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體與公民新聞在香港被迫移民遷徙報導中的人權與倫理:以BBC與端傳媒的新聞為例
引言
根據1951年《日內瓦公約》,難民是因迫害、戰爭或暴力而被迫逃離國家的人。聯合國難民署的統計顯示,全球目前有超過1.173億人被迫流離失所,難民和被迫遷徙成為全球緊迫的人道問題之一 (UNHCR data, 2023)。自2019年香港反修例運動及2020年《國安法》實施後,許多香港居民選擇移民以尋求安全與穩定。英國自2021年啟動BNO簽證計劃後成為香港移民的重要目的地,已有超過16萬名香港移民進入英國,同時加拿大也接納了超過3萬名香港移民 (Jason Lam, 2023; Choy, 2020)。
儘管國際社會提供支持,許多香港移民在新環境中面臨適應挑戰,如語言障礙和經濟壓力等問題,這些困境使得香港的移民潮成為全球難民問題的典型案例 (Choy, 2020)。本文將探討難民及被迫遷徙的背景,並通過比較BBC和端傳媒對香港離港者的報導,以分析其中的倫理與人權議題。BBC的報導側重於全球視角,而端傳媒則通過個人故事突顯人性化的共鳴,對讀者而言,兩項報導帶來的感受與啟發不同,產生的對人權事件的理解與共鳴也有所差異。這符合Borer的「框架策略」理論,即不同的媒體框架會影響公眾對人權議題的理解 (Borer, 2012, pp. 33–40)。
基於(Christians et al., 2020)等人的媒體倫理理論,本文將結合新聞倫理視角來分析媒體在見證人道危機時的角色,並探討不同報導風格如何影響觀眾的情感和行動。在資訊過載及「同情疲勞」普遍的背景下,深入探討媒體報導策略及其倫理影響,對於促進公眾對人權問題的持久關注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旨在探討在進行新聞報導時,如何在真實性和尊嚴之間取得平衡,以引導公眾對人道議題的理解和共鳴。
1.案例介紹與分析
本文選擇以兩篇新聞作為分析的案例,它們分別是來自BBC中文網的:香港尋求庇護者在英國面臨的困境,噩夢,無助感與生活拮据,以及來自端傳媒的:三顆桔子,一鍋盆菜,流亡港人的年節餐桌。
BBC的報導通過香港學生文妮夏的故事揭示香港庇護申請者在英國面臨的經濟和心理困境。文妮夏在英國申請庇護的過程中,遭遇了英國庇護系統效率低下的問題,導致她無法工作,並只能依賴微薄的補助金維持生計。報導指出她在庇護宿舍中面臨隱私權被侵犯的問題,並結合英國內政部的數據揭示香港庇護申請數量增加但通過率偏低的現狀。BBC的報導以數據驅動、系統性分析和政策背景為基礎,通過客觀性視角向國際受眾呈現庇護議題的普遍性,適合引導受眾關注制度性挑戰。
端傳媒則從流亡者在異鄉過農曆新年的生活細節切入,以Jasper和Malcolm等人為例,展示他們在英國、加拿大和台灣的生活狀況。報導中,流亡者的情感需求、孤獨感和思鄉情緒被細膩描繪,透過飲食和節日記憶展現流亡者生活的現實挑戰。端傳媒的報導聚焦於人性化敘事,使讀者能直接感受到流亡者的情感掙扎。作為公民新聞,端傳媒的報導通過細節和情感引發共鳴,使人權議題從制度層面深入到人性層面,增加受眾對流亡者生活困境的親和力。
Christians等人提出新聞不僅是事件的鏡像,更應是引導受眾理解事件的地圖(Christians et al., 2020, pp. 120–124)。BBC的報導就如同一張“地圖”,通過全球媒體的優勢,以政策分析和數據為基礎揭示庇護制度的結構性挑戰。端傳媒則側重於展示個人故事,通過情感共鳴引導讀者體會流亡者的內心世界。兩種敘事方式相輔相成,共同幫助受眾理解香港庇護議題的多層次現實。
2. BBC與端傳媒如何在報導中呈現人權問題
BBC和端傳媒的報導均揭示了香港庇護申請者在流亡生活中面臨的諸多挑戰,但在呈現方式上各具特色。在BBC的報導中,庇護申請者的生存權、隱私權和精神健康權成為關注重點。文妮夏在英國的經濟困境和心理挑戰,揭露出庇護申請系統效率低下對人權的損害,並展示出庇護宿舍的隱私侵害如何加劇庇護者的心理創傷。通過這些分析,BBC報導引導讀者從制度性角度看待香港庇護申請者的人權問題。
