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夜,是欢乐而非惊魂
每年的仲夏节前夜在瑞典是一年中除了圣诞夜外最为重要的节日,这不但是舒爽的夏季时节,更是一年中最长的白天,在北部地区有极昼,而南部的明亮也能持续到子夜时分。这一天,大家立起五月柱,戴上花环与家人或朋友欢聚在一起。这是一个传统节日,而且大家希望尽量保留古老的习俗。
不过所谓传统习俗也不容易界定,因为习俗本身就是在不断变化的,即使问当地人,也很少有人能说明这些仲夏节习俗起源于何时何地,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或是完全消失。而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场景则更可能是艺术加工,如四年前的《仲夏夜惊魂》。可以说仲夏节和仲夏夜是新旧传统的融合,是一段漫长的历史。
关于五月柱(也被称为仲夏节柱),常有人它最初是一个男性生殖器的象征,中世纪时由中日耳曼地区(今天的德国传入),在仲夏夜绕着它跳舞是祈求生殖,但实际上中世纪以及之前的仲夏节相关事项所留下的记录非常少。当时的人们应该是以某种方式庆祝夏至,毕竟这一天的白昼在北欧地区极长,至于是否生育有关则不得而知。关于中世纪的仲夏节传统,有文字的资料中零星提到维京人会在仲夏夜喝啤酒并用它来涂抹身体。
仲夏柱大约在中世纪的某一时期从德国传到瑞典,这在17世纪的文字中有所记载,一开始这高耸的柱子被称为五月柱,因为在德国和周边地区,往往是在庆祝五月节时将它立起来。瑞典选择在仲夏夜立五月柱,只是因为北欧气候比较凉爽,用于装饰五月柱的树枝和花朵等五月还不够多。仅这点来看,所谓的传统也是因时因地而灵活改变的。
最开始的五月柱主要由时令的树枝做装饰,但本世纪开始,五月柱的形状、大小、装饰和花环的悬挂方式上都有了许多变化,有些创意甚至是随意的五月柱就只是用彩带和一些随手可取的装饰物。不过相比之下,人们还是更喜欢传统的树枝加花朵。
围着五月柱唱歌、跳舞是确实是个传统,这些曲目一般都很固定,主要是为了人人都熟悉并能参与进来。现在在网络上最知名的五月柱必跳曲目 《小青蛙们》(Små Grodorna)却不是什么古老的传统,甚至在19世纪时都还没出现过。
据考证,这支有趣的歌是在哥德堡郊外的Nääs Kursgård最先开始的,20世纪初,这里进行过一系列的以保护农业社区的文化活动,为了丰富活动本身,主办者创新了不少娱乐性更强的内容,其中就包括中包括 《小青蛙们),大家伴着歌词的内容,随着曲调,模仿小青蛙和小猪的样子绕着五月柱跳起来,大人笑场,孩子开心。我第一次跟着跳小青蛙时还听不懂歌词,只能笨拙地跟着,手忙脚乱,但内心的快乐却油然而生。
仲夏节在以往,尤其是19世纪是年轻人非常喜爱的节日,因为这天可以以游戏的形式来告白,即使被拒绝也不会太尴尬。
在瑞典的一些地方,年轻男女们会一起玩一个带有搞笑成分的婚礼游戏。大家一起选一个仲夏新娘和新郎。新娘被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然后在社区或农庄里行进,为之后举行的聚会讨要吃食。
仲夏节花冠也很重要,女孩们之间会比谁的花冠最好看,在游戏时女孩也可以把自己花冠系在男孩身上,以表示自己的爱意。这些爱情小游戏一直穿插在跳舞过程中,体力和精力都非常好的青年男女们可以一直跳到子夜时分。
当天采花除了做花冠外,女孩们还可以采七种不同的花放在枕下,据说会梦到未来心上人的样子。根据传统,采花时要保持沉默--如果沉默被打破,魔法也就被打破了,这点确实非常符合中世纪时期农民们对沉默和魔法的理解。
仲夏夜在传统上被认为十分特别,所以当天的占卜据说都很灵验。有一种占卜方法是吃一些非常咸的东西--比如咸鲱鱼或所谓的梦粥:用面粉、水和盐煮的。然后不能喝水便上床睡觉,这样未来的丈夫或妻子便会出现在梦中,给熟睡的人提供解渴的东西,他或她所给的解渴之物还能表明未来在一起的生活是幸福还是不幸、富裕还是贫穷。
