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給敬而遠詩的人】關於新詩的七個關鍵詞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新詩相信,以意象表達的事物,往往比直述更多。美國詩人艾茲拉・龐德(Ezra Pound)於1918年提出意象是「情感與理智於一瞬間的結合」,即是詩歌文字在我們腦內所產生的畫面,這種「寓意之象」可是詩歌最基本的要素之一。而象徵是一種普遍的文學技巧,跨越不同詩派(不限於象徵主義Symbolism):它透過具體事物,加以間接陳述的表達方式帶出作者的思想情志,「以象表意」,意象是一種媒介。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1. 意象與象徵(Image and Symbol)

新詩相信,以意象表達的事物,往往比直述更多。美國詩人艾茲拉・龐德(Ezra Pound)於1918年提出意象是「情感與理智於一瞬間的結合」,即是詩歌文字在我們腦內所產生的畫面,這種「寓意之象」可是詩歌最基本的要素之一。而象徵是一種普遍的文學技巧,跨越不同詩派(不限於象徵主義Symbolism):它透過具體事物,加以間接陳述的表達方式帶出作者的思想情志,「以象表意」,意象是一種媒介。相比於「比喻」,象徵所使用的「意象」要更全面地指涉事物,而非只有一個相似點,並且作者的主觀動機和客觀情境更緊密貼合。

2. 歧義(Ambiguity)

詩作為最精煉的文體,其一是指其包含多層次的複合意義。歧義是古往今來的詩都具備的特質,中世紀詩人但丁曾言:「一切作品可以而且應該用四種意義來解釋,一是字面意義,二是諷喻意義,三是道德意義,四是神秘意義。」而英國文學批評家燕卜蓀(William Empson)於1930年出版《朦朧的七種類型》(Seven Types of Ambiguity),指日常語言中皆有歧義,但只有在詩中,歧義是代表正面意義,不但不必消除之,反而要增加。詩著重以語義模糊、語境分離來刺激讀者自由聯想。歧義的形態包括:以隱喻指出兩個不同屬性的事物之相似性;行文前後的字詞呈相反意義,如矛盾或反諷,等等。

3. 詩性自我 (Poetic Self)

由印裔美國詩人米納・亞歷山大(Meena Alexander)於1979年的《The Poetic Self》提出,「詩性自我」即是「經驗自我」(詩人的人生經歷)與詩歌中敘事、抒情的「説話人」完美相融之後的理想化形象。而要塑造「詩性自我」,需要通過詩人的修辭策略(rhetorical strategy),例如比喻、轉化、象徵、用典等等,同時也可映照詩學傳統與社會氛圍,比單一而明確、被歷史記載的「經驗自我」具有更多詮釋空間。而對某些詩人如佩索亞(Fernando Pessoa)等來說,營造「詩性自我」,或者是寫作裡面最有趣的一部分。

4. 現代主義 (Modernlism)

西方現代主義起始大概為1890年左右,經過工業革命,城市的轉變令歐美詩人出現了普遍的疏離感、陌生感和孤獨感,繼而打破許多傳統主張,比浪漫主義更崇尚形式,重視個體。五四時期中國詩人開始學習西方的現代主義寫法,艾略特的《荒原》於1937年衝擊中國文壇,三、四十年代有卞之琳、穆旦及九葉派詩人等,為中國新詩的現代主義時期,香港則有崑南、馬朗等為現代主義代表。學者李歐梵曾將中西方的現代主義作對位觀照,西方的「世紀末的焦慮感」於文學表現為頹廢,故出現意識流、荒誕派等風格,而中國的「帝制末的焦慮感」則格外呈現一種革命風格。現代主義技巧上的蒙太奇式跳轉、自由聯想、碎片化,題材上的情緒與欲望、人的陰暗面也開始浮現,大幅改變文學作品的未來走向。

5. 朦朧詩

「朦朧詩」孕育於70年代,崛起於80年代中國,朦朧詩人強調使用通感和意象表達思想,在文革後被認為詩義難以捉摸,故名。以顧城、北島等為代表。初出道時曾被評為故弄玄虛;後來論者認為經歷過十年浩劫帶來的精神磨難後,朦朧詩派在詩裡把命運和民族劫難扣連,重新展開對心靈自由與個體解放的追求。朦朧詩在八十年代初一度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因而引發論戰,背後未嘗沒有政治因素影響。但這亦無法動搖朦朧詩人及其經典詩作在中國詩歌史上的地位。

6. 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

當代新古典主義詩最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台灣詩人余光中。他1960年代由《蓮的聯想》開始進入新古典主義時期。新古典主義可理解為余氏提出的「回頭的浪子」:追尋「新的活的傳統」,是一種「志在役古,不在復古」的美學追求:「有深厚『古典』背景的『現代』和受過『現代』洗禮 的『古典』一樣,往往加倍地繁富而且具有彈性。」新古典主義以現代手法呈現古典意象,注重節度法規和含蓄委婉,重拾傳統的審美趣味,並反對象徵主義的神秘晦澀。1974年更傾向東方美學的詩集《白玉苦瓜》出版,余光中亦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十年,因學生眾多而頗具影響力,亦曾在香港掀起一股新古典主義的風潮。

7. 白話與俚語 (Written Vernacular Chinese and Colloquial Language)

同樣是始於胡適以「不避俗字俗語」為目標的白話文運動,「與其用三千年前之死字,不如用二十世紀之活字」,這種詩歌語言的現代變革,讓詩人以最地道、到位的方式創作,也讓更多文學作品以平易暢達的風格走入大眾視野,只有用現代文字,方有現代文學。觀乎香港詩歌,早期有崑南〈旗向〉集合公文語言、英文、文言、白話,也有以「三及第」入詩的蔡炎培,如今則有飲江,他們描繪出香港獨特的文學風景,而我們對粵語入詩也愈趨認同,讓香港詩呈現更多面向。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虛無中誕生︰探索文學邊界。香港文學館經營網上發表平台「虛詞」、實體紙本月刊《無形》。 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由一群香港作家及學者組成,並設立香港文學生活館。常與大學、藝術單位合作,策劃各種文藝活動及展覽。 linktr.ee/houseofhklit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文藝Follow Me】感受人最深處的黑暗狀態——楊秀卓睽違22年最新個展《病有我》

人物》有榮必有枯,但求對的時間,做對的事:專訪第48屆金鼎獎特別貢獻獎得主李賢文

《莎莉》 :從台中到巴黎,演繹亞洲女性的出走日記 ——訪導演練建宏、演員劉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