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需练习
记一次自己说“我不干了!”的时刻。这样的时刻在我生命中还真不多。就现在来说,“我不干了”对我来说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不会特意拿感叹号标记强调,所以没什么记忆点。就以前来说,我其实儿时特别不懂如何拒绝别人,经常强迫自己干不愿干的事,也就没有机会大喊“我不干了!”。
不会拒绝别人的心态大概是在与我父亲相处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他十分执着于跟亲戚搞好关系,动不动就拉我去乡下走亲戚。但对我来说,去乡下跟完全陌生又聊不到一块的亲戚相处是格外痛苦的事。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反抗过他,不过被教训几次后便不敢了,以后都是乖乖听话被他领出门,还得赔着笑脸。最好的情况就是跟他耍耍小手段,编几个借口说自己有事,但直接拒绝说自己不想去,那是万万不行的。
后来再有明确拒绝他,就是在本科毕业后了。其实也并非为了什么大事。当时我已经搬出去住,但他要求我每个星期与他通话。我心想,老子搬出去就是为了不见那张脸,哪还有要我跟他继续频繁保持联系的道理!先是婉言拒绝了,结果他是丝毫不给面子,又摆出一副要训我的架势,我一气之下就挂了电话。后来他连续几天打电话给我,我都不接。那人不死心,发来短信大骂我“算什么男人”,不知道的还以为我是出轨了被原配讨说法呢!不过几次下来,我心态确实也受了影响,大概是积压多年的委屈随着这次拒绝一同宣泄了出来,我的情绪崩溃了,不得不去寻求心理危机干预。
好在后来成功走了出来。不过,当回头看时,惊觉原来说一次“我不干了”需要花费如此巨大的心理能量。在小时候,拒绝的代价是实实在在的,我要敢说“不”,准少不了一顿打骂。等成年以后,就是自己给自己施压了。他人又不在身边,碰不着我,说的话也听不着,短信电话完全可以无视。但拒绝时的那种痛苦却是实实在在的,他既然不在场,那只可能是自己加给自己的。
不过,写这篇文章时,我才发现,原来自己除了在很小的时候懂得主动拒绝,以及成年后那一次拒绝(不算现在),此外似乎再鲜有拒绝别人的经历了。所以啊,视角回到我主动挂断父亲的电话,那时的我,其实在拒绝别人这方面完全就是个菜鸟,比如没有掌握拒绝他人的技巧,比如不会在拒绝后调整自己的情绪。任何一项技能,缺少练习与实践,便表现自然会很糟糕,这不是再正常不过了吗?所以,也许很多涉及我们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行为,也可以专业化、学科化,要有意识地主动加以学习练习。比如拒绝、谈恋爱等等,都并非人生来就会的。人在学习其他学科的时候可能会出现academic struggling,在这些学科上也会遇到struggling(比如我因儿时经历而抵触练习拒绝别人),就会产生心理问题。至于如何解决、如何说服自己大胆去练习,那方法就因人而异了。就我而言,马斯克曾提到的“十分之一原则”让我很受用,即告诉自己十次里面只要一次成功就算成功(所以成功者的一生有十分之九都是失败的)。其他的就不多讨论了,网上有很多。
之前非常喜欢《猩球崛起》系列的电影,觉得拍得很有水准。主角黑猩猩凯撒很早就学会了打手语,但一直没有开口说话。直到影片高潮前,凯撒面对饲养员,说出了人生(“猩生”?)中的第一个字——No!导演还特意给了一个超大特写,可能暗示黑猩猩文明自此开始。所以,也许说“不”就是智慧文明最初的那个灵光一闪。具体到个人身上,要建设心理文明,也得处理好说“不”的问题。我的经历可以给大家做一个参考,告诉大家,哪怕小时候错过了学习的时机也不要紧,成年后依旧补得回来。只是,成年人可能脑袋里有太多的观念和道德标准,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一时接受不了自己的“无能”,就容易情绪崩溃。这些都很正常,谁一辈子中还没个觉得自己一败涂地的时刻呢?我经常告诉自己,该出丑就出丑,该寻求帮助就寻求帮助,缺少经验并不是错,毕竟人人的经历都不同嘛。说起来,这个题目——记一次自己说“我不干了!”的时刻——是不是听起来就有一种小孩闹脾气的既视感呢?对吧,在某些方面允许自己做一个小孩,也没什么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