端傳媒的報導側重於流亡者的情感需求和家庭生活權,從Jasper和Malcolm的異鄉生活經歷出發,表現出流亡者在節日期間的孤獨和對家鄉的懷念,並突顯政治迫害所帶來的家庭分離與文化割裂。端傳媒不僅關注經濟挑戰,更強調流亡者在失去家庭和文化聯繫中的痛苦,將人權問題從制度層面延伸至情感和社會連結層面。
BBC報導中使用了“庇護申請者”(asylum seeker)、“隱私權”(privacy rights)和“經濟困境”(economic hardship)等專業術語,這些中立的關鍵詞強化了報導的客觀性,讓讀者從制度角度理解庇護申請者的困境。相比之下,端傳媒報導中使用了“流亡者”(exile)、“思鄉”(homesickness)和“孤獨”(loneliness)等情感詞語,突出流亡者的情感需求,使人權議題更具人性化和情感深度。這些詞語引導讀者將焦點轉向流亡者的內心世界,促進情感共鳴。
BBC報導重點強調香港庇護申請者群體的處境,並以文妮夏的經歷為例說明其共同挑戰。透過數據和政策背景分析,BBC使庇護申請者的群體聲音得到突顯。然而,由於報導主要聚焦於制度性問題,個人情感的細節呈現較少,庇護者的文化適應與家庭關係挑戰未得到充分展現,可能影響讀者對流亡者心理困境的理解。
端傳媒則著重於流亡者的個人情感、孤獨和思鄉情緒。報導將Jasper和Malcolm等流亡者的經歷放大,突顯其個體聲音,但相對忽視對庇護政策背景的分析,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對政策挑戰的理解。總體來說,BBC從制度性視角展現庇護者的普遍困境,而端傳媒通過個人故事呈現流亡者的情感需求,兩者相輔相成,讓受眾既能了解制度缺陷,也能體會流亡者的情感挑戰。
3. 討論:媒體報導中的倫理考量
媒體在報導人道災難時常以強烈的影像來喚起觀眾的情感和行動,例如2011年索馬里饑荒報導展示了兒童飢餓的畫面。然而,Moeller指出,頻繁的災難報導會導致觀眾「同情疲勞」,使他們對苦難產生麻木 (Borer, 2012, pp. 18–26)。為避免同情疲勞,一些媒體選擇較日常的視角來展示苦難,端傳媒即是一例。端傳媒通過日常生活場景拉近觀眾與受害者的心理距離,避免將受害者物化,增強受眾對流亡者的尊重與共鳴。
Christians等人的媒體倫理理論認為,媒體應秉持尊重與人道主義,以道德見證者的身份呈現受害者的經歷,避免過度渲染苦難,而應致力於揭露真相和促進社會公義(Christians et al., 2020)。
BBC的報導強調客觀性,以數據和政策分析展示庇護申請者的制度性挑戰,符合Christians等人提出的見證者角色,能引導讀者理性理解庇護問題。然而,端傳媒則側重情感化敘事,通過個人故事和細膩的描寫,使讀者更深刻地體會流亡者的孤獨和掙扎。這樣的敘事方式更容易引發讀者的同情與共鳴,讓人權問題從制度層面深入到人性層面。在強調事實和政策時,缺乏對個人情感的呈現,可能導致一定程度的去人性化,使流亡者的個人困境被抽象化。相對地,端傳媒的情感敘事避免了去人性化,透過流亡者的個人經歷和情感,將其塑造為具體且有尊嚴的個體,拉近了受眾與受害者的距離,避免將其物化。
兩種報導的差異對讀者的情感與行動也產生了影響。BBC的客觀敘事方式幫助讀者理性地認知庇護議題,適合促進對政策的理性思考,但在引發情感共鳴和行動動機方面可能欠缺。端傳媒的情感化敘事則更易激發讀者的同情心,使庇護議題從數據層面深入到情感層面,從而促進受眾關注並支持相關的人道議題,發揮媒體引導行動的橋樑作用。
4.結語
從對BBC和端傳媒的報導分析可以看出,主流媒體與公民新聞在敘事方式、受眾影響以及倫理考量上展現出不同的特點。BBC的報導側重於客觀和宏觀的政策解讀,適合幫助受眾理性認知庇護者的制度性挑戰;而端傳媒則通過情感共鳴、個人故事和日常生活的細節,使庇護者的情感需求和家庭聯繫更具體地呈現,拉近了受眾與