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Openbook閱讀誌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書評》當語言和現實脫節:讀九段理江《東京都同情塔》

Openbook閱讀誌
·
如果說巴別塔象徵的是人類社會中語種的分歧,那麼東京都同情塔呈現的是語言的另一種層次的分裂:在概念與現實之間、在不同政治立場之間、在機械與人類之間,語言分裂成截然不同的意義與效果。在小說最終,牧名沙羅預見塔終將坍倒。或許這正是這本書對於當今兩極化社會的期許:但願那些讓我們彼此分裂的,終將煙消雲散。

文|林新惠(作家、文學研究者)

九段理江的新作《東京都同情塔》,在2024年獲得芥川獎之後便引發議論——九段表示這本書有5%的內容由ChatGPT生成。不過細看小說內容,便能理解九段想使用生成式AI的意圖。一方面,小說多次描繪人與AI的對話,而這些對話若以AI生成則更有說服力。另一方面,《東京都同情塔》圍繞著語言的權力,而生成式AI產出的語言,也必須在這個科技當代社會仔細檢視。

《東京都同情塔》是一本交雜事實與科幻想像的小說。小說描繪建築師牧名沙羅正構思「東京都同情塔」的競圖。此建築將蓋在曾舉辦東京奧運的國立競技場旁,並用以收容犯罪者。東京都同情塔的興建引發爭議,並非因為這是一座蓋在市中心的監獄,而在於這座監獄讓犯罪者更名為「悲慘之人」(homo miserabilis),並在其中過上衣食富足、閒暇無事,宛如桃花源一般的生活。

小說中的「幸福學家」主張,罪犯不應該被稱為罪犯,因為他們並非有意犯罪。犯罪者是因為出生的階級、環境、不好的機遇,才讓他們走上犯罪的道路。幸福學家認為,要改變社會對犯罪者的觀感,第一步就是要從語言著手。「悲慘之人」這個詞彙才真正描繪了這些前加害者的真實處境,也才能改變「犯罪者」這類詞彙與現實脫節的現象。

➤語言的隔靴搔癢感

詞彙與現實脫節正是《東京都同情塔》的母題之一。小說最開始,牧名沙羅在思考東京都同情塔的命名時,就點出了語言與權力的關係。在最初「東京都同情塔」是以英文「Sympathy Tower Tokyo」被命名。牧名沙羅認為,這種明明蓋在日本卻要用英文命名,以及日語當中「足以包容任何國家語言」的片假名,彰顯的是日本人想要拋棄日語的慾望。對於總是寫不好片假名的牧名沙羅而言,片假名是一種和現實脫節的語言。

語言和現實脫節也發生在牧名沙羅的生命史中。牧名提到自己曾被男性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侵犯。然而,當她說出自己被強暴時,沒有人同意這是一個強暴案件——因為該男性是牧名的男友。少女時期的牧名沒有足夠的詞彙將伴侶對她做的行為描述為強暴,而「強暴」一詞也無法描述牧名在關係內經歷的性別權力不對等。

這類語言上的性別關係,不斷發生在牧名的生命中。例如從小就有數學天分的她,在國中時為了爭取參加「全性別組」而非「女子組」,因為花太多心思說服大人而輸掉比賽。少女的牧名在那時便了然於心:「在運用數學公式之前,我得先精通如何運用語言。」

或許與現實最脫節的語言,正是來自AI生成的語言。儘管弔詭的是,AI的語言卻是來自最新的資料庫、最當下的人類社會用語。《東京都同情塔》多處呈現了AI講著一切政治正確的話,卻讓人覺得搔不到癢處的時刻。一開始,牧名沙羅在AI軟體輸入「悲慘之人」時,AI在她還沒發問時就不斷地輸出「悲慘之人」的意涵及此概念的發展脈絡。這時牧名便提到,AI侃侃而談「悲慘之人」這一概念,是為了反轉社會大眾對犯罪者的歧視,但是「它對於人類在掌握『歧視』一詞的過程中,經歷了怎樣的痛苦絲毫不感興趣。」

東京晴空塔,非當事塔。(圖源:wikipedia)

➤另一種巴別塔

AI能按照它被設定的演算模式,無止境地生成政治正確的語言,但是這些語言,卻與人類活生生的經驗完全脫離。藉此,《東京都同情塔》也對政治正確進行了深刻的反思。牧名沙羅設計的同情塔最終成功落成,但當她的情人東上拓人聽著牧名闡述著同情塔種種強調同理、尊重與共生的設計理念時,他說這些話語彷彿就是AI生成的「濃縮了世人平均的願望」且「積極正向卻貧乏的文字」。

小說中的同情塔無疑是政治正確的終極顯影。東上拓人看著落成的塔,提到這些強調多元、共生的概念固然美好,但當這件事走向極端,卻成為一場「不容認錯,拒絕任何異議的壓倒性破壞」——只要每天看見同情塔,就會「被迫同情」。而東上拓人認為,被迫同情就是一種暴力。

這些對於政治正確以及左派理想的省思,其實也回應到當今全球右派崛起的一大原因:左派強調的多元平等共生,終究沒有如這些政治語言所宣稱的那樣讓所有人幸福快樂。在《家鄉裡的異鄉人》一書中,霍希爾德(Arlie R. Hochschild)指出,美國右派的極端右傾,部分原因正是不希望被規範「應該如何感受」——為同婚感到愉悅,為戰爭感到憤慨——這些左派強調的博愛理念,與右派的生命經驗深刻脫節。政治正確望向了人類社會的光明可能,卻遺落了人性的暗影:人的某些愉悅根源,悄然地來自不正確的思維、不正確的語言。

小說中,東京都同情塔的所有收容者和管理者都帶著慈祥無憂的微笑,且被禁止使用任何「比較」的語言,彷彿從此世間再也沒有痛苦與醜惡。然而,這樣看似光明美好、沒有污名的世界反而讓人不寒而慄。

如果說巴別塔象徵的是人類社會中語種的分歧,那麼東京都同情塔呈現的是語言的另一種層次的分裂:在概念與現實之間、在不同政治立場之間、在機械與人類之間,語言分裂成截然不同的意義與效果。在小說最終,牧名沙羅預見塔終將坍倒。或許這正是這本書對於當今兩極化社會的期許:但願那些讓我們彼此分裂的,終將煙消雲散。●(原文於2025-01-20 在Openbook官網首度刊載)

東京都同情塔
Tokyo-to Dojo-to
作者:九段理江 
譯者:王華懋
出版:木馬文化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九段理江
 

1990年出生於埼玉縣。2021年以作品《壞音樂》(悪い音楽)獲得第126屆文學界新人獎正式出道。同年發表向太宰治致敬之作《Schoolgirl》入圍第166屆芥川獎和第35屆三島由紀夫獎。2023年3月,憑藉該作獲得第73屆藝術選獎新人獎。同年11月,作品《寫詩的馬》(しをかくうま)榮獲第45屆野間文藝新人獎。2024年1月,以《東京都同情塔》獲得第170屆芥川獎殊榮。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