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紅給國家,繳交「稅金」
本篇你會知道:
1.政府課稅原則
2.稅的種類
營業稅
綜合所得稅
遺產稅
房屋稅
財富稅
碳關稅
3.政府支出
社會保障
選舉費用
4.珍惜稅金
5.避稅天堂
6.財政赤字
7.不合時宜的稅制
8.結語
一個社會正常運作必定離不開一些公共服務,與每個人都有關係。既然個人都可享用,自然需要繳稅,讓政府有資金維持社會運作。
為了普及教育機會,就必須支付各級學校老師薪水;為了保障國家安全和維護秩序,也要招募軍隊和警察,政府會向其他國家購買軍艦、飛彈或是防禦性的武器,或是放在訓練軍人來保護國家;為了修繕設施,也需要編列維護經費。國家重大公共事業無法由國民獨自解決的就會用國民繳納的稅金。
「公共財」
所有人都能共同使用,就算沒有付出代價,也能享受的財貨與服務。向每個人收取使用費是不務實的做法,企業也無法經營這些項目來賺錢。因此不分人民是否有能力負擔,由政府提供這些服務給每個人使用。
公共財容易衍生出「搭便車」的問題:需要某種公共財的個人或團體,為規避費用事先宣稱自己不需要,在別人付出代價取得後,它們就可不勞而獲。公共財若是交給企業負責生產,企業會傾向不生產,就算生產了,數量也無法符合社會需求。
稅金是作為享受富裕文明生活的代價,交由國民各自分擔的一種「會費」。
稅務牽涉比較複雜的公共理財概念,稅收主要目的功能:維持政府公共服務及財富再分配。
人類歷史中最早稅系統,早在西元前2500年前的古埃及時期社會已經出現。隨著人類文明發展,經濟活動越來越複雜多樣,稅務類別也變得五花八門。
在台灣,徵收後的稅金是由立法院的委員共同討論決定國家中央總稅金預算,各地方由議員審議地方預算。我們若想要在一個強大的國家中成長,人民就應該要誠實繳稅。
政府課稅原則
人們繳稅是為了享用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自然希望服務品質不會太差。政府會根據三項課稅原則讓人們滿意些。
第一,政府不要浪費稅款。如果把錢用在大家普遍需要的公共設施,大家在納稅時抱怨就會少一些。
第二,如果政府提供的服務不是每個隨時都會用到的,最好能向使用者直接收費。例如各地戶政事務所採用「使用者付費」的辦法,部分支出就不會變成全民的租稅負擔。
第三,盡量公平課稅。公平很難計算,但簡單的原則可以遵循。財富多的受到治安的保護可能多一些,所以納稅的金額就應該較多。
社會上每個人的財政狀況都不同,有人比較富有,有人比較貧窮。所以多數的稅制都會像較富有的收取更多的稅款,貧窮的人則不用交稅,甚至可以使用政府提供的不同福利。透過分配財富,令社會可以更公平。
必須繳納多少稅,通常以某件事物總價值的百分比來計算,例如收入的百分比。這種百分比就稱為稅率。而稅率的目的,是希望稅賦能夠更公平。
- 收入較高稅率通常也較高,稱為累進稅
- 向大家收取相同的稅金,稱為累退稅,賺得越多的人稅率越低等於是倒退了。
稅的種類
就人類歷史來看,政府對許多事物都徵收過稅。如今各國人民納稅的種類通常大同小異。一個國家的租稅,是相當龐雜的,依財政收支劃分法的規定,可分為國稅和地方稅兩大類。
大致可分為「直接稅」和「間接稅」兩種。直接稅是賺錢的人或公司直接向國家繳納的稅金。在公司上班或透過事業賺錢的話,就必須繳納部分的所得作為稅金,這就稱為「所得稅」。為擁有的不動產或資產繳納的「財產稅」。
直接稅是收入高就繳得多,收入低就繳得少,因此也會產生重新分配財產的作用。
