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5:特定的空間
清溪里的里民活動中心,算是一塊有待遊戲設計師繼續填補設定的桃花源境。4月天,春近殘百花凋零,富有生機的畫面,是工蟻不畏辛勞地搬運著因營養過多而爆開掉落的果實,成群結隊拉成一條線,從地面延伸到牆壁縫,這是清溪里的外牆,可能是地震後的龜裂。我非該里里民,從家裡到來,只為了前往二樓的親子圖書館讀日文。然而,學習語言必然需要模仿,但我卻無法大聲唸出單字句型及文章,經過一番掙扎,我決心下樓詢問,是否可以讓我待在里民活動中心唸書。
說來慚愧,在下定決心之前,並未正式與里長接觸過。對里長的印象,來自於每週的廣播,廣播的事項包括整理資源回收物、提醒老人用餐時間、宣傳衛生所衛教宣導講座……等活動,如果要有條理地說明,村與里是台灣行政區域的最小單位,村里下轄百戶至千戶人,最早見於唐代的里坊制度,即將城市依功能劃分區域並整齊規劃市鎮,唐代稱里正,宋代起則實施保甲制度,是一種以戶為單位的連坐社會制度,明代起改稱里長,台灣則是清代時傳入保甲制度,並在日治時期配合警政貫徹。里長,一里之長,負責管理村里行政,如祭祀、組織團體。但隨著現代工商社會演進,社會分工日趨成熟,現今里長多負責照顧村里長者。
清溪里活動中心是清溪里里長活動的根據地。活動中心即為典型的大禮堂,格局方正,從門口一望到禮堂最深處,設有一標準舞台,長約30公尺,舞台兩側直接設樓梯,兩側並未連通房間。舞台左方架設一台直立式鋼琴,最上方則佈設簾幕,如今加設投影幕,左右靠牆角落則堆放各式活動雜物,但可想像過去具備表演節目時,舞台上熱鬧的景致。舞台下方的觀眾區則是里民活動的主要活動區塊,靠近門口處的左側則擺設架子堆放物資,右側則用三張辦公桌椅,辦公櫃與白板隔出開放式辦公區,辦公區前方則以木製沙發與電視牆,再隔出一塊招待區。在這裡分工成熟,雲溪社區發展協會成立社區關懷據點,負責組織活動與規劃長者樂齡活動。該會週一至週五上午下午都安排了各式活動,舉辦地幾乎都位於清溪里活動中心。
死馬當活馬醫,沒想到幹事竟然一口答應。從此,將近1個月的時間,我每天的目的地由圖書館改為1樓的里民活動中心。每天早上大概9點至9點半,活動中心開始聚集人潮,有一位阿伯會自願擔任護理師角色,坐在最靠近我的桌椅,開始幫助前來的長者量血壓。在這半小時內,有時長者兩三人,有時隻身一人就到這邊坐下,測量並記錄數值。星期一的早晨會有固定的體操課程、星期二則有唱戲教學活動與美食課程,星期三則是客家文化活動體驗,星期四則是長者共餐,星期五由於報名人數不足,自下午起活動中心就沒有活動,只剩下幾位自願留下的里民,或與里長聊天,或湊四人打麻將。里長則是公務電話響聲不間斷,自活動中心忙進忙出,很少會看到里長完整地待在這裡一早上或一下午。
不管春夏秋天各式活動如何以週為單位巡迴,我都在唸著我的日文,我用電腦與課本,也圍成了一塊開放式的讀書區,在鬧中取靜,看似如入無人之地。長者好奇我的課本與專注,會隨意問幾句,並資以鼓勵,期待我通過日檢佐以簡單慶功招待,這就像以前親切的街坊阿伯,會告訴你如果下次考100分,就送你糖果吃。有時唸到挫折處,就會停下來專心研究旁邊人的動靜。或者試圖用日語解釋周遭人動靜,或用日語唸著內心獨白。如果撇除周圍聲響,這是一塊自由地,當我想要與之連接時即有人回應,當我想獨自一人時,世界萬籟俱寂。我感激長者的體貼,希望在日檢通過後,能夠認真花一週時間置身其中。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