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書集_《再談阿共打來怎麼辦》防止戰爭的第一步:認識問題
《再談阿共打來怎麼辦:從烏克蘭戰場看台海局勢》
三十三、防止戰爭的第一步:認識問題
從台灣人最愛的《孫子兵法》談論對戰爭問題的認識
《孫子兵法.始計篇》: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
用現代的說法,廟算就是國防政策,涉及戰爭的都要算,算得越多則勝算越大。而所謂的算,現在稱之為評估。如何正確評估,世界各國的智庫無不絞盡腦汁,想盡辦法蒐集資料,並努力確保資訊的正確性。
然而我們回頭看看台灣社會怎麼「算」戰爭的。要不就是單純看士兵數量,好像中國百萬大軍可以游泳渡海,每一樣武器都比絕對數量,思考模式如同玩遊戲,直接壓過去就好。這種算法,真能稱之為算?
算,不是只看數量,也不是看性能數字,光是結合天候地形的戰術運作,參數就多好幾樣,難度直接從四則運算變成多次方程式。而不少人卻常常用直觀的加減法去思考,還當成真理大肆傳播。就我們來看,這才是戰爭爆發的主因。
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前,要先認識問題,軍事戰略面更是如此。本書是希望簡化複雜的戰爭樣貌,便於讀者吸收,但從不願意讀者奉之為圭臬。重點在於開放心胸,增進興趣,只要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軍事討論,討論的範圍變大,層次就會豐富,加減法的討論就會變少。
如此一來,戰爭就越不可能爆發。因為大部分的戰爭,都起源自「廟算」失誤,失敗更常見於「輕敵」。
為何會算錯,多半不是不願意去算。很多成年男子談到武器會很興奮,說到如何調兵遣將的情緒都很高漲,玩起即時戰略遊戲的態度彷彿孫武復生。然而數學不會就是不會,一遇到複雜的真實戰場情境,乾脆就不算了,往往採取簡化問題成戰鬥,好像一方有勇氣就會贏,輸的都是不夠勇。
《孫子兵法.謀攻篇》: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台灣人很愛《孫子兵法》,用到每個領域,其實就是古老的兵書解釋不多,所以自己怎麼解釋都通。理解古代的環境,若代入到當代就不難明白,其實說的都不是什麼神奇的策略,與現代管理學理論沒差很多。
首先就是,不能逞匹夫之勇。戰爭是群體之事,個人戰鬥可以勇敢,戰術戰略層次光是勇敢沒有用。取勝的標準,第一個就是「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意思是「曉得能打的」,與「不曉得能打的」,兩邊開戰,是知道越多的會贏,與〈始計篇〉的廟算一致。
重點永遠在知道越多的比較會贏,但台灣人很會誤讀,把這段讀成「知道台灣很弱的,會贏那些不知道中國很強的」。
唉,《孫子兵法》的概念本就是戰爭,說白了就是「基於兩國對抗的前提下」,依此制定各種策略,教導大家怎樣準備,要投降的根本不用看,直接去跪就得了。讀兵法的意義,本就是建立在想要抵抗上,怎麼台灣總有人想著「最後的輸贏」。
讀兵法、軍書,當然都是想著要贏、防衛戰爭的大前提,建立在我們想要抵抗的心理上。知道勝算不大,研究戰略找到可以提高勝算的方法;知道很難失敗,分析規畫確保能夠降低損失的辦法。
是因為想要生存,而去找可以存活的辦法,不是想輸,才去找理由解釋為何會死。
我們在這裡不厭其煩地提孫子,只是要讓大家明白,台灣太多人是用必敗的心態、投降的心理,去思考兩岸戰爭,至於為何孫子要寫兵法,根本沒讀通。不然依照春秋戰國的情況,吳國是小國,楚國是大國,以小擊大豈不是愚不可及,看什麼兵法,直接獻城投降才對吧。
要防止戰爭爆發,說那麼多,不過就是「知道得越深入,準備得越充分」。我們若對現代戰爭理解得越深,就越可以做出充足準備,立於不敗之地。
當台灣人人都用加減法看兩岸軍事,誤以為談論中國缺點就是刻意輕敵,這才叫作不會算。廟算本就是不帶情感,冷靜地確認現狀,評估出最好的作法,我們往往都被謠言耍得團團轉,說白了就是欠缺現代戰爭中最需要的「系統性思考」。
我們在談台灣的天然地理、大海與天空就那樣,總有人立刻提及解放軍的武器裝備早就可以打破現狀,根本不談軍備到底行不行。當你開始聚焦在中國的武器發展,是否有足夠的資源支撐,這批人又馬上提經濟力,好像有錢什麼都有,如何從經濟轉換成軍工的過程就略過去了。
簡稱,你談A他說B,你說B他又去談C,真要談C他又改說A。明明是他在繞圈子,卻指著你跟著他邏輯在敘述的人繞圈。
