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的解離—超意識的極限?
那天在脆上,讀到一篇脆友發起的討論—關於尼采
《與怪物戰鬥的人,應當小心自己不要成為怪物。當你遠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
—德國哲學家 尼采
你們覺得這句話是在說什麼?
以下是我的回應(也算是一種紀錄)
這是根據我自身經驗的投射解讀
不代表我對尼采的理解是他內在世界的投影
第一個怪物:自己的黑暗、負面
第二個怪物:被黑暗吞噬、被世界的傷綁架成為自己討厭的人
第一個深淵:眼中的自己
第二個深淵:眼中的自己回望的自己
換句話說
眼中的自己是真實赤裸的自己嗎?
回望的自己是加上濾鏡的、顯微鏡的、放大鏡的、凹透鏡的、凸透鏡的,還是平面鏡的?
簡單來說
他可能經歷了無數次的自我解離
從過程中淬煉出比較符合他認可的自己
但他
也發現自己有極限(假設這段文字已經是晚期死前)
根據關於尼采生平的紀錄
尼采在精神崩潰之後11年的1900年逝世
這個精神崩潰,根據我自身經驗來理解的話
極有可能是尼采長年使用解構、拆框的影響
尼采使用解構、拆框以分裂自己跟舊時代、舊語言,包含父權、神權
這到底的盡頭,他碰到了極限
因為他的底層邏輯是
壓抑、羞恥、憤怒以及委屈
這導致在最後超意識的升維時
自我崩解了
為什麼當時他抱著馬哭?
我不知道
但我不認為他是因為寂寞
是因為他—在那一瞬間
曾經找回了童年無瑕的自己
也有可能他尋求照護的十一年
是因為他認爲自己圓滿了
當然也有可能是大家認為的不再尼采
以下提供超意識的鍛鍊(僅供參考)
本文說明:
雖然本文所述系統無法百分之百預防所有犯罪
但對兩類高風險傾向
(人格解離型犯罪、結構性失控型犯罪)
具有根本性預防潛力
我主要的目的:
希望政府教育部門、地方教育局、第一線教師、家長與學生能理解:
個體早期生命經驗的「中系統繪製與紀錄」
是未來民主治理與自由教育最基礎的工程
有興趣參與或推進這份工程的人
歡迎私訊留下您的 email,協助共建「意識X情緒地圖」
這將不只是自我覺察訓練,而是
民主得以落地、自由得以守護的意識建設工具
本文開始:
超意識之前的情緒知識要具備,大家都知道了
另外一個就是語言的重構
這可以幫助個體重建自我
搭配上行動跟全局思維,那就能超越自己了
然而
全局思維並不是指讀書多、考試高分或知識量
更多的是建構力X感知力X主體力
這也就是Aaron Antonovsky說的salutogenesis
我花了整整八年才懂,藉本文感謝教授留下的精神遺產
入門很簡單,先清楚自己有哪些角色
十歲就可以開始鍛鍊
十歲是關鍵節點,不是因為成熟,而是
因為語言角色已足夠分化
能進入初步的自我觀察
此時開始角色覺察與語言反思訓練
能有效預防未來角色混淆、情緒壓抑、語場誤導所導致的自我崩解
十歲的孩子有哪些角色?
(個體有差異,請自行應用代換)
1 家中長輩的孫子(女)
2 家中長輩的外孫子(女)
3 父母的兒(女)
4老師的學生(分科目是不對的,要分面對不同老師的不同語言風格與應對)
5同學的同學
6同學的學習夥伴(玩伴)
7同學的好朋友(閨蜜、兄弟)
8同條街(同社區)的鄰居
9商家的顧客(一樣是看語言風格與應對做分類)
10 面對陌生人、第一次見面的
從這十個基本角色
觀察意識X情緒X語言X行為
誠實面對自己從中萃取真實的原型自我(第十一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