間接稅則是在購買物品時,以間接方式繳納的稅金,繳納稅金者和負擔稅金者不是同一人。其中最具代表的是我們在使用物品或服務時,包含在價格中的「增值稅」。
1.國稅:稅金中央可支用的稅收,由財政部所屬各地區國稅局負責稽徵
直接稅:所得稅、遺產稅及贈與稅、證券交易稅、期貨交易稅
間接稅:關稅、菸酒稅、貨物稅、營業稅、特種貨物及勞務稅
2.地方稅:地方政府可支用的,由各縣市地方政府所屬的稅捐機關負責稽徵
直接稅:房屋稅、契稅、地價稅、田賦、土地增值稅
間接稅:使用牌照稅、娛樂稅、印花稅
綜合所得稅、營利事業所得稅與營業稅3種稅收,近年來占我國總租稅收入比重超過6成。
營業稅
是對買賣雙方交易的商品金額課稅。各國消費稅(加值稅)率:台灣5%、日本10%、英國法國20%、丹麥瑞典25%。
在台灣商品標籤的價格就已經把稅款包含在內了。
在美國,由於營業稅是州政府在徵收,各州稅率不同,商品也就只標示為課稅之前的價格。消費者購買時,得另外再付稅款。
日本則介於中間,商品同時標示原來價格和稅款。
各國價格標示雖有不同,但是原則相同都是由店家先幫忙政府徵收。
如果公司也獲得利潤,就必須繳納部分收益作為「營利事業所得稅」。
聰明監督逃漏稅
因為營業稅是由店家先代替政府徵收,所以政府需要依賴商家的誠實申報,但店家忘記或謊報營業收入的情況太多了。
過去,政府要求商家記錄每筆交易,並用交易明細去報稅。即使有明細造假問題依舊嚴重。(做兩份帳)於是政府就雇用很多人來加強查帳,花費很多的人事成本。
1951年,一位稅務官員想到用統一發票的辦法:政府要求商家針對每一筆買賣印出三聯式發票,一聯給政府,一聯自己保留,一聯給消費者兌獎用。透過每一筆開立的發票了解每一位店家的營業總額,如此一來,統一發票變成免費的獎券,消費者當然會想要!消費者就會幫政府監督商家是否逃漏稅。自從政府開始採用統一發票後,營業稅額的收入增加了76%。
綜合所得稅
每個人將一年中從工作領到的薪水中,交出一小部分繳納給政府,通常所得較高的人要繳得稅比較多。
有一些人年度所得連自己基本開銷都不夠維持時,就不需要繳稅。比方說每月薪資不滿三萬的人,或是一個家庭兩人收入不超過81萬6千元也是不用繳稅的。4口之家包含5歲以下子女2人123.2萬元不用繳稅。
每年5月要繳交綜合所得稅/所得稅,課徵去年的所得,對應「課稅級距」
綜合所得淨額 × 稅率 – 累進差額 = 應納稅額
網路上有許多合法節稅的方式可以參考。
所得稅採累進稅率,最低5%,再來依序是12%、20%、30%、40%,如果年所得超過1千萬就採最高45%。
美國加拿大及韓國隊個人所得均採屬人兼屬地主義,對居住者之全球所得進行課稅。我國採用屬地主義,針對居住者僅以中華民國來源所得為稅基,海外投資無需課徵綜所稅。海外所得100萬以下免稅,有670萬基本所得免稅額。
現行綜所稅、營所稅及營業稅均有相當多討好選民或特定利益團體的優惠項目,應重新檢討其正當性;如優惠理由不具充分性,則須將之重新納入應稅範圍,使租稅負擔與納稅能力更為契合。
遺產稅
向人們逝世後遺留給後人的財務徵稅
目前遺贈稅稅率10-20%,免稅額為1200萬元。父母雙方對子女每年各有220萬元的贈與免稅額
日本的遺產稅率最高為百分之五十五,假設有錢人誠實報稅,遺產會被國家拿走一半。實際上有許多節稅技巧,有些有錢人得以長期繼承歷代祖先的遺產。日本是遺產稅率很高,社長及董事的薪水相較之下反而低的國家。
但像是新加坡、香港、瑞士、馬來西亞、澳洲不用繳。有錢人不喜歡遺產稅,而有錢人與掌握政治的菁英分子通常是一夥的。
