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習慣致富 人生實踐版

📖 習慣致富 人生實踐版
這本書我想聊的不是理財,更多想傳遞的是聰明理財背後的習慣與思維。好的財務習慣就如同好的生活習慣,很少人會意識到不好的習慣,長遠下來影響的不只是單一事件,而是會擴散到你的整個人生跟決策,所以與其相信運氣或算命,或許我們更應該回頭檢視自己的習慣。
▍ 這本書在說什麼?
在分享這本書之前,不知道你是否聽過《原子習慣》?這本書強調一個關鍵觀點:行為改變的第一步,始於「覺察」。我們必須先意識到自己的習慣,才能進一步改變它們。而保持覺察,正是改變習慣最具挑戰性的部分。
這觀點與這本《習慣致富:人生實踐版》可以說是完全吻合,這次分享的算是 湯姆.柯利(Tom Corley) 繼《習慣致富》後的延伸之作。書中想傳遞的核心理念:財富不過是結果,真正關鍵的是「好的習慣」。
作者透過長年研究發現,富人的成功並非僅依靠天賦或機遇,而是來自於 持續累積正確的習慣。無論出身如何,只要願意改變習慣,透過日常行為的調整,都有機會實現財務自由。
💡 改變人生,從改變習慣開始。 Change your life by changing your habits.
書中以 祖孫對話、說故事的方式,描述兩個家庭 —— 歐尼爾家族 與 維柏林家族,在各個財務決策上的選擇如何影響他們的人生走向:
歐尼爾夫婦 擁有良好的財務習慣,他們在結婚、租房、儲蓄、購房及子女教育等階段,始終堅持「量入為出」,選擇 符合預算內的最佳消費,並定期儲蓄與投資。
維柏林夫婦 則相反,他們沒有儲蓄概念,選擇超出負擔能力的消費,並隨著收入增加而不斷提升生活方式,最終因財務決策失當而陷入困境。
這些 好習慣與壞習慣,也進一步影響了 富裕社交性格與有毒社交性格,透過故事情節生動呈現以下關鍵觀點:
✔ 每一塊錢的使用,都會影響你的未來財富
✔ 理財是一場長期的修煉,而非短期致富
✔ 習慣決定你是富人還是窮人
✔ 規劃子女教育、退休布局,不需巨額資金,而是依賴紀律與策略
💡 致富並非一次性的事件,而是日常習慣的累積。
全書給人一種「財富管理就是生活管理」的感受,你會深刻體認到:金錢的流動,其實都是人性與習慣的投射。
▍ 習慣決定命運:拱頂石習慣的重要性
書中用拱頂石(Keystone)的概念,來強調「拱頂石習慣(Keystone Habit)」對整個人生的正向連鎖效應。

拱頂石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文明,他們在建築中首次廣泛應用了拱頂石,它指的是拱頂或拱門結構頂部的楔形石塊,是最後放置的石塊,起到鎖定其他石塊的作用,使整個拱形結構能夠穩定並承受重量。拱頂石通常位於拱的中心位置,雖然它承受的壓力是最小的,但卻是整個結構的關鍵部分。
而所謂的拱頂石習慣,書中舉了「有氧運動」為例:一旦你開始持續運動,不只體重受控、血糖穩定,往往還會帶動整個生活型態的改變,如吃得更健康、睡得更好、情緒更穩定,甚至更能專注在工作上。
以我自己為例,目前已經有快 10 年以上的記帳習慣,先不論記帳這件事情會對人生帶來多少影響,但就如同拱頂石習慣,他會帶動更多良性循環,讓你更有意識地消費,更懂得選擇朋友圈,進而促成更堅固的財務基礎,而這種向外擴散的正面效應,才是拱頂石習慣最迷人的地方。
💡 累積財富並不需要做不可能的事,它只需要你持續做正確的事。 Building wealth doesn’t require you to do the impossible, it just requires you to consistently do the right things.
