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回顧:2025年03月,生命中首次面對親人離世、不懂得休息的代價、正午惡魔

dingsvibes
·
·
IPFS
·
同步發佈於:https://dingsvibes.com/march-2025-recap/

生活感想

  • 這個月初,我人生第一次親身經歷了親人離世的過程。雖然早就知道這件事總有一天會來,但真的發生時,還是覺得蠻沒有實感的。對我來說,並沒有那種淚如雨下、瞬間崩潰的激烈感受,而是一種混雜的情緒慢慢滲透上來,在惘然中出現了難以言喻的空白與失落。一個人的離開不只是他不在了,而是他曾經存在的那些痕跡,也會在一瞬間變成回憶,被迫開始進入逐漸淡忘的過程,我再次強烈的感受到「人生不一定是公平的,但時間與生死都是公平的」,並為此感到難以表達的惆悵。

    • 從小到大,看著長輩慢慢變老、身體走向衰亡,說不難過是不可能的。但比起單純地悲傷,這種感覺更像是各種情緒複雜的攪在一起。看著我的家人們雖然嘴上跟我一樣常說討厭他,卻在他過世後表現得比我激烈得多。有人當場崩潰大哭,而我卻還算冷靜。我不是沒有眼淚,而是只有在自己願意釋放的時候才會讓它流出來,都還能控制得住。直到這種時刻,我還是平常那個我,用我平常面對家人的方式:維持關係,但不投入太多情感。

    • 他在家中並不是個受人愛戴的長輩,甚至還是造成我們家各種麻煩事的源頭。但我也能理解他為什麼變成這樣——脾氣差、個性極端、時常對人充滿懷疑。我哭得出來,代表我對這個人有感覺。我會懷念,代表我仍然記得他所有面向,而不是只有他的缺點。我會去回顧他的過去、試著理解他的選擇,代表我並沒有對這段關係完全無視或逃避。對於他一生都無法真正信任他人,晚年過得孤獨又難以被理解,我的確感到心酸。但即使如此,我也清楚知道,他確實做過很多讓人難以親近、甚至帶有惡意的事。這些行為也不能完全因他的孤獨與脆弱被原諒,畢竟這些事情就算因我們的妥協而讓他有了滿意與安心的結果,也總是因為他不願意敞開心胸去信任他人而一再反覆地發生。

    • 他的一生就像是被一個個複雜又無法解開的繩結困住。這位在很年輕時就隻身一人來台灣的老榮民,一輩子都在懷疑他人要對他不利、拿他的錢,這種防備心讓他的人生從來沒有真正安穩過。而正好他所選擇的伴侶、伴侶的小孩也並非那種能夠讓他感到安穩的對象,不斷製造麻煩、花掉大筆金錢處理的過程,持續對他的原本就難以親近的性格造成更多負面影響。到了晚年,他養成了堅持用挑釁、誤解、甚至編造他人「對他不利」的虛構情節來證明自己的存在與自尊。即使我們當中有人試著靠近,他也總是用讓人痛苦的方式把人推開。

    • 雖然說來殘酷,但我想我對這段關係最大的體悟,就是它終究無法成為「溫暖」的模樣——它僅僅是維持住的、勉強還能相處的。雖然我的童年是與這位長輩一起生活長大的,我卻無法在心靈層面上與他非常親近(應該說我與所有家人都無法親近起來)。我對他的照顧,從來不是出於什麼深刻的愛,而是出於一種理性和責任感。我沒有像有些人那樣「因為是家人」就自動無條件投入,但我也沒有完全放棄他。這些年我兩週固定回去一次,幫他處理一些生活雜務、陪他說說話、在我能負荷的前提之下扮演一個「他心目中的晚輩」的角色。我一直都知道這不是一段真正有情感連結的關係,而是一種彼此都能接受、維持穩定的相處方式。

    • 在處理身後事的過程中,聽到很多人說他在外面其實很受關心,甚至有人會很願意陪他聊天、喝茶。他在人前的形象,跟我們在家裡看到的那個總是找麻煩、發脾氣、製造傷害的人,完全是兩回事。那讓我有些惆悵——如果他的生命中出現過更多能讓他安心的人,也許他會變得不一樣?是不是能有機會讓他能學會信任、學會放下,他的晚年是不是會更幸福?但我也清楚,最終有發生的事實是就算我們有人願意持續付出真心,他也總是間歇性選擇了「讓人麻煩、讓人心碎、讓人痛苦、傷害他人」的方式持續折磨、反覆測試我們,這也讓人無法完全包容他,因為這某種程度上是他自己選擇的結局。