除非有什麼特殊的原因,否則每個國家都不會徵收太高的遺產稅,結果造成世襲的貧富差距,有錢人在生活、教育、人脈、做生意的資金等各方面佔盡便宜,只要不出大錯,下一代及下下一代都能過上衣食無虞的日子。相反的庶民除非中樂透,否則很難擠進上流社會。
牌照稅與燃料稅
車主每年必須繳交「牌照稅」與「燃料稅」,稅金會依據車子的排氣量而有所不同(排氣量大稅金高)。假如車子是電動車或油電混合車,收到的燃料稅就會便宜許多。
4月繳交汽機車牌照稅(自用/營業)、7月燃料稅、10月汽機車排照稅(營業)
汽車燃料使用費用於籌措公路養護、修建及安全管理經費,採隨車課徵,估計之每輛車每月平均耗油量,不以實際使用燃料之多寡而定。
燃料費要不要隨油隨氣隨電徵收,讓使用者付費,高度使用道路的營業用車,政府卻減免燃料費,這議題也引發很多討論。
買一部車除了車子的費用外,還有其他費用要考慮
買車要考慮評估以下幾點:
1.買車必要性(用途)
2.養車的成本費用(油錢與保養費用)
3.車輛每年的折舊多少(使用一個期間,資產的價值減少)
4.買車後家裡是否有停車位等問題
當你決定要跟車商買一部車(新車)時,必須去各縣市的「監理所」去辦妥相關的購車過戶的手續。除了車子本身付款外,還有要買保險(一定要兼買政府規定的強制責任險),還要繳付稅金(牌照稅、燃料稅、請領車牌的領牌手續費等)。如果購車現金不足,要辦汽車貸款,還要加上動產擔保設定規費3500元(動保規費、印花稅、信用徵信費、對保車馬費、行政費用等)。
行駛一定里程數後,就必須進行適當的保養照顧,維持行車安全。買車容易養車難,油幾千到幾萬元不等。所以在購買車前,不單只有車子價格而已,還要把規費和保險、維修列入你的考量,或許可以決定改以「承租車輛」,或用其他方式替代。
房屋稅
5月繳交房屋稅、7月地價稅自用住宅稅、11月地價稅
房屋稅和面積有關,不只是那棟房屋,土地的建築物(電梯 地下室)等都可能算。
出租期間衛浴、房門等要花錢修繕,考慮到買賣、管理等諸多費用,損失其實很大。由於無法預測房價會往哪邊走,買了屋齡十年的房子過了5年變成15年的房子,在市場比較不受青睞;也可能因為景氣不佳,買房人變少,花三千萬買來的房子只能以兩千萬賣掉。因此買房可說是賭一把不確定未來的高風險行為。
若因災害造成財產損失,可以向稅捐處申請減免房屋稅。如果房屋毀損面積3成以上而不及5成者,房屋稅減半徵收;毀損面積達5成以上,必須修復才可以使用者,免徵房屋稅。至於地價稅,土地因山崩、地陷、流失、沙壓等環境限制及技術上無法使用,地價稅全免。
地價稅:
公告地價每2年調整一次,且採累進稅率。地價稅不像房屋稅以每一戶門牌開立一張房屋稅稅單,而是每一直轄市或縣 (市) 轄區內一張。如果在台北市大安區、萬華區各有一筆土地,會收到一張地價稅單。
地價稅的一般用地基本稅率為千分之10,隨著土地所有權人在同一縣市土地地價總額高低,適用稅率會從千分之10到千分之55累進課徵。至於自用住宅用地稅率則是千分之2課徵,稅率低且不累進,所以自用住宅用地和一般用地之地價稅稅率相差達4倍以上。
土地增值稅:
當土地所有權人出售土地或房屋時須繳交。土地的利潤課徵土地增值稅 ,對於房屋的利潤課徵所得稅。不論是透天厝 、公寓、華廈或大樓,買賣都會包含到「土地」,分為「自用住宅稅率」10%及「一般稅率」20%~40%不等兩種。
不動產交易也是拉大貧富差距的重要原因
要繳多少稅=稅基*稅率,不動產交易暴利的本質計算的「稅基」皆不是依照「市價」,實際算起來的持有成本還是相較其他國家而言便宜很多的。對於擁有多屋的投資客而言,在台灣大多城市不論你買1間或N間非自住用房,基本上課的稅率都是一樣的!