虽然占卜、算命这类传统现代的瑞典人早已弃之不用,但却成为影视剧的题材。在《仲夏夜惊魂》上映后,便有朋友问我剧中那些诡异的事是不是真的,我当时在豆瓣上写过一篇文章,现在贴在下面:
《仲夏夜惊魂》的虚与实
这部电影在欧美地区上映后,颇有些争议,尤其在与导演的前作《遗传厄运》进行对比之后,不少人认为水准有所下降。影片中大量使用的风俗、隐喻、符号让不少人好奇,甚至成为一些影迷试图破解影片内核的必须。即使在中文媒体中,这类解读也非常多。而影片美工和场景设计师亨里克·斯文松(Henrik Svensson) 不久前做了回应,他认为有些破解是基本符合他们设计的愿意的,而有些则是过度解读。
关于拍摄地
电影的拍摄地点是瑞典的一个实际存在的地方,是位于中部行政区Hälsingland的一个叫Hårga小村镇。
但现在的瑞典农村结构早在19世纪就已经全部更新并隔入到现在普通的瑞典社会中。影片中表现的公社式的瑞典农村是18世纪之前的情况 ,那时村人全部住在一起,有公共的磨房,铁匠铺,宗教信仰除了新教外,偏远地区也有异教。可从18世纪后期,瑞典对农民的土地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置换,即通过置换把自己的土地连成一大片。这种土地置换单靠农民之间互相操作是不行的,而是国王下令进行。到了19世纪,那位从法国来的国王(现今瑞典王室的先祖)卡尔14世,更是对农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全国土地置换全部完成。土地的集中使农业大规模的机械化很容易操作,瑞典在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便逐步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在瑞典一个三五口之家的农户管理一个大型农场,几十亩地,上百头牛,羊是极为寻常的,整个农业的运作效率非常高。而瑞典又是没有城乡差别的,农民只是一种职业,与其他职业从业者享受同样的公民待遇。
影片中的农业公社并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是为影片叙事创造出来的。
影片中描绘的占领整个Hälsingland并统治这个村庄的的特殊异教是欧洲历史上各种多神崇拜社团的综合体,其中有几个位于瑞典,而且就在这一地区。
关于壁画
当初选择Hårga为拍摄地时,导演与制作设计在瑞典选择了好几个地方,最终这片茂密的森林与广阔的田野混合的地区吸引了他们。同时Hälsingland一向有不少历史遗存,尤其是一些老建筑中画在墙上的壁画,如那里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一处19世纪洛可可风格,保存完好的农舍。这座农舍和其他一些地方一样,有大量的壁画,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宗教、传说等。
有些壁画非常复杂,且充满了令人恐惧的暴力画面, 这些壁画给了影片制作设计师很多灵感,而电影中的一些壁画便是以这些壁画基础进行的再创作。
亨里克·斯文松说这一地区的壁画和其他历史画作、图案从一开始就以一种神灵、圣经式的或隐讳,或可怕的方式,展示了不同时期人们的信仰,甚至有时会突然看到一些包含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性、血、魔法和暴力表现形式,这些都被他们吸收进了电影,目的是为了渲染一种神秘和未知。
关于仲夏节和仲夏节柱以及当地舞蹈