那麼我們要如何挑選屬於自己的拱頂石習慣呢?書中列舉了 3 個方法:
聚焦在最需要改變的領域
每個人的處境不同。有人想加強健康,有人想改善財務狀況,也有人想調整作息或提升專業技能。先問問自己:若只改變一件事,就能對生活產生最大正面影響,那會是什麼?一旦找到了那個「著力點」,它就很可能是你的拱頂石習慣。
確保能長期執行
目標要具體可行,最好是可以量化或有固定時段,讓大腦輕鬆辨識:「現在就是我執行某件事的時間」。拱頂石習慣若需要極大意志力與技術門檻,一開始就容易失敗。設計一個能夠持續下去的行為模式,才是成功關鍵。
結合獎勵機制
每個人都需要一些「立即回饋」來鞏固行為動力。可以在完成階段目標後,給自己小小的犒賞,像是看場好電影、與友人聚餐等。只要不違背拱頂石習慣的核心精神,適度的獎勵能讓大腦更願意持續行動。
最後,拱頂石習慣最需要的就是「耐心」。剛開始執行時,可能只覺得「多跑步半小時」或「做記帳表」沒什麼大不了,但時間將會證明一切。累積一個月、半年、一年後,你會驚喜地發現周遭生活開始改變:人際互動可能更正向、財務穩健度提高、身材或精神狀況改善等,這些延伸連鎖,往往才是真正決定命運的關鍵。
每個人都希望成就更好的自己,如果你也是卡在「不知道該怎麼開始」,或許就從挑選一個你目前最需要改變的事情著手吧!
也許只是每天堅持運動,結果讓你遠離了健康風險,也更有活力去面對工作挑戰;或是每日記帳、定期檢視財務,讓你漸漸懂得投資與節制,最終獲得真正的財務安全。
回頭看來,你會發現不必強求一次改變所有事情,也無須逼死自己。只要先穩住那塊「頂石」般的重要習慣,讓它帶領你往好的方向前進;時間一拉長,一些你不以為意的日常舉動,最後都會累積成你的人生樣貌。
▍ 慎選人生伴侶與社交圈

在觀察身邊那些 事業成功、樂觀正向的人,我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家庭生活與交友圈,通常是一個彼此扶持、減少內耗的正向循環。
這些人擁有一種默契,懂得避免無謂的比較與消耗,而是專注於共同成長。這也讓我對這個主題有了更深的感悟。
💡 你的出生與父母是註定的,但你的伴侶,卻是你唯一能自己選擇誰能成為家人的機會。
我們無法選擇出身,但我們能選擇誰成為影響自己最深遠的伴侶與朋友。這個選擇,將直接塑造我們的價值觀、生活習慣,甚至是財務走向。
關於社交圈,書中也強調一個大家都懂的道理,若你的朋友圈普遍「大手大腳」「即時享樂」,那麼你也很難一直保持節制。相對的,若是與重視儲蓄投資、計畫性消費的人往來,你就更容易鞏固自己的理財紀律。這些潛移默化的影響,有時比我們想像中還強大。
但這並不代表我們要刻意結交「富人」或「投資高手」,更不是要功利地攀附權貴。真正關鍵的問題是:
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期待的未來生活型態是什麼?
當你開始清楚自己想走的路,自然會被與你理念相近、價值觀相合的人吸引,而這樣的關係也最能長久維繫。
這也是書中提到「富裕人際網絡」的概念,指的是這些朋友通常對健康、理財、職涯發展都相當用心,即便沒有特意討論金錢,也能從他們的日常表現中,學到許多寶貴觀念。
更重要的是,我們要能分辨 「富裕社交型」 與 「有毒社交型」:
✅ 「富裕社交型」:積極樂觀、願意解決問題、樂於分享經驗與資源。
❌ 「有毒社交型」:悲觀消極、怨天尤人,總是在抱怨現狀,卻不願改變,只想索取別人的資源。
如果無法及時擺脫「有毒社交」,即使你再努力,也可能被過多的「負能量」困住。人生短暫,沒有多少時間能用來與負面的人「互相消耗」。
💡 你的財富與成就,往往是你身邊五個最親近的人平均值。 Your wealth and success are often the average of the five people you spend the most time with.
最後,不論是選擇 人生伴侶,還是建立健康且正向的朋友圈,關鍵從來不是「找有錢人」或「只跟投資高手交朋友」。
真正重要的是,雙方能否對「人生藍圖」有共同期待,並願意為此一起努力?