賣房赚2千萬,它的所得稅率大概是多少?
2001年台北是一間市價1千萬的房屋,2013年可售3050萬元,售屋所得2050萬元,計算出資本利得稅賦(包含土地增值稅與房屋交易所得稅)為33萬9千元,實質稅率只有1.65%。
那些窮忙族要繳的所得稅最少5%,窮人的所得稅率竟是金字塔階層的三倍。
財富稅
向個人擁有的資產和錢財徵收的稅
投資的資本利得目前免課證券交易所得稅,給予投資人許多節稅的空間。其實只要在除權息基準日前出售股票,不參與除權息,而是在除權息日之後進場,假設順利填權息的話,等同將應稅的股利所得轉換為免稅的證券交易所得。
此外,投資國內基金多半不配息,而是直接累積轉入本金,當基金獲利了結贖回時,基金贖回的證券交易所得同樣也是免稅。
善用分離課稅。分離課稅的金融商品像是公債、金融債券、短期債券、不動產投資信託、金融資產證券化商品,稅率一般是10%,綜所稅率在12%以上的人就可能有節稅空間。分離課稅的收益因為不併入綜合所得稅申報,不會造成所得增加而拉高綜合所得稅適用稅率。
碳關稅
關稅:向國外進口的貨物徵稅,降低人們購買外國產品的意願,鼓勵人們購買本國產品
2023年歐洲碳關稅(CBAM)即將試行,台灣出口歐盟的電子、鋼鐵、塑化等高碳排商品可能面臨衝擊,自2026年起台廠對歐盟的應付稅額將來到336億元台幣,隨著稅率拉高,到2045年後,台廠每年要付給歐盟的稅額恐超過2600億元。若產品已有被課徵碳稅費則可享有減免,因此各國都加速研擬碳定價,與其繳錢給歐盟,不如把錢留在本國使用。
要建立節約能源、低碳排的社會,最好的方式就是將能源價格合理化、排碳有價化。
面對全球高漲的淨零減碳壓力,碳定價(Carbon Pricing)成為各國推進減碳的重要工具,以污染者付費為原則,當碳排量越多,就要付越高昂的成本。
如果生產者直接將相關成本反應到商品價格,可能導致消費者減少購買,從而拉低需求量,又如果生產者為了降低成本,主動改用較低碳的材料或設備,這兩種情況都會達到碳減量的效果。
目前國際主流的碳定價工具有兩種,一是以量制價的總量管制與碳交易(Cap and Trade),政府制定總排放量並發放限量的免費排放許可證,碳權,比較像是配給額度,而這些額度可以拿出來交易。受管制的企業如果用完免費發放的許可證額度,就得透過交易市場向其他企業購買,否則會遭受罰款。減排量超過政府設定目標的企業,就可以把超過的量當作「碳權」賣給無法達到減量目標的企業。
政府依據總量管制的「強制性碳權」政策,達到最終極的減碳目標。
政府表示台灣主要的碳排量,幾乎都來自於這些「排碳大戶」,即便有碳交易平台,這些企業本身減碳都來不及,恐怕也不會有多餘的碳權釋放出來交易。市場流動性不夠,透過碳交易來推動企業減碳的目標,也就很難達成。
另一類工具則是以價制量的碳稅(Carbon Tax)或碳費(Carbon Fee)。常見國家計算碳稅方式是把歷年氣候災難的損害金額平均推算,得出一個課徵金額,且政府可能會定期調漲幅度。
台灣目前採碳費先行,暫不課徵碳稅。為了避免出口商品碳足跡過高,準備對287家每年排碳2.5萬噸以上大戶徵收,遍及鋼鐵、石化、水泥、半導體等產業,預計在2024到2025年間課徵。碳費採「先大後小」「分階段徵收」等模式,用於減碳工作,專款專用,希望大型製造業(尤其是電子業)共同約束供應商減碳。但只回饋到部分人或項目,無法廣泛返回給所有受環境影響的民眾,也不確定能否作為歐盟的談判籌碼。
