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方卷」與「盆菜」
今年(壬寅年)係陽曆2月1日開始,所以年初三係日本嘅「節分」。喺日本立春前一日叫「節分」,有撒豆、柊鰯以及食「惠方卷」嘅風俗。
日本節分係一個「雜節」,有人講上古人視立春為新年,節分就係立春嘅「除夕」。撒豆嘅起源於上古中國嘅追儺習俗,歲暮撤豆嚟驅散五方疫鬼。但身為關西人後裔嘅我,節分就係食「惠方卷」嘅節日。
「惠方卷」係節分當日食嘅卷壽司,食「惠方卷」嗰陣要面向「惠方(今年係壬,就係北北西)」,今年度福德神嘅方位嚟默默無言,一次過食晒整條。呢個風俗嘅歷史唔太長,二戰前後喺大阪開始,1970年代嘅傳媒報導令呢個菜式成為大阪附近嘅傳統習慣,跟住1980年代之後隨著壽司連鎖店同便利店嘅興隆,呢個菜式急速全國化,2010年代96%嘅日本人知道「惠方卷」嘅存在,同埋8成都食過呢個菜式(恵方巻きのアンケート調査(10), 2014年)。
今年我食緊「惠方卷」嘅時候,諗返起香港都有「惠方卷」咁近排開始受歡迎嘅節日菜式,呢個就係「盆菜」。岩間一弘喺《中国料理の世界史》(慶應大学出版会、2021年)中介紹呢個菜式「一朝成名天下知」嗰過程,話喺香港,「盆菜」喺90年代以後畀政府「發現」,將盆菜定為香港傳統嘅菜式,佢哋(政府、建制派、鄉事派等等)稱揚香港本土文化嘅同時,強調起傳統同中國文化、歷史嘅連續性。
我覺得該書解釋嘅盆菜現代史好有趣,令我感到喺「香港」文化認同上90年代擁有嘅重要性。90年代香港人自己發現咗唔少香港「本土」嘅嘢,其中一個係「茶餐廳」。吳俊雄、馬傑偉、呂大樂編《香港‧文化‧研究》(香港大學出版社,2006年)中,梁世榮「茶餐廳與香港人的身份認同」說明,茶餐廳同埋茶餐廳有關嘅嘢食90年代先開始畀傳媒、文筆家取材。由此可見,關於香港嘢食,喺90年代香港,盆菜成為一道「國民食national dish」from above,茶餐廳成為一道「靈魂料理soul food」from below。
我喺香港嗰陣,節日同朋友聚會就去打邊爐,好少機會去食盆菜,所以我以為對香港人(尤其喺市區長大嘅後生仔)嚟講,盆菜只不過係新界嘅習慣、菜式添,因為香港居民祖輩嘅大半係二戰前後喺大陸移民到呢個城市,唔share呢樣習慣。但係呢啲年所有消費行為「分化」為黃藍之後,見到唔少黃店喺節日推出各種各樣嘅盆菜,跟住我返咗日本之後,東京隔離有啲「港式」餐廳雨後春筍咁開店,佢哋都喺農曆新年前後賣盆菜。
總之我覺得,通過呢兩三年嘅經驗同diaspora,香港人開始「光復」盆菜成為自己嘅嘢。我唔知我諗法啱唔啱,大家點睇呀?
追伸:我喺Twitter見到,唔少馬來西亞華人都食盆菜,睇落佢哋視呢個菜式為客家菜之一。我唔知道喺香港盆菜係圍頭人嘅菜式定係客家人嘅菜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