如果你問我要找到這樣的伴侶容易嗎?年輕時或許不容易,但隨著社會歷練增加,識人的能力也會提升,最終還是取決於我們如何選擇。
我們無法要求每個人都與自己完全相同,但至少要確保「價值觀能互相啟發,而不是互相扯後腿。」,最理想的伴侶與朋友,不只是陪伴你,而是能尊重你、支持你,一起成長,一起享受財富與人生的累積成果。
▍ 成為自己的人生設計師——建構藍圖或計畫

成為自己的人生設計師,並不意味著我們能完全掌控一切,而是主動為理想藍圖負起責任。很多人抱著「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態,結果人生總在隨波逐流,錯失了原本可以把握的機會。
這段心得彙整建構人生藍圖的重要步驟,幫助我們透過明確的計畫,讓人生方向更加清晰可行。以下是書中提到的幾個值得借鏡的方法:
寫給未來的信:描繪理想的具體模樣
你有沒有想過,自己未來想過怎樣的生活?
如果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很模糊,那麼在遇到挫折時,往往容易失去方向,也缺乏行動力。
書中建議,寫一封 「給五年或十年後自己的信」,具體描繪你的職業、居住環境、存款、人脈、技能等。這不僅能讓目標更清晰,也能幫助我們規劃如何一步步達成。每當回顧這封信,能提醒自己初衷,避免因忙碌而偏離方向。
從理想清單到目標拆解
確立理想後,接下來就要把「夢想清單」拆解成具體可執行的目標。例如,如果你希望 十年內存到 500 萬,那就需要規劃:
每年應該存多少?
需要哪些投資策略?
哪些理財工具適合自己?
透過目標拆解,我們才能將遠大的理想轉化為每天都能行動的小步驟,避免讓夢想停留在空泛的願望中。
每日習慣:把目標融入生活
💡 你不是靠目標改變,而是靠習慣改變。 ——《原子習慣》
夢想的落實,來自於每日的習慣累積,書中稱之為「目標習慣」。
例如,如果你的目標是提升英文能力,那麼可以每天背 10 個單字、每週聽 2 小時的英文廣播,透過這些小習慣減少壓力,同時讓學習成為日常的一部分,最終形成「我是能持續學習的人」的自我認同,讓行動變得更加自然與持續。
面對現實與適時調整
計畫不是一成不變的,人生總會有突發事件影響進度。書中強調,藍圖的重點在於提供方向,而非僵化執行。
如果存款目標因工作變動受影響,那麼應該思考:是否能提升專業能力,提高收入?是否能開發副業,增加額外現金流?關鍵在於 靈活調整策略,而非因變動而放棄前進。
延後滿足感與團隊合作
在執行人生計畫的過程中,「延後滿足」 是一大考驗。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暫時犧牲短期娛樂與物質享受,才能把資源集中在長期目標上。不能嘴上說著遠大夢想,身體卻沒有任何行動。
另外,家人的支持 也是成功的關鍵之一。如果我們的計畫影響到家庭生活,要盡可能讓他們了解你的計畫,這樣雙方才更容易互相體諒或調整資源。
最後,成為「自己人生的設計師」,並不是要把未來鎖死在某個劇本,而是提醒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如果距離還很遠,我該如何一步步拆解?如果遇到變動,我該怎麼調整?
不管未來是否能百分之百按照計畫實現,我們至少正在「主導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毫無選擇地被動等待。
▍ 後記:習慣,將是你人生最大的投資
整本書讀完,幾乎都圍繞著一個核心觀念「如何建立好的習慣」。書中提到的 21 條聰明理財法則,並不是艱深難懂的理論,而是回歸到最根本的問題:你怎麼看待你自己?
《習慣致富》這一系列的書籍,很推薦給剛踏入社會的新鮮人,從入門階段就把正確的理財觀念建立好。如果你是對 「習慣養成」 毫無頭緒,個人超級推薦先去拜讀 《原子習慣》。這本 3 年多前讀的書,現在回頭看當初的讀書心得,還是超多值得借鏡得地方。
這本書的故事給我一小部分想法是,歐美文化本質上與亞洲人有很顯著的差異,他們國家社會福利做得比較好,所以也確實很多高收入,也高消費力的高薪月光家庭;而亞洲人家庭,中位數普遍都有儲蓄的危機意識,但就像上本《全息人生》分享的,建立一套有紀律的長期的投資策略,是我們這代都必須面對與學習的功課。
最後,回歸初心,我們必須要先有意識的過好每天。你今天培養的每一個好習慣,都將在未來帶給你豐碩的回報;相反地,壞習慣的代價,將超乎你的想像。
#閱讀筆記 #B115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