由於能源稅、碳稅屬於「稅」,錢會進到財政部的大水庫裡,並不能確保這些錢一定會用在相關的行動。未避免重複課徵需要先釐清關係,若設計得當可使消費者注重節能減碳也能保障弱勢團體,以因應能源價格及物價的上漲,因此可產生多重紅利現象。
若環保署碳費太低,無法提高企業減碳誘因,相關定價機制目前尚未出來。也有企業認為碳排放主要來自能源消耗,碳費也不能只針對製造業,而是應隨油、隨電徵收,讓全民共同減碳。
政府支出
主要用於分為幾個方向:
- 社會保障:照顧失業、身心障礙、老人和其他弱勢族群的生活
- 公共服務:每個人民都需要的公共服務,例如教育、醫療和治安
- 基礎建設:公共設施的建設與維護,例如道路、橋梁、網際網路
稅金運用最多的領域就是社會保障,確保國民能夠維持最低限度的健康生活。當我們生病或受傷時所需要的醫療費,還有為了確保高齡者和殘障人士安心生活,都會需要這些錢。
社會保障一般來說分為四種:
1.「社會保險」,事先支付保費後,可以是需要獲得給付的制度。當我們生病、受傷、失業,還有上了年紀無法繼續工作時,能夠互相幫助的系統,例如醫療保險、就業保險、年金保險等都屬於社會保險。
年金制度
勞工和公司都必須繳交勞工保險或國民年金,主要納保對象是25-65歲,用在醫療保健和退休保障。
在台灣國民年金制度於民國97年開辦,提供三大年金給付保障:
- 上了年紀後可以領取給付的「老年年金」,幫助我們老後生活的重要制度。
- 因為意外或疾病導致身心出現國家認定的障礙時可以請領的「身心障礙年金」。
- 加保人過世後留下遺屬可以領取的「遺囑年金」,不過針對年齡等設有若干限制,像是未滿 20 歲的子女。
此外還有「生育給付」、「喪葬給付」兩種一次性給付保障。
由年輕人出馬,幫助過去支持國家經濟的高齡者;這些高齡者在年輕時也繳付了年金幫助當時的高齡者。因此不能以個人立場出發的想法,來計較社會保障制度到底「划不划算」。
2.「公共扶助」,對生活有困難的人提供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公共扶助系統的目的,在於幫助某些苦衷導致收入較少的人,例如生活扶助、教育扶助、住宅扶助等都屬於此類。
3.「社會福利」,保障高齡者或孤兒生活的制度。為了幫助高齡者、障礙者等難以自力維生的人,例如老人福利、婦女福利、兒童福利。
4.「公共衛生」,提供預防接種,針對淹水住宅進行消毒作、清理上下水道等,為了讓大家擁有清潔衛生的生活,整頓城市衛生狀況的公共服務。例如傳染病防治、下水道工程、垃圾處理、預防接種。
政府可以把預算當作刺激經濟繁榮的工具,讓社會
- 更環保:獎勵不會製造汙染的建設,例如風力發電
- 更公平:讓人民不分貧富,都有機會使用品質更好的公共服務
- 更有生產力:例如提升網路品質,讓網路速度更快、更順暢
選舉費用
日本電視會說明選舉費用,利用問答互動讓節目更活潑。稅金用多少?怎麼用?用的有意義是國民的「第四權」的縮圖
1.日本眾議院大選花了多少稅金?