复活节,仲夏节,圣诞节这三个节日在瑞典是一年中重要的欢庆日,而且这三个节日在新教传入瑞典前就有,虽然后来有宗教色彩加在其中,但庆祝的方式还是包含了更多的民风和民俗。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是北半球白天最长的一天,这便是仲夏节庆祝的由来,只是为了方便大家的连日庆祝,会把仲夏夜(midsommarafton)定在19-25号的周五。对于瑞典人来说,6月6日的国庆节不重要,而两周后的仲夏节才值得欢庆。
仲夏节若是晴天,那所有的活动都是在户外。仲夏夜当天,不少社区或居民区都会立仲夏柱(也有叫做五月柱的)。这个道具很重要,一支高大的柱子直指向天,外形有些像十字架,但横柱的下方有两个圆环。整个柱子被各种时下的花草装饰,立好柱子后,大家要围着它跳传统舞蹈。
而在Hälsingland地区却有一种特殊的舞蹈,叫 Hälsingehambon ,与影片中表现的十分相似:通常,一个年长的女人作为传说故事中有魔法的人,她会一直拉琴,跳舞的人会随着这魔音一直跳,直到累死(现实中当然不会这样,只是累到退出),而跳到最后的一个便会战胜魔法。虽然影片中没有使用实际的歌曲,但跳舞的场景却与现实差不多。
关于活人祭祀
瑞典和北欧地区古代确实有不少的活人祭祀活动,形式不尽相同,这可以追溯到11世纪。这些仪式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带来更好的收成,从历史文献,如《教会大祭司》和《大祭司达努勒姆》中都有相关的记述。
而11世纪的国王多玛尔德,作为臣民的最终祭品,被供奉在他的土地上。13世纪的作家斯特鲁松在《年轻人》这部传奇中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第一个秋天,他们以牛为祭,但第二年的收获季节并没有因此得到改善。第二年秋天,他们便祭了一些平民,但接下去的年景更糟。到了第三个秋天,献祭的日子到了,许多瑞典人来到乌普萨拉(注:瑞典大主教区)。现在,各地首领们互相商量,一致认为粮食匮乏是由于他们的国王多玛尔德的缘故,他们决定让多玛尔德换回一个好年景,他们袭击并杀死他,把他的血洒在神的石柱上。他们做到了,下一年的收成果然很好。”
而影片中的活人祭祀场景放在仲夏节却是与现实不符的,因为从自古以来瑞典仲夏节仪式庆祝的是生育,而不是死亡 。影片中活人祭祀时使用的迷幻药,也是影片为效果而添加的,现实并不存在这个环节。
关于符号、咒语和巫术
电影中出现的非常像卢恩文的符文字母现实中从未有过,是设计团队根据需要,进行了一番研究,并采访了几位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后,创造的字符。他们想要一种“真正的魔法语言副产品。”
创作设计团队把这个语言叫叫做Affekt语言,是民间传说、历史事实、传统和发明的混合体。所以大家不必去解读。
至于片中的爱情咒语,是源于意大利的巫术,意大利作者特雷弗·迪恩在《中世纪晚期意大利的犯罪与正义》一书中曾写道,一名宗教信徒施下的奇异的爱情咒语,并被证明有效。而迪恩还发现,至少有一份记录显示,为了神奇地吸引潜在的追求者,一名少女将她的阴毛和经血烘焙成糕点。
关于火烧祭品
影片的结尾是一座可怕的寺庙被烧毁,里面供奉着祭品——这是有历史根据的。历史学家彼得·S·威尔斯在《野蛮人的语言:人们如何塑造罗马与欧洲》一书有描述,凯尔特人为了庆祝丰收而焚烧雕像,而几份古希腊罗马的文献和考古证据表明,这种场景的确是当时一种较为寻常的仪式,至于是不是会烧活人,目前没有找到充分证据。
总之,影片制作设计师更希望观众把这部电影理解为一个现代寓言,它有自己的神话结构,不是现实,但又有现实的隐喻,不必从特定的文化中强行衍生一些模式匹配,而去做过多的解读。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