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丨《中國近代史》

閒話花開
·
·
IPFS
·
讀蔣廷黻《中國近代史》有感。

半個月前讀完了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內心非常激動。我從來沒有見過人這麼寫歷史。

蔣廷黻以近代史的關鍵人物爲中心,帶讀者看到這些人物所做的事情,進而讓讀者看到更爲廣闊的歷史圖景,體會到當時形勢的複雜。作者讓我們看到那些人物爲何如此決策、影響他們決策的因素、事情的影響和走向,以此讓我們看到影響歷史的更複雜、幽微的因素。我由此體會到什麼叫做知人論世。

這幾年持續參加歷史的共學小組,純一好幾次提醒我們,要注意知人論世。意思是,若想深入瞭解一個人,需要去瞭解他所處的時代、社會。這句知人論世,我一直無法體會。即使在讀一個學者的著作之前,我會先去瞭解他的生平,但自己一直無法感受到知人論世的力量。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讓我體會到知人論世的力量以及必要性。

此書我讀的是大家小書系列,書前有一篇馬勇寫的序言,我由此知道歷史研究有不同的學術流派,也即史學觀。初知史學觀,還是聽梁文道與王笛對談的那期八分:《什麼是碌碌有爲的一生?》讀馬勇寫的序《蔣廷黻眼中的中國近代史》,我瞭解到蔣廷黻的史學觀屬於新史學。

此外,讀這本書的過程,我發現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以瞭解歷史。這些角度,與我過去讀過的歷史資料聯繫起來,可以作爲深化瞭解或延伸的材料。我也由此發現,讀歷史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發散開去。說來,這其實是我一貫的讀書方法,只是不知爲何,此次讀這本書,讓我有一種非常真實的撞擊感。彷彿我過去讀書,都只是雲裡霧裡。或者,這跟最近半年,我生命狀態的轉變有關?

以下試列舉我發現可以切入的角度:

看理想音頻節目《從中國出發的全球史》裡,講現代公司制度的部分,可以接上書中講國家主權的部分,包括關稅自主權等。

葛兆光老師的《古代中國文化講義》,則提供了一個角度,讓我們去理解為何面對古今未有之大變,守舊的人如此守舊,而倡導改革的人如此激進,改革又爲何如此難以推進。

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一點,蔣廷黻對孫中山先生思想的解釋與人有別,非常深刻。他的解說,讓我更深入理解孫中山先生的思想。又,蔣廷黻在書中講到,孫中山先生提出的「軍政、訓政、憲政」三者的關係,這些於我而言非常陌生。今天翻閱呂思勉和吳晗的《中國歷史常識》,均沒有提到這一點。他們的論述,依舊是教科書上看到的三民主義。

此外,這本書按照時間先後,講述了各個國家參與中國內政外交的情況。循着這些重大外交事件,可以拉出一條線,逐個瞭解不同國家與中國的外交歷史,或者是該國家的歷史演變。

最後,讀這本書我還有一個意外收穫。幾年前與人共學《從中國出發的全球史》時,我提過一個問題,當時沒有答案, 讀這本書時卻意外碰到了答案。那個問題是:什麼時候開始,各國有駐外大使館?書中說到清政府派郭松燾出使英法,並說中國有公使駐外自他起。

以上是我讀蔣廷黻《中國近代史》的感悟。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