    • 雖然上面說了很多,但我也知道,他對我並不是完全刻薄,也許只是時間來不及給他一個慢慢改變的機會。或許是因為到最後,只有我真的找到了與他和平相處的方式,也始終有遵守承諾、定期回去看他的關係,去年他曾堅持要我帶他去完成財產的預立遺囑,把所有東西都交給我繼承。那個長年不信任任何人的人,原本還說要直接過戶,願意把他僅剩的一切託付給我,說真的,也算是一種很大的轉變,從那之後他也似乎變得對一切都更安心、情緒也比較穩定了一點。只是沒想到,這段不到一年的日子也是我們最後的相處時光。雖然因為某些原因,我其實不會接受那份遺囑,當初我只是為了安撫他的情緒才答應的。但不管怎麼樣,我還是感謝他那份信任與留下來的心意。

    • 在最後的最後,我對他說的那些話,不知道他有沒有聽見——謝謝你,爺爺,你的一生很精彩,現在也自由自在了,想去哪都可以去,辛苦了,想休息也可以休息了。

  • 他的離開,讓我更深刻地意識到:小時候我曾經以為這些長輩就是我最重要的人,但這一切早就已經回不去了。我曾以為家是最安全的地方,那些最親近的家人會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可後來才發現,這個家充滿了摩擦、隔閡與傷害。我曾努力過,但最終學會的是接受現實。他的離開,除了是他個人的結束,也讓我再次深刻感受到,某些已經被消耗殆盡的東西是真的回不去了。那些小時候滿溢在我心中單純的親情之愛,已經是我窮盡一生也無法再重現的東西。

    • 我目前正在經歷一種很複雜的情緒過程,它不會在短時間內有結果,我也不急著理解自己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正確」地面對這一切。我也不需要符合任何人的期待,也不需要覺得「我應該很冷漠,但我竟然會想哭」或者「我怎麼這麼冷漠,都沒有痛哭」,我只打算不勉強自己去悲傷,也不壓抑那些偶爾會浮現的情緒。

    • 我家人們的悲傷是屬於爆發式的、主要聚焦在人身上的,他們可以痛哭、可以在短時間內強烈釋放情緒,可能過一陣子就能釋懷。但我不是這樣的人。我知道那種很深的悲傷會一直沉在我心裡,雖然不會每天影響我的生活,但會偶爾浮現,用一種輕微卻銳利的方式提醒我:這一切真的發生過。我感受到的惆悵與悲哀,不只是因為這位長輩的離世。更是因為混雜了我第一次對生命、生死、人生際遇與時間累積的重量、深度、變化、不可逆性,又伴隨著我自身對家人失去的親密連結、一切惡因惡果的強烈體認,成為了一個很深沉的、難以在幾週或幾個月內就能排解掉的複雜感受。我能感覺這些部分已經很深很深地沉澱在我心中,是我需要花費數年去習慣的、屬於我內在的新建區塊。

    • 這段關係從此徹底結束了。也在我的人生與心裡某個地方留下了一種空白。我還不太習慣這樣的空白,甚至有時突然想起還會有點不知所措。但我想,這就是現在的我當下該經歷的事吧。

  • 二月底三月初之前去染了一個染完後自己也很喜歡的頭,但老實說這個月各種突發狀況跟待處理的事情真的太多了XD即使覺得現在自己的頭髮很好看,卻也還是沒有餘力為此感到特別開心。明明應該要趁這種時候多拍一點照片紀念一下的,但就一直提不起勁。

  • 月中之後開始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又開始不太穩定,某些症狀又浮出來了。

    • 也許是因為太久沒有真正停下來,我最近才開始意識到,「不懂得休息」其實是會付出代價的。這段時間家裡有太多事情,而主要在處理的一直都是我。除了少數確實需要按時完成的事,大多數其實都沒那麼急,也不一定非得由我來處理。但其他人已經習慣依賴我,也不太懂得體貼他人的狀況,常常在我明顯狀態不好時,仍不斷提出各種非必要的要求,甚至希望我立刻處理完。我並不是出於甘願才去做那些事的。很多時候,即使自己再怎麼痛苦,內心還是有個聲音告訴我:「我是可以解決問題的人。」也因為這個信念,我總是逼著自己起身應對。明明那些事不見得當下非做不可,也不一定非得我做,其實我可以拒絕,也可以請別人幫忙,但我就是從來沒讓自己做那樣的選擇。

