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基督徒

西田弘義
·
·
IPFS
·
科技時代的特徵正是技術的支配。

"In this analytical and technological age there is no shortage of books on the church booktables, or sermons from the pulpits, on how to pray, how to witness, how to read our Bibles, how to tithe our money, how to be a young Christian, how to be an old Christian, how to be a happy Christian, how to get consecrated, how to lead people to Christ, how to receive the baptism of the Holy Spirit ..." (J. I. Packer, Knowing God, p. 26)

-------------------------------------------------------

你聽見這麼多的 “how” (「如何」) 嗎?嘗試讀出來,你有什麼感受?或許你會停下來想一想:如果基督徒只問「如何」,他會變成一個怎樣的基督徒?難道所有與信仰有關的事,都能用「如何」來解決嗎?即使問題得以解決,這就能使人成為真正的基督徒嗎?這就意味著他真的認識神嗎?

原文中一個接一個的 “how”,就像浪潮不斷湧來,迫使我們去思考這些問題。然而,可惜的是,幾本中文譯本僅僅翻譯了第一個「如何」,便草草了事,讀起來平靜無波,完全失去了原文的層次與力量。事實上,這一連串的 “how” 不僅僅是提問,而是揭示現今世代的本質:一個技術主導的年代(“analytical and technological age”)。

法國思想家 Jacques Ellul 早在 1950 年代的著作《技術社會》(The Technological Society)中,已經論及科技時代的特徵正是技術的支配。技術的年代是否也會催生「技術型基督徒」?這樣的基督徒是否僅僅問一句「如何」,便心安理得?技術之所以吸引人,正因其容易被規範、被鑑定。然而,當「鑑定」本身也淪為一種技術時,技術便成為唯一的關注,而內涵則被拋諸腦後。

如此,擁有技術而缺乏內涵,就如同只有說明書而沒有故事。當一個又一個的 “how” 被簡化為清單,原本波濤洶湧的浪潮便被化為毫無生命的片段,失去了其深刻的力量與意義。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西田弘義自由作家,讓生活、科學、科技、宗教、文藝等思想化為文字,在世界中留下痕跡。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應用:科技
14 篇作品

OpenAI 執行長美國參議院作證

人文:基督教
11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