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年代、失語年代

「困難在於:現代科學世界眼中的『真理』,雖然可以用數學公式加以證明,也可以在技術上加以驗證,卻已無法用正常的語言與思想來表達。」(漢娜・鄂蘭, 《人的境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撰寫《人的境況》(The Human Condition)的時代,正是美國剛成功發射人造衛星之際。當時,她已預見科技將如何影響人類的語言本能——技術語言將取代人類日常生活的語言,使人類的語言逐漸喪失維繫社會的能力。
你或許會問:這種說法是否誇張了?今日,人與人之間仍能溝通與理解。然而,我們之所以未能察覺其影響,或許正是因為科技對人類的影響往往是漸進式的,使我們難以察覺其帶來的顯著變化。因此,讓我舉一個較為極端的例子:在燒柴煮飯的年代,若要解釋如何煮好一鍋飯,人們會提及「用柴燒火」、「觀察火勢並扇風」等細節,整個過程幫助我們理解如何煮飯。然而,到了今日,我們只需說「調節水位」、「按下按鈕」,這些語言已經轉變為純粹的機械語言,不再是人與世界接觸的語言。漢娜所指的,正是這種「失語」(no longer ... normal expression)的現象。
當人類失去傳統語言的表達能力,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其他受造世界之間,便會產生異化(alienation),而社會也將因此變得脆弱,甚至逐步走向解體。然而,科技不僅日益迅猛發展,教育體系中的 STEM(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更是如虎添翼,進一步強化科技的主導地位。面對這樣的趨勢,人類究竟正在做什麼?這正是漢娜在《人的境況》中所提出的深刻問題。
我們不可忘記,人類精神文明之中,除了「科學與科技」,還有「人文」與「社會科學」。我相信,唯有當這三大文化支柱鼎足而立、互相支撐,人類文明方能獲得更完善的發展機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