    • 回頭看,也許正是因為我長期以來總是這樣勉強自己、不拒絕,即使已經表達過自己的難處,家人還是會繼續要求;而我也還是選擇照做。久而久之,身邊的人也習慣了把我當成那個「無論什麼時候都能解決問題的人」。可是就算我做得到,不代表我不累;就算我撐得住,也不代表那是理所當然的事。現在的我才比較能體會,有時候允許自己休息,不是軟弱,而是一種對自己的保護。

    • 有一天早上醒來,看到窗外在下雨,當下突然有種「連世界都趁我狀態不佳的時候落井下石」的感覺(雖然也知道其實沒那麼誇張啦XD)。但不管天氣怎樣、心情怎樣,日子還是得過。好好吃飯、睡覺、上班,這些基本的事情我都還是有做到,也因此有點想給現在的自己一點肯定。工作上遇到的不順利、對自己的不滿,也許暫時還無法解決,那就先放著。現在的我已經習慣去辨識那種「好像也做不了什麼」的階段,這種時候就照著自己設定好的生存SOP走就對了,不去多想、不給自己額外壓力。

    • 這半年以來養成的習慣也開始慢慢顯現出影響。真的試過才知道,好好吃飯、睡覺和維持運動有多重要。身體的狀態穩定了,恢復速度也變快了,即使這陣子心理狀態有點混亂,至少身體沒有大亂,也不需要像以前那樣每天都得花一堆時間整理情緒,甚至有點影響到原先的生活與排程。連一些以往會出現的病態舒壓行為,也因為時間不夠用、日常行程被塞得剛剛好,而沒有再那麼頻繁地出現。那種感覺就像是,內在的病態衝動會跟我想好好完成事情的性格互相拉扯,反而形成一種奇妙的平衡。可能是因為比以前更接受「就這樣活著」這件事了吧。比起陷在痛苦裡自我放逐,我現在更想把時間拿去過生活——那些不總是快樂,卻很平穩、真實的生活。雖然有些舊習難改,也不覺得自己已經變得完美,但也沒有想對自己要求太多。要人生什麼都做到最好,反而是一種新的痛苦。現在的我,只想在可控的範圍裡,繼續把日子穩穩地走下去。

    • 有時候我會想,與其說這是發作,也許更像是終於開始正視這些其實早就一直存在,卻一直未去解決的問題。於是我又開始接受心理諮商,寫下這段回顧的今天已經進行了三次。雖然可以有機會讓自己說說平常藏起來的話,本來是件蠻好的事,但也越說越覺得其實問題的根源早就深植在我內在某處,只是過去一直沒有機會好好面對。這一層層的拆解有點辛苦,也讓我開始明白,這些不是「表面行為」的問題,而是我整個人本身就有很多難以處理的內在習慣。

    • 當我開始進入心理諮商,講著講著,有些話第一次在別人面前被說出來,有些情緒第一次不需要硬吞下去才能換得理解,我才發現,原來那些我以為自己已經習慣、甚至以為已經處理過的事情,其實一直都沒有真正過去。過去的經驗不會像按個 Ctrl + Z 或 Delete 就能消除,它們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慢慢塑造我們的性格、反應與防衛模式,而我現在才開始逐步拆解,自己到底是怎麼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

    • 心理諮商師有提醒過我,其實很多心理困擾,不是因為個人出了什麼問題,而是「一個原本沒有問題的人,被放在了太不正常的環境裡」。當一個人從小就必須在缺乏安全感的家庭裡生活、在充滿負面回饋的人際模式裡求生存,要養成某些扭曲的習慣其實並不難,甚至是合理的選擇。我為了活下來,只好選擇過度壓抑、過度獨立、不敢麻煩他人的方式。那些曾經是讓我能夠撐下去活到現在的東西,如今卻變成了阻礙我靠近他人、表達脆弱、建立信任的屏障。人並不是能輕易擺脫自己成長過程的人,原生家庭給予我們的不只是回憶,也包括無形的模式,而這些模式會持續滲透在生活每一個角落裡,直到我們有一天願意回頭去理解它們是從哪裡來的。

