得開心,樂此不疲的事只是興趣。興趣要想成爲工作,還需要考慮客戶。自己不會厭倦,客戶也不會厭倦的事,才能作爲能獲得收入的工作。有意思的是,作者以從他人那裡收到的謝謝來形容薪酬。比如作者如此看待房租:因爲住在房東家裡很安心,所以支付房租,這是對房東表達感謝。那麼, 你從他人那裡得到什麼樣的感謝,會感覺幸福呢?從這個角度出發,能幫助你看見自己所看重的付出是什麼,其中也蘊含着自己的工作價值觀。
總之,這本書適合對自己有一些覺察和瞭解的人。書中的方法,能幫助你看見自己一直無意識在思考、實踐的事情。這是一本光看無法體會到其力量的書,你需要跟着書中的方法,一步一步梳理。並且,這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作者說,你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剔除自己不擅長的方式,找到自己擅長的方式做熱愛的事情。
此外,讀這本書讓我想起兩年前讀的《人生設計課》。兩本書的共同點是幫助讀者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不同點在於,《如何找到想做的事》着眼於工作這一領域,而《人生設計課》還綜合考慮了其他面向,比如人際關係、健康、休閒娛樂等。
這本書讀到最後,我還想起實務學堂的職場新人營課程。閱讀他們的課程簡介,知道他們使用諸如 OKR、價值鏈等工具,分別可以對應書中所說的重視的事,自己不會厭倦,同時客戶也不會厭倦的事。只是本書以個人感受爲線索,職場新人營看起來以理性爲線索。希望今年有機會參加職場新人營的課程,比對一下兩者的不同。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