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
- 热门
茶湯
百味人生,是覺醒的茶。我僅僅是一位跟你一樣,在城市裡,秘密參禪的人。
七日書第五天:時間的耳語
我/走/過/來/了:時間不是距離,而是意識的節奏
《犧牲美學:70年代臺灣電影中女性的溫柔與奉獻》
她們的眼淚輕盈、溫柔如水,卻用一生講述著無聲的犧牲。70年代的臺灣電影不僅詮釋了當時的審美,也記錄了一個時代對“好女孩”的文化塑形。

七日書第四天:愛的三部曲
世界很嘈雜,困的是聽見自己的聲音。世界很安靜,難的是存在於自己的聲音。這三首詩,是我用雙手撥開後腦勺,哭笑穿梭編織出的三個詞:愛、自、己。從痛與傷,從苦與澀,從自我中的渺小,濃縮後的重生,完整地允許毛細孔呼吸—去愛、愛與接受愛。
尼采的解離—超意識的極限?
眼中的自己是真實赤裸的自己嗎?回望的自己是加上濾鏡的、顯微鏡的、放大鏡的、凹透鏡的、凸透鏡的,還是平面鏡的?
七日書第三天:關於失敗與—集體失敗
本該安全的生活場域(家庭/校園)失敗了,它們不但沒能承接個體,反而成為壓迫與解離的源頭。當善被誤解為脆弱時,這整個社會的道德直覺系統就失敗了。它不再能引導人,而只剩下制約與壓迫。這,不是指創傷者有錯,而是強調:如果這社會無法容許個體在痛苦中尋找語言、失去控制又再誕生,那就是系統性的失敗。
我什麼時候無敵了?超強者的修煉之路(下)
月光之前也看到影片提及,建商老闆看到的不是一片鳥不生蛋的地方,而是住宅大樓林立的榮景。例如嘉義縣的太保市,在台積電宣布建廠的前後房價就有很大的落差,誰能想像到房價會上漲的如此之快?手腳太慢還怕買不到。

前女友有了新恋人(哲思感悟)
存在主义的孤独回响
我什麼時候無敵了?超強者的修煉之路(中)
而在仙俠小說或漫畫的前提都是,如果有類似無限的時間,要做些什麼事?所以可以有這種把自己降等,然後再慢慢取回力量的作法,來反覆鍛鍊自己。以讀者視角來說,當然是不清楚事情的全貌,所以會認為主角只是好運爆棚,外掛開滿,這也是很正常的事。

覺知、主體與轉化:教育的三把刀
勝者未必為王,光者不一定潔白。這不是育兒問題,也不是教育問題。這是意識結構失衡所引發的文明災難的縮影。我們該教一個孩子如何成功嗎?不如先問:我們有沒有教他,如何面對黑暗中的自己?
四平之森
在山水間抓魚的孩童,是靈魂最初的修行。動靜之心,映照魚蹤與自性清明,風聲雲影皆是自然的法語。
光非照,心非見
靈性的成長不是逃離,而是回頭擁抱那個遍體鱗傷的自己。這是我重新上線寫作的第一步,也是行禪旅程的一句深呼吸。

我什麼時候無敵了?超強者的修煉之路(上)
平時忙於生活的現代人,可以選擇都不去管這些故事內容;也可以選擇進入故事中,享受內容的樂趣,這有助於移轉注意力,避免一直在緊張的生活中感到喘不過氣來,然後就有放鬆療癒的效果,這也是小說之所以存在的主要功用之一。

心想事成之自由自在的人生(下)
每個人的價值觀都不盡相同。拋開所有的限制之後,會想要做什麼?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思考點。有的人或許會選擇過上最奢華的生活;有的人則選擇在深山裡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其實說穿了,那些物質條件不會是重點所在,而是自己有沒有好好的鍛鍊自己的靈魂。

瑜伽|由肩倒立说起
我觉得瑜伽的过程和平常做事情也可以联系起来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有自己的中心(重心),而不是完全服务于别人的中心(重心),然后要调动所有可用的资源(瑜伽里是身体上的、觉知上的资源),全神贯注地来达成自己的目标。在这个过程里,要保持觉知,要及时警觉到偷懒、犯错、或是正确执行的时刻,要能够及时纠错。所以瑜伽就是生活…

心想事成之自由自在的人生(上)
而大部分人都是平凡人,自然沒有這樣的成果出來,因此,才會思考要往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去嘗試去做融會貫通。類似使用遊戲裡的煉金系統,透過幾種不同領域的混合,產生出全新的技能或可能性出來。

窮思維與富邏輯—人生不要內卷(下)
如果僅因為年紀大了而放棄對於身材及身體健康的管理,那也就會讓自己越活越消極的。並不是說非要更長壽或是非要拿出什麼成績才行,這不是一種競賽,而是去擁有更多的選擇可能性。擁有這樣的可能性是很重要的,代表即使年過半百,還是可以利用剩餘的時間去完成各種自己想要完成的事。

窮思維與富邏輯—人生不要內卷(上)
大腦不繼續前進就是退化這件事。其實不只是大腦,身體也是如此,不適度的使用只會越來越退化,在壽命越來越長的大趨勢下,這的確是要注意的。可以把工作及日日常雜物都外包出去,那自己是不是就剩下慢慢退化一途。如果眼光不放長遠,會認為這樣的日子沒什麼不好,就算出門要徒步,也有電子滑板車之類的機器可以載著自己移動。

拍攝影片的構思—為何會想要拍片?(下)
拍攝影片可以分為階段來看,在新手階段就不用講求什麼內容了,只要有就好。然後當進入成長階段的時候,再來看看要專注在哪一個主題系列,然後集中火力。因為不可能一直停留在新手階段,總會有想要突破的時候。最後才是進入成熟階段,拍攝一系列的主題影片,增加自己頻道的深度,也讓別人難以去模仿,等同是建立了護城河那樣。

拍攝影片的構思—為何會想要拍片?(上)
核心還是在於分享,把自己認為值得分享的事情用影片的方式講出來。至於觀眾接受程度如何,那會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以一台手機和腳架就可以開始錄製了,以內涵為主。以最想要表達的主題,做出一系列影片。例如想要分享心想事成的心得,這一個主題已經有很多人在做了,但自己來做,就是有自己的故事與風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