    • 最近,我也和諮商師談到「我覺得自己活得不夠真實,也不夠從容」這件事。這其實是我長期以來的自我觀感:我好像總是在維持某種表面上的穩定,但內心其實一直沒有真正安穩下來。有些時候,我對自己的反應與表現也感到陌生,會突然意識到自己其實一直都在「扮演」適合的樣子去面對不同的人事物,只是為了讓別人覺得自己看起來沒問題。可是所謂的「沒問題」,其實只是勉強撐住不崩潰而已。我想,這正是我現在試著梳理的事情:我不想再活在那種被過去推著走、一直靠著「撐過去就好」來用力讓自己活下去的狀態裡。我想要開始有意識地練習活得更接近我自己、活得更從容一點,即使過程中總是得因為各種不盡人意而承受沮喪的心情,但我仍然想試著走走看。

人際省思

  • 三月底又是一年一度的大港音樂祭!高雄今年的天氣非常舒服,沒有什麼太陽,不用在烈日中行軍真的是舒服許多。在這種時候總是可以久違地跟許多朋友見面,短短不到兩天的時間讓我暫時得以從煩悶的現實中抽離出來,非常紓壓。

    • 今年有沒搶到票,最喜歡的舞台可能是週日的大樹下吧XD動漫迷賺死ㄏㄏ

    • 也很喜歡不管在哪個舞台上,都有機會聽到提醒大家記得去填罷免書的這種氛圍。趁還能用筆對抗子彈的時候,真的。

    • 有一位朋友為了參加大港提前來高雄,也順便來找我小聚。我們一起吃飯、散步,他還帶了一些好吃的東西送給我,整天相處下來感覺非常放鬆自然。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他幾乎主動請客,理由是因為最近公司給了不少獎金,想請身邊的朋友吃點東西。那瞬間其實覺得很感動。不是因為金額的關係,而是因為那種「我現在有能力,就想多做一點」的心情。我一直覺得朋友之間最難得的,是這種在自己狀態還不錯的時候,願意自然地多給一些、完全不計較的關係。不是交換,不是禮尚往來,而是彼此都知道這些付出來自真心,也都相信未來的日子裡,會持續把這份關係維持下去的信任。

閱聽看讀思

  • 書籍《正午惡魔:憂鬱症的全面圖像》

    • 之前在報導者看到書摘時就被下面這段打中,查了一下發現圖書館的電子書有,就立刻借來看了。

      • 不憂鬱的時候,我從憂鬱中汲取力與美;等到陷入憂鬱,這一切再也遍尋不著。我比過去更懂得掩飾病情,即使覺得自己似乎已在垂死邊緣,或似乎不如死去算了,仍能表現得驚人地正常。但焦慮始終是最大的敵人,我會不時一覺醒來,覺得自己根本熬不過那一天。只要遵循治療和用藥方案就能得到相對的平靜,似乎還滿划得來的,但我痛恨自己必須耗費時間和精力在這上面,厭惡自己腦子這麼脆弱,厭惡自己做任何計畫時,都知道要為心智隨時可能背叛我做好準備。我並沒有真的甩掉憂鬱症,只不過不讓憂鬱症靠近罷了。

    • 這本書用了非常細膩的文字描寫與整理,試圖勾勒出憂鬱症的各種樣貌。讀的過程有一種很明確的「被理解」的感覺,但也因此感到格外疲憊。那種疲憊不是來自於閱讀本身,而是因為這些內容實在太貼近現實、太靠近自己正在經歷的東西了。雖然累,但那種「因為思考而累」的感覺,其實比現實生活裡那種無意義的耗損還要舒服很多。

    • 閱讀時我也想起自己曾經在 SNS 上發過一句話:「生活的疲憊只帶給我更多的藥丸。」我到現在都還記得寫下這句話當下的情緒,那是一種無法被明確歸類的疲累狀態。而我最近狀態剛好也類似這樣,不是說真的過得很差,只是一直會有那種「說不出來哪裡不好,但好像也沒哪裡真的好」的感覺,處於一種覺得一切想法都很難說出口的狀態。有時就像是獨自走在滿是人的街上,但你也不能隨手就在路邊抓個人對他說話,不論你是否與對方認識都一樣,而且有很多事情說完其實也不會改變什麼,屢試不爽之後,就再也不會想在這種地方浪費彼此的時間。