2009的選舉用了602億(總務省)共有480名議員當選。一人當選稅金用了一億2500萬。
選舉費用由稅金支付的原因是要避免只有富人才會當選的問題
選舉用的必需品,如海報、事務所的招牌、運動助選員的臂上識別都由國家發行。每一個候選人都一樣的數目,多製作是違法。
2.哪些東西個花了多少稅金?
汽油費9萬、司機15萬、事務所看板16萬、宣傳車18萬、宣傳車看板20萬、明信片26萬、海報111萬
3.開票作業人事費多少?
全國有31萬人參加開票,加班費也是稅金
若開票作業是3小時,晚上9-10點,2979元/時,晚上10後算深夜加班費,3531元/時。三小時一人要1萬041元。
若加快開票效率,減少一個鐘頭可以節省多少稅金?
可節省3531*31萬人=11億元
呼籲「開票作業即使縮短0.1秒也可以節省經費」,推動開票迅速化運動。
即使行政、立法、司法准允的政策,經媒體公開、解剖給大眾判斷,若不合理就反映在民調、公民結團抗議和選票上。
台灣現在仍縱容砸錢選舉,比如電視廣告等,是大大侵害民主的骨幹「選賢與能」的公平性。
選舉補助款制度
每投一票不僅影響元首人選,也牽動政黨間的利益分配。
台灣每一場選舉,無論候選人、政黨只要票數超過一定門檻,一張個人選票能換得30元、一張政黨票價值50元。根據中選會選舉資料庫,個人補助款為一次性領取,政黨補助款則為依前次選舉結果每年發放。自1989年設立選舉補助款制度以來,國庫至今已耗費106億8千多萬元補助個人、112億2千萬元補助政黨,共計總額超過200億元。
比較少民眾知道有繳稅給政府去做公費選舉或政黨補助,知情、有警覺性的人還不是那麼多。隨著政黨參政、參選人數增加,連帶著補助款越發越多,當今的政治人物就有義務將制度放上檯面檢視、探討。
當初台灣借鑒西方的「公費選舉」制度,先補助個別候選人,後增列政黨補助金,一方面降低倚賴財團、地方派系金援對國家選舉的影響,也為台灣邁入健全政黨政治的未來鋪路。
不過選票補助金額一再翻倍,政黨補助款門檻下修之路卻阻礙重重,這項法條被質疑已淪為藍綠兩大黨的自肥條款,不利於小黨生存,無法讓多元意見進入國會。
-
政府可以利用徵稅方式來改變人們花錢的方式
2008年油價漲到每公升35元時,許多消費者就寧可不開車,改搭大眾運輸工具。油價合理調漲,確實能引導民眾從事減碳活動。
有些製造與消費的行為會帶來不好的副作用,卻沒有人負責,例如汽車工廠產生的汙染。解決辦法之一是徵收汙染稅,促使工廠想辦法減少汙染。像是購買過濾設備來過濾排放的廢氣比繳稅便宜。
推動綠色稅制,兼顧環境與財政
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自1990-2006年已上升133%,平均每年成長5.4%,比台灣經濟成長率還要高,約占全球1%。台灣的油、電價格低廉,也是造成產生過量二氧化碳的原因之一。偏低的能源價格不利節能技術發展、採用及購買節能產品,進而影響能源的使用效率及溫室氣體的減量。
「能源及環境稅」的節能減碳目標,採逐年調整方式,以減少對產業的衝擊。針對化石能源及核能、溫室氣體、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海洋污染等,課徵能源稅及環境稅,並非加稅,而是把收來的稅金,再做其他運用。例如:取消部分貨物稅、調降綜所稅及營所稅、補貼大眾運輸工具等等。
珍惜稅金
稅金是大家的錢,所以要好好愛惜用稅金購買和建造的東西。
假如沒有稅金,大家現在理所當然享有的服務,將需要額外花錢才能取得。走在馬路要花錢、請警察幫忙、使用學校設備都要額外付錢。
不要因為不想將自己的錢分出去,而偷偷不繳稅,被發現逃漏稅的話,還會被罰更多金額!與其想著「不想繳」稅金,不如多加思考,稅金都運用在什麼地方。
避稅天堂
境外公司是指逃離稅金或法律的烏托邦,也稱為避稅天堂,可以躲避稅金的地方。
只要把資產藏在境外公司,就不會被任何人發現。走私者、武器致富的罪犯、獨裁者等黑錢都流入境外公司,據說這些髒錢高達幾百兆甚至幾千兆。
日本GDP約五百兆元,日本人的金融資產全部加起來約有一千數百兆,卻有相當於這個數字,甚至高於這個數字的錢躲過稽查,流進避稅天堂。
境外公司是來自歐洲的概念,目前全球最大的避稅天堂是英國。以英國首都倫敦為中心,利用舊殖民地或由皇室直接管理的領地織成一張網。那些錢實質上是受英國支配沒錯,但名義上卻分散在英國以外的許多小島。成立空殼公司,讓錢流入該公司。表面上那裏不屬於英國,所以不受英國法律管轄,就連政府也無法介入調查。
這是為了從世界各地蒐集資金。倫敦與紐約齊名,是全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世界各地的投資客及銀行、企業都在這裡進行交易。而在私底下支撐這些交易就是境外公司。一開始只是小奸小惡的溫床,如今已經成長為集合世界各國政府之力也無法打敗的怪物。
世界級的大企業也會利用避稅天堂節稅,這些企業不肯誠實納稅的結果不只馬路或橋梁、下水道或鐵路這些社會生命線,就連教育或醫療品質業惡化,反而是與境外公司無緣的庶民要承擔稅收不足的惡果,等於變相壓榨「一無所有的人」。
要消滅避稅天堂做起來非常困難,因為問題嚴重性和解決為題的單位規模差太多。偷跑獨佔利益的誘惑太大了,導致大家無法團結起來。包含遺產稅的稅制改革也有同樣問題,不少國家都想用低稅率吸引熱錢流入,以國家為單位提出對策效力有限。
財政赤字
如果稅收大於花費,就是有盈餘。不過幾乎所有政府都沒辦法做到。
花的錢比收到的多,財政出現赤字,政府通常有兩種選擇,但都可能帶來風險。
1.借款:向銀行或其他貸款者借款,政府的債務稱為國債。這長期來看不是好辦法,例如2018年美國政府光是償還欠款的利息,就花了3900億美元的稅收。
2.印製貨幣
如果錢用完了,政府可以發行更多貨幣,為各種事物付款。但政府必須限制貨幣的供給量,保持貨幣的價值,但還是有許多政府印製更多錢來解決財政問題,這方法比徵稅簡單。
暫時性的財政赤字不一定是壞事,政府如果停止公共支出,對個人、公共事務或私人企業,都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
央行報告指出2021年台灣出口創歷史新高,全年經濟成長率達6.57%,創11年來新高。
財政預算赤字續創新高,相當於全年GDP的3.61%,但仍低於美、歐、英、日等主要經濟體。2021年美國財政赤字對GDP比率高達8.8%,歐元區、英國及日本則分別達5.9%、5.6%及8.0%。
不合時宜的稅制
台灣現在仍有許多不合時宜的課稅制度,源自戒嚴時期的稅務獎勵金,都應該儘速修正,與時俱進,並且以遵守賦稅人權的角度來進行改革,讓台灣有更好的發展!
娛樂稅
娛樂稅前身為「筵席及娛樂稅」,在1942年抗戰時期提倡儉廉風氣,不鼓勵外出飲宴。視筵席、電影、藝術表演、舞廳、高爾夫球等娛樂視為奢侈消費,以重稅抑制人民消費。
到了1980年社會風氣改變,因此廢除筵席稅、保留娛樂稅,現行各項娛樂稅率上限為5~100%、採地方自治,地方政府現針對演唱會、電影門票多半僅課1~2.5%。全台僅北市依級距課娛樂稅,稅率從2.5%到10%,其他縣市都是10%,但法定卻把稅率訂為30%到60%。
近10年娛樂稅主要稅源中,以高爾夫球為大宗,其次為KTV、電動玩具,娃娃機等項目。
娛樂稅屬特種消費稅,與貨物稅、特種貨物及勞務稅以及菸酒稅屬性相同。特種消費稅的課徵,在一般消費稅(加值稅或商品及服務稅等)的存在下有類似課稅理由,涉及重複課稅還有違反憲法「平等原則」與「比例原則」疑慮。
貨物稅
台灣貨物稅高出國際平均許多
民國35年訂定,把進口貨物列為奢侈品。目前台灣貨物稅課徵的七大項目,包括飲料品、平板玻璃、橡膠輪胎、水泥、油汽、電器,乃至汽機車,不僅和國際課稅項目顯著不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貨物稅平均稅率約2.6%,但台灣貨物稅稅率高達8.2%。買一輛機車售價包含17%「貨物稅」,一台七萬要付一萬的稅金給政府,70年過去機車是奢侈品嗎?
2018年貨物稅稅收占整體稅收7.5%,是台灣稅收第三高的項目,具有「稽徵成本低、收入穩定」特性,政府不願調整。
結語
先前提過 《員工訓練 不要停止學習 要讀書 避免成為有權利沒腦袋的人》 提到個人意識更高,社會發展會更快
仔細關心寶貴稅金是否有被運用在該用的地方,是身為國民的義務。
通常,我們花錢就會預期得到某種東西或服務,人們納稅給政府,就是希望政府帶給自己更好的生活。雖然政府提供許多可免費使用的公共設施,例如義務教育基本上是免費的,但是有些人不會使用,有些人常常忘記其實需要很多錢才辦得起教育。當人們在繳稅時,感受不到平常使用公共設施的好處,無法立即換得報償,只是清楚的意識到錢被政府收走了。
稅制不公一直是民怨之首,目前稅負分配存在「稅負過度集中」、「低租稅負擔率」。
極少數的人,負擔了大部分稅收。稅收仰賴極少數人的貢獻,是財政穩健很大的警訊。
2018年我國租稅負擔率(租稅收入占GDP比率)為13.4%,明顯低於主要國家(如南韓及美國約19%),甚至低於被列為避稅天堂的新加坡(2018年租稅負擔率為14.2%)。可見台灣其實是一個輕稅的「租稅友善」國家。
關於課稅大家看法不一致,有人認為應該多徵稅,才能用來進行更多公共事務;有人則希望少花錢、少徵稅。討論到底該繳納多少稅給政府,人們往往會有很強烈的主張。在人民可以自由選舉的國家,這點常是人們支持某個政黨的主要原因。透過選舉選出中央或地方民意代表,將自己的想法託付到這些民意代表身上,間接決定稅金的用法。沒有選舉權的小孩,無法票選民意代表,也無法決定稅金的使用方法,為了到時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多加學習,觀看決定稅金用途的國會審議會,了解民意代表是怎麼決定稅金用途的,期許自己成為一個能夠思考稅金正確用法的大人。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