討論兩岸軍事不要失焦,最基本的法則就是,每一次的討論都專注在一個層面上,如登陸作戰的戰術,放在哪一個條件下執行,而不是只鑽研氣墊船可不可以衝上岸,然後討論全部歪到氣墊船上。因為軍事戰略屬於複雜系統,本就不可能只討論單一事物,光是探討「國軍坦克要多久時間從駐地前往灘岸」,裡頭就有裝備技術、地形地貌、維修狀況、當時的戰場情況,包含很多議題很多層次。
軍事謠言會用專業的錯覺,讓你只討論其中一項,談裝備時不談地形,談地貌時不講戰況,說到戰況又去提裝備,繞來繞去套套邏輯。我們看不出在繞的理由,是因為這種敘述很有邏輯,其實是被牽著鼻子走。
舉個例子:解放軍有沒有台灣的絕對制空權,對於台灣陸軍的防衛來說,會不會有影響?這一定會有影響,所以謠言通常直接要你承認台灣沒有制空權,並在此前提上說其他部分的事情。至於為何沒有,反正就是沒有,前面被飛彈打光了。為何飛彈可以打掉台灣的制空能力,「你專心一點,回來談坦克能不能到海邊」,然後你的注意力就被帶走了。
仔細盤點戰爭的劇本,而非只被單一項目迷惑
正確的討論法,要先設立框架,談論「情境」,也就是所謂的劇本。劇本本身合不合理可以再說,但不能不給劇本。如上段所言,解放軍有沒有絕對制空權,差異自然很大,制空權到哪種程度,都會對陸軍防衛產生影響。不先確認好一個劇本,就下去談戰術執行,絕對會亂。
不要隨著謠言擴散者的腳步,談到劇本就堅持要以他的為主,就算要以他的為主,也得要他明確地說出為何解放軍有絕對制空權,不能用一句飛彈打掉略過。讀者接下去就會發現,所謂的飛彈打掉國軍制空權,敘述者可能連自己在講什麼都不知道,隨著你的質問細節越多,飛彈洗地成功這件事就會越來越不確定,直到完全破功。
要談架空的情境,像是解放軍已經有完全制空權,當然可以。在我們的經驗上,說這句話的人應該也不曉得這是什麼意思,他只是要用「解放軍有制空權」這句話做引,去解釋國軍坦克為何無法達成抵達灘頭的任務。
我們就正式一點來談,怎樣討論這個「國軍坦克馳援灘頭」的劇本。劇本的條件之一是所謂的「完全制空權」,這意思是中國空軍二十四小時都能夠控制台灣領域的天空,排除所有國軍空軍在空中的行動自由,並對我方陸地上的目標能夠隨意打擊。
一旦解放軍取得完全制空權,就代表台灣陸軍死定了?當然不是。我們就只談一個夜戰能力,中國對地攻擊機的夜戰能力夠嗎,這就可以討論很久。絕對制空權可不是說敵軍的防空武器都被消滅了,只是指空軍的行動自由最大化,國軍會到沒有任何防空能力的地步嗎?依照台灣軍力近年的發展,根本就不可能。
也就是說,如果中國的攻擊機夜視能力不足,就很難夜間出動,國軍最起碼也可以透過夜晚行軍,不可能達到徹底被封死的狀況。若解放軍有一定程度的攻擊機夜視力,國軍的夜間行動就會受限,蒙受一定損失。以上皆有層次,談論絕對制空權的人,能否為此做出定量?這還不提,在陸軍仍有野戰防空能力下,解放軍的夜間攻擊也會有損失。
第二個條件想定,國軍坦克需要前進灘岸,就表示面臨解放軍登陸,那麼中國的登陸部隊有多少人,具有多大戰力,國軍能否壓制,都要去算。簡單說,如果登陸部隊都是輕裝五百人,此時國軍只要有少量(個位數)坦克、裝甲車抵達前線,就能有效反攻。那麼,就算解放軍有絕對制空權,若沒能達成徹底殲滅我軍的裝甲部隊,還剩下十台衝破空中封鎖,成功抵達灘岸攔截,中國的登陸就將面臨失敗。
這才是正確的討論方式:提一個劇本,開始列條件,然後討論條件的合理性,然後才依此探討雙方能否達成作戰目標。
我們希望讀者能夠了解,多數在台灣討論軍事者,是不是都用「有無」下定論?從來沒有百分比,也不談作戰任務的成敗目標,只是很努力地要你相信,「當解放軍○○XX,國軍就輸定了」。
這不是玩陸軍棋,再怎麼簡單的兵棋遊戲,都有戰力指標,所有涉及軍事的討論,都應該要有層次性。
我們必須要先談論大的情境,確認某個劇本,然後才能論及細部的戰鬥狀況,不然就會出現在台灣常見的討論法:當你說到「我們採取ABC的方法,可以有效的處理這個問題」,對方則說「反正中國有XYZ,你死定了」。
「廟算。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真正的意義,在於我們都能保持評估的心態,而不是只想立刻得到結論。軍事既然是非常嚴重的事情,那為何我們每次遇到兩岸戰略的討論時,不管哪一種政治傾向者,都想要立刻找到一個結論,其他不談?
這其實也是中國長年對台灣軍事論述滲透的結果,企圖讓我們不去討論,只看結論。不同意識形態的人極化立場,大家各執一詞,認為會贏的要打,會輸的要投降。
台灣軍事圈在三十年前討論台海戰爭時,九成以上的人都是要戰的,差別在於戰到何種程度。而今天卻有將近一半的人,已經不談戰,反倒是要透過必敗無疑的結論去支持投降。
當我們有快一半的人,腦袋想的都是一開打就輸定了,換成你是解放軍,打還是不打?
防止戰爭的第一步,絕對就是認清問題,增加討論。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