    • 最後最好的辦法往往都還是回歸self-care,好好吃飯睡覺、工作,日子看起來一如往常,甚至千篇一律。但其實每天都用盡全身的力氣在盡量讓自己覺得平穩安定,也盡量讓一切看起來都沒有什麼不同,雖然用文字打出來看起來是如此笨拙,但我現在反而也會覺得「能做到這樣就已經很不錯了」。

    • 書裡也提到,作者為了確保自己每天都能睡得夠,會毫不猶豫地延後任何事,也會刻意規律運動、避免飲酒等等。這種近乎偏執的自我管理,我非常能理解。對於身心狀況長期不穩定的人來說,自我照顧根本不是「選擇」,而是最基本也最必須堅持的事情。只是自我照顧很難,難的不只是行為本身,而是這個時代的主流思維與價值觀,讓人很難把「好好照顧自己」當成一件值得優先考慮的事。運動不是為了讓身體舒服,而是為了變瘦、變好看;偶爾喝酒放縱被當成一種社交常態,很少有人會真的去問自己「這對我現在的身體跟情緒真的有幫助嗎」;熬夜不是因為晚上真的特別有意義,而是白天累積了太多不滿跟壓抑,只好用延後睡眠的方式向這世界討一點自由。很多事情其實不是我們不懂怎麼做得更好,而是這個社會根本沒有讓人練習「單純為了自己好」而去行動的習慣。我們太習慣讓任何選擇都要有「效益」,要能帶來明顯的結果或社會認可,才會覺得那樣的付出是合理的。但對於那些身心狀況本來就比較不穩定的人來說,自我照顧早就不是什麼可以選擇做不做的事,而是維持生活的最低門檻,是那種「如果不做,就會崩潰」的程度。

    • 但要真的做到「好好照顧自己」,其實是需要內心有一種打從骨子裡的堅持——那種「我真的想解決自己的狀況」、「我真的想好起來」的想法。這股動力很強大,但也伴隨著一種說不出的痛苦,因為所有為了健康所做的努力,在狀態很差的時候,最後往往會被自己的負面思考反噬,變成像是「我何必做這些?」、「我根本不值得變好」、「我厭倦了」這種聲音。想變好跟覺得一切都沒有意義的念頭會在心裡不斷拉扯,光是這樣的內在對抗就已經夠累了。什麼為了身材去運動、什麼熬夜是為了放鬆之類的——當狀況真的很差的時候,根本已經沒有多餘的力氣去在意這些好處或偷懶理由,只會變成「運動好痛苦,我變健康也只是覺得自己這麼不快樂更可悲」、熬夜通常都不是在玩樂,而是在接觸一堆負面內容或做自傷行為。維持健康的過程往往就像已經走在鋼索上,還反反覆覆的一直有小小的落石往身上砸,試圖摧毀所有得來不易的平衡。但如果不努力對抗,就也只會一直困在自我放縱跟自我責怪的循環裡面。

    • 我真心希望身邊的人永遠都不需要體會這種日常狀態。但如果真的有可能的話,我會希望他們能夠在還來得及的時候就認真看待「自我照顧」這件事。不用等到生活真的撕裂你、把你逼到快撐不下去,才開始想「我是不是該好好吃飯、早點睡覺了」。打著打著就覺得人真的很奇怪,真的重要的事情卻需要下定決心接受才會接受,而真的一堆傷身害體的事情,卻都可以想都不想也不帶遲疑就直接做下去了XD。

最近的耳朵

  • Pouya - Stuck in Admiration

    • 又發現一個相見恨晚的歌手……好好聽……然後一看歌詞也被打到……

      • All these thoughts I keep within
        Keep it real, can't play pretend
        'Cause I can't be nobody but myself, I know I'm changin'
        I been alone for too long
        I know I gotta move on

