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大師》心向自然,純任天真:藝術家和田誠的時空旅行
文|莊世瑩(作家)

書店裡有琳琅滿目的兒童圖畫書,那些深受小朋友歡迎的經典作品,都是怎麼創作出來的呢?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的知名圖畫書創作者,他們的作品為何具有吹笛人般的魔力,讓一代代孩童著迷?他們在童書的發展上有什麼貢獻,又為童書世界注入了什麼樣的新活水?
Openbook為喜愛圖畫書的大小讀者,精心規畫「兒童繪本大師」系列報導,每個月為大家介紹一位世界級童書大師,邀請讀者一起逛遊多采多姿的兒童圖畫書世界。
小時候讀了凡爾納(Jules Verne)的《地心歷險記》之後,不僅嚮往能到地心去探險,還想像著如果能深入地心,是不是可以從北極挖個洞,開鑿出一條貫穿地球的隧道,就能如同愛麗絲跳進兔子洞般,從另一個洞口探出頭來就是南極了。
麥克.巴奈特(Mac Barnett)和雍.卡拉森(Jon Klassen)文圖合作的《一直一直往下挖》,書中也有一對愛挖洞的小男孩,他們立下目標,若挖不到奇妙的東西絕不停手。在經歷了一場既奇幻又令人摸不著頭緒的冒險之後,突然不停往下掉的他們,又回到自家的院子(或者是另一個很像家的地方)。這本書充分滿足了孩子對「挖洞」的奇想。

懷有這種奇想的小孩應該不少吧!作品備受孩子喜愛的五味太郎,就曾經在小學三年級時,突然有一天在自家的院子裡開始挖洞。他日日進行,並偷偷觀察周遭人們的反應,有些人會批評,有些人只是旁觀和等待,有的人則直接忽略。最後他挖出一個令人驚嘆的洞,才心滿意足的停手。
孩子嘗試各種事物來建立自己的世界,玩沙、堆土、挖坑、填洞都是童年遊戲的一部份。由露絲.克勞斯(Ruth Krauss)撰文、桑達克(Maurice Sendak)繪圖,於1952年出版的《洞是用來挖的》,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故事裡提到「你可以把東西藏進洞裡」、「洞是用來坐在裡頭」、「洞是當你一腳踩進去會往下掉的地方」……以貼近孩子內心世界的語言,重新定義孩子眼中的世界。
無獨有偶,日本著名詩人谷川俊太郎小時候,也曾經在自家的院子裡挖了一個洞。這個洞雖然挖得不完美,但這個珍貴的體驗,卻成為他日後寫作的靈感。1976年他和插畫大師和田誠攜手創作的《あな》(洞),深刻又簡練的描寫出每個人對「挖一個洞」的深層渴望。

谷川把這個主題淺顯的童年生活故事,昇華為意味深長的寓言。這樣蘊含哲思的文本,唯有最純粹、抽象的圖像足以匹配,而這個任務也只有他的好友和田誠能完成。因為這位心向自然的藝術家,總會巧妙的平衡和融合「簡」與「拙」,以澄明之眼描繪出單純天真的境界。
除了繪本得到眾多讀者的喜愛,和田誠在設計、插畫、漫畫、書籍裝幀、散文、作詞、作曲和電影等諸多領域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這位跨域的藝術家是如何展開他的時空之旅呢?
1936年4月10日和田誠(Wakoto Wade)出生在日本大阪市,父親和田精當時任職於日本放送協會大阪中央放送局,是音響效果的先驅,也是日本知名劇團「築地小劇場」的創始人之一,因為導演了許多廣播劇,被稱為「廣播之神」。和田誠的父母親都是道地的「江戶子」,因此雖然生在關西,他和哥哥從小在家都是和父母說東京話。

和田誠原本就不是個好動的孩子,因為得過中耳炎,身體不好,就更不愛出門玩耍了。父親曾對他怒喝,要他多出門活動,他反倒更喜歡在家安靜的畫畫,或者是看武井武雄和初山滋的繪本。
他經常在父親帶回來的廢棄廣播節目單背面塗鴉。起初是畫一些動物,漸漸發展成有簡單情節的故事,角色通常是壞人、武士、幽靈和怪物,還會為他們取些有趣的名字。母親非常珍惜他的作品,將那些紙片收集、剪裁,再親手用針線縫釘成小書。從他4歲起,共製作了6本,這是和田誠圖畫書創作的「種子」。
6歲時,和田誠在科學館看到人生中的第一部影片,那是一部有關游泳的紀錄片。後來他又看了劇情片《肉彈真勇士》和電影皮影戲《傑克與魔豆》,銀幕上變幻的影像,深深烙印在他的腦海中,成為他日後投身電影工作的另一顆「種子」。

進入長池國民學校就讀後,因正值太平洋戰爭時期,學校的體育課訓練特別嚴苛,讓不愛運動的和田誠非常苦惱。原本熱衷畫畫的他,美術課竟然也令他苦惱,因為老師總是要求他們畫寫實的鮮花或水果,不准畫眼前沒有的東西。對和田誠而言,畫畫是為了好玩,而不是一件工作,這個想法從小到大,一生都未曾改變。
9歲那年,父親因播放戰爭劇的看法和當局不同,突然被解雇,全家只好搬回東京世田谷的祖母家。因為空襲激烈,和田誠被單獨寄養在千葉縣的親戚家。雖然遠離家人,他卻一點也不感覺寂寞,每天忙著創作漫畫小冊,每一本都是有圖有文的極短篇故事,而且還模擬書的形式來編輯。書末的版權頁不僅列出印刷者、印刷所,甚至還畫上作者的鈐印,展現了他對「做書」的高度熱情。
一年後他回到東京就讀大井澤小學四年級,遇到了對他影響深遠的柳內達雄老師。柳內老師的國語課非常特別,有時甚至丟下課本,改唸兒童雜誌《紅蜻蜓》上的文章。老師也為他們朗讀少年小說,和田誠就是在那時初識《小熊維尼》。原本就充滿幽默感的故事,經過石井桃子的譯筆更加流利生動,讓和田誠以很新鮮的感覺聽老師朗讀。

在散文集《故事之旅》中,和田誠提到,國語課總不可能全部用在小熊維尼上。他迫不急待想知道後續故事,就纏著父母給他買書,後來也終生保存著這本愛書。這本書的插畫非常美,插畫家E. H. Shepard以精確的素描功底表現流暢的線條,將動物都畫得非常可愛,讓他一看就覺得心頭暖暖的。因為對這本書太著迷,小學時代的和田誠甚至寫了一篇比較不同版本譯文的作文,還自創有關小熊維尼的故事。
雖然和田誠自謙讀書量實在稱不上是讀書家,但由《故事之旅》的54個故事,可以感受到他從小到大浸潤書中的熱情和軌跡。從民間故事、繪本、漫畫、少年小說,到高中迷上推理小說,各類型作品涵蓋日本、中國和西洋文藝,他不僅為每一篇配上趣味的插圖,還展現了獨特幽默的觀點。
受到柳內老師的肯定,他更加勤奮創作圖畫日記,也因為老師的影響,他每天剪貼報紙上清水崑的政治漫畫,並開始模仿清水崑的「似顏繪」畫風。老師還將他的作品拿到雜誌社發表,對一個小學生而言,真是莫大的鼓勵。因為幸運的遇到賞識他才華的老師,讓當時面臨家變的和田誠,沒有因為父母離異而感覺受苦。

戰後的世田谷區立富士中學仍是一片廢墟,中學生和田誠把送報紙賺來的錢,全花費在看電影上,他甚至和同好一起編劇、畫分鏡圖,想嘗試自行拍片。他也對美國電影的主題曲產生興趣,不僅抄錄歌詞將之翻譯,還傾囊收集貴森森的黑膠唱片。因為專注於這些嗜好,他幾乎無心在課業上。
考入東京都立千歲高中後,他和同學一起完成漫畫《西遊記》。因為太沉迷於做畫,連課表上的科目名稱,都以授課老師的似顏繪代替。他從朋友處借了一本Saul Steinberg的畫集《All In Line》,見到Steinberg運用簡單的線條,也可以傳達出豐富機智的藝術語言,在震撼和傾慕之下,他模仿複寫了全書每一頁。高一時期的和田誠,他的眼力、慾望、信念和專注力已令人望塵莫及。

即使在考試期間,他還是看了很多電影、聽了很多爵士音樂。這個被熱情趨動的少年影迷,勇敢的寫信給美國電影演員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還附上一幅自己的漫畫,當收到回信時真是欣喜若狂。修學旅行時,他什麼都沒帶,只有一本素描本隨時記錄所見所聞。為了校慶活動,他寫劇本並擔任導演。對他而言,上學不只是為了學習,學校最好的東西就是朋友,他無法想像沒有朋友的學校。

和田誠原本對未來沒有立下明確的目標,無論做什麼事,「好玩」就是最高的準則。高二時,他去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參觀「世界海報展」,被瑞士海報設計家Herbert Leupin和Donald Brunn明亮輕快的作品吸引。相較於傳統的純美術創作,他更想成為「製作海報的人」,可以將他收集的各種興趣,凝聚在一方紙上,和更多人分享。

為此,他投考多摩美術大學的圖案科,入學後師從杉浦非水。但他依然無心課業,只願意做感興趣的事。參加海報比賽得到的獎金,轉手就買了相機,從中學時代對電影的喜愛更加狂熱。他熟讀電影雜誌,累積豐富的知識,連還未在日本上映的電影,比如《憤怒的葡萄》,他都依自己的想像畫出了海報。
大三那年,他以電影海報「夜晚的瑪格麗特」獲得「日宣美獎」(日本宣傳美術會)。這個重要的榮譽,打開了他的職業之路,大學還沒畢業,就已經被東芝企業邀請去拍電視廣告中的動畫。同時期他為雜誌《日本》畫似顏繪時,藝術總監杉浦康平也指導他對日本文字造型和絲綢版畫的認識。


和田誠以詩人野上彰的作品編製了一本詩集,做為畢業設計作,接著就進入當時日本最先進的廣告設計公司Light Publicity工作。1960年他為「Hi-Lite」香菸所做的設計,至今仍繼續使用,已被視為經典。他採用的清爽藍色,被稱為「Hi-Lite Blue」,後來影響了第一款新幹線「0系列」列車的配色方案。

工作之餘,這位重度影迷經常泡在新宿的「日活名画座」看電影。原本電影院的宣傳海報只有文字,應網版印刷工作室Saito Process的老闆之請,和田誠慨允每月為電影院設計兩張海報。這項不收酬勞的工作持續了9年,2021年出版的《和田誠日活名画座海報集》,匯集了當年的185張海報,其鮮豔的色彩和大膽的構圖,至今看來仍顯得清新而時尚。
與此同時,他也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21頭の象》,這本單頁漫畫集結集了他開會無聊時的塗鴉。和田誠本以為曾出版過長新太無厘頭作品的松居直,應該會賞識這部作品,沒想到收到的卻是負評。而當好友谷川俊太郎將這本書送給日本兒童文學家今江祥智,卻又獲得激賞。


和田誠不以為意,繼續玩更大。他和同為藝術設計師的橫尾忠則、宇野亞喜良共同創立了「東京插畫家俱樂部」。還邀請星真一、高橋睦郎、谷川俊太郎等人撰文,由他一手包辦繪畫、設計、裝幀、印刷和發行,自費出版了7冊「私繪本」。
這些私繪本當時每冊僅印行數百本,很快就絕版,成為傳說中的夢幻逸品。直到2011年才又重印再現,讓讀者得以見到獨特的故事情節和精美的插圖所創造出的奇幻世界。

真正由和田誠自寫自畫的第一本繪本是1963年出版的《月亮不見了》。人們經常將各種情懷寄託於月亮,如果有一天月亮被偷走了,會是什麼樣的景況呢?和田誠巧妙的將天文知識交織在美麗的奇幻故事中,月亮的盈虧、潮汐、月食等現象,在淺顯的插圖解析下,非常親和易懂。
1998年,因為天文館推出天體運行有關的節目,將這本書改編成動畫在全日本放映,和田誠因此也繪製了全新的版本。雖然如此,這並不是一本討論天文學的作品。出版當年正值冷戰時期,美、蘇在太空計畫上激烈競逐,故事的結尾,孩子們在遊戲當中,自然的將月亮送回天空,寓寄了和田誠反戰與企望和平的想法。
32歲那年,和田誠感覺商業設計已經無法滿足他創作的慾望,於是離開令人艷羨的廣告公司,自行在青山開立了個人工作室,這樣他就可以更無拘無束的悠遊在各種藝術形式中。他為詩人寺山修司的劇作編曲,為NHK的兒童電視節目製作動畫,為市川崑導演的人形劇「プペドン」設計木偶,為《產經週刊》的封面繪製名人似顏繪,直到1973年。
整個藝文圈就像和田誠的遊樂園,只要朋友提出新鮮的、有趣的計畫相邀,他一定全心投入。谷川俊太郎是他的摯交,自1965年兩人合作發表第一部作品《しりとり》以來,他們的合作持續了半個多世紀。谷川編織的文字世界與和田誠繪製的圖畫世界,完美的融合創造出獨特的世界觀。


《あな》(洞)就是一本唯有這對黃金拍檔才能創造出的傑作。故事的情節簡單卻耐人尋味:星期天的早晨,一名小男孩沒事幹,於是開始挖洞,家人和鄰居都來關心,而小男孩只是平靜的繼續往下挖,最後再把洞填滿。谷川富有節奏感的文字靜謐而深邃,在重複中蘊含著變化,呼應著小男孩看似無意義的行動,卻悄然已完成探索自我和世界的歷程。
這本書打破日常左右翻頁的習慣,採取上下垂直打開的方式。和田誠大膽新穎的構圖,將每個跨頁的三分之一設為地上,三分之二是地下,但因為微妙的使用藍色來平衡,佔去畫面大部分的大地色,並不會使人感到混濁和沉重。讀者從斷面圖作定點觀察,可以清楚看到面無表情的小男孩,他內在的情緒其實不停在改變。和田誠以幽默的圖像,出色的抽象化了哲學的命題。

和田誠曾說,谷川先生的文字沒有過多的解釋,所以他可以自由繪畫,探索出更多的樂趣和可能性。《朋友》這本書,再次見證了這對全然信任彼此的好朋友,他們圖文合奏的默契。
谷川充滿童趣和詩意的文字,引領著讀者漸進思考「朋友是什麼?」,和田誠則運用素樸溫柔的線條,勾勒出友情純粹的樣貌。書末「就算沒有見過面」的章節,轉為使用照片,以更貼近的視角,深入詮釋「朋友」的內涵,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讀者,讀來都觸動人心。





和田誠與作家村上春樹也是至交好友。自1968年為村上翻譯的《Setting Free the Bears》設計裝幀之後,村上所有作品的日文版裝幀設計都由和田誠負責,短篇小說集《開往中國的慢船》也是由他繪製插畫。村上曾經營爵士樂酒吧,兩人更是一拍即合,都是超級的爵士樂發燒友。

1992和97年,和田誠分別以「JAZZ」、「SING」為主題舉辦畫展,向他喜愛的爵士樂手畫像致敬。村上看畫後深有共鳴,主動要求為這些音樂家寫下隨筆文章,後來編輯成《爵士群像1、2》兩冊。2019年和田誠過世後,留下的365張唱片,捐贈給早稻田大學的村上春樹圖書館,誌記兩位爵士樂迷的情誼連綿永續。
1980年代之後,這個狂熱的影迷不只寫影評、畫電影海報、為電影書籍作裝幀,他還嘗試了新工作。當時角川事務所打算將阿佐田哲也膾炙人口的連載小說《麻雀放浪記》搬上大銀幕,找上和田誠寫劇本。當製片看到他畫的場景草圖,就慫恿他自己來拍。於是和田誠一躍成為新銳導演,更獲得了「報知映画賞」新人獎,領到的獎盃還是由他自己設計的。
接著他又執導了《快盗ルビイ》、《怖がる人々》、《真夜中まで》等片,還一手包辦劇本、海報和插曲創作,分別榮獲了藍絲帶、旬報、東京國際影展等獎項。2001年,他玩心大起,甚至在三谷幸喜執導的喜劇《みんなのいえ》中客串演出。
2023年6月,筆者於大疫後初返京都,幸運的在美術館「えき」趕上了「和田誠展」最後的巡展。一進入展場,最讓人震撼的是滿壁《週刊文春》雜誌的封面。和田誠自1977年至2017年,40年間,每週不曾間斷的畫了2000幅。雜誌社從不限制他畫什麼,他以水粉彩表現民間藝術的意趣,題材為民藝品、植物、動物和季節風景,而最多的是他喜愛的貓。

整個展覽約有30個主題,介紹了和田誠2800件作品,涵蓋了他活躍於不同時期的創作,但即使如此依然難以讓觀眾窺見全貌。面對這些超越流派界限的豐富作品,唯有讚嘆和尊敬其活動領域之廣,以至於很難為他賦予什麼頭銜。和田誠所締造的一切,幾乎就是一部日本現代藝文史,而這需要以何等的心力才能造就?
他曾說:當他看到大家對他畫的東西微笑時,除了自己畫畫時感到的快樂之外,也感到非常開心,或許這就是谷川俊太郎說過,和田誠筆下的線條,永遠都是笑呵呵的原因吧!
在和田誠過世後,谷川俊太郎寫了一首《Natural 獻給和田誠》的詩來紀念他。
《Natural 獻給和田誠》
文:谷川俊太郎/翻譯:米雅
你是無法成為過去的男人
即使從眼前消失
你依然輕盈的活在
你那充滿生命的繪畫和設計裡如果要用一句話來說你
英文的「natural」最為貼切
只靠日語的「自然」這個這個詞
是無法完全捕捉你這個人的巧妙的你身體與心靈的深處
那道不曾枯竭的笑容之泉
孕育了一片清新濕潤的林蔭
我們就在那兒歇息在我們發問之前
你用線條、色彩、形狀和機智
給出答案
在這裡 還有在未來的某個地方
和田誠說:「做你喜歡的事,只要你喜歡就好。」他不是一個頑童,他是認真玩耍、誠實遊戲的赤子,懷抱著沒有目的的玩心,走在永恆的時空之旅中,不斷向我們展示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真、善、美。●(全文於2025-04-16在Openbook官網首度刊載)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