  • Pouya - FIVE SIX

    • 歌詞跟Flow真的超棒T.T

    • 最喜歡的一句:If I said I love myself, I know I would be lyin

  • Peterparker69,野田洋次郎 - Hey phone ※MV有血腥畫面

    • 這首真的好棒有點苦澀又中二中二ㄉ好喜歡……兩位不同的嗓音也分別詮釋出了些許脆弱感跟苦澀感。

    • 兩位成員一起跳舞那邊也好可愛><我喜歡他們快樂且全心全意享受、對著彼此笑的樣子(即使故事中他們是連環殺手)

    • 聽完這首可以讓我許多不安定的情緒都穩下來@.@

  • Fujii Kaze - Michi Teyu Ku

    • 你給予的越多,你就會變得越「充實」。

    • 這首底下的留言常常都會讓我邊看邊哭出來XD即使已經看過很多次。最近讓我感到很共鳴、印象深刻的是這則留言(原為是日文,以下是自行理解意思後的翻譯)

      • お湯-j3e
        現在是串流訂閱服務當道的時代,大家聽音樂變得很像在「消費」歌曲,像以前那樣一邊看歌詞、一邊思考著其中含意去聽歌的體驗已經大大減少。
        不過藤井風的音樂,讓我重新找回那種以前聽歌的感覺。
        我現在都會打開字幕看著歌詞,看留言區大家怎麼解讀,一邊慢慢去思考這首歌到底在傳達什麼。
        我希望身為聽眾,我們也應該要珍惜這種好好跟一首歌相處的時間。
        真的很謝謝。

    • 總是在我想要沉澱一些情緒的時候,這首都會被我重新撥放來聽。

  • Mac Miller - Woods

    • 我還是一直都很喜歡 Miller 那種呢喃自問的感覺。

    • 我也喜歡並認同底下的這則留言所說的

      • bradyoung1714
        Dude was just real, unique, never bullshitted us, didnt flaunt, didnt conform, did what he wanted, made genreless music, had fun and poured his real world problems into his music. Thats why I respected him. You really saw that in his Tiny Desk Concert. Simply amazing and refreshing.

本月部落格紀錄

  • 支出

    • Cloudways主機空間NT$226元

  • 收入

    • 本月尚未有收入

  • 更新狀況

本月小結

  • 最近因為三月的這些事情,很真實的去感受到「時間不會為了任何人停下來」。在感到悲傷跟複雜的同時,也覺得自己比起因此停擺日常,更想帶著這份心情,還是要去好好生活、做那些真正想做的事。希望自己會是一個就算在任何時候不幸發生了意外、在失去意識之前,都不會後悔自己曾虛度光陰的人。

次月預想

  • 希望能多寫一點東西,哪怕只是片段記錄,也想讓文字再次成為能陪伴自己的東西。也想讓自己的生活裡重新出現一些從容感,不需要多,只要有一點點也很好。希望自己能把更多注意力拉回到自己的生活節奏上,重新整理自己的身心狀況。對於三月這場突然的變故造成的深度感受與哀傷,不指望一切都能馬上變好,只希望能慢慢回到一個比較穩定的步調裡,不是恢復成從前的樣子,而是再次調和出一個新的、可以繼續往前走的自己。

  • 如果天氣好的話,也想找個時間出門走走,去一些讓人覺得「世界沒有那麼沉重」的地方。

  • 想持續進行心理諮商,希望能漸漸把一些模糊但長期困擾自己的內在狀態釐清。不逼自己要很快找到解答,只希望能繼續誠實地面對與整理。

隨意聊聊

  • 提到「活著」這個詞的時候,你會覺得總是哪些部分在支撐你繼續走下去?是日常的規律?是某些人給的溫柔?還是那些即使很微小,但仍然讓人心動的事情?

  • 最近有什麼想做到或想嘗試的事情嗎?

一起加油,我們下個月見:)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dingsvibes我是定,一個下定決心想要開始從容過人生的起步者,在成為最好版本自己的這條路上,有幸遇到一起前進的你:) 部落格:https://dingsvibes.com/blog/ 請我喝珍奶:https://dingsvibes.bobaboba.me/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月回顧:2025年02月,投入畫畫的日子、久違的暢聊、突然面對生命的脆弱

月回顧:2025年01月,重拾以前的興趣、家人道歉的衝擊、痛苦的除夕

社群排毒:5個方法,停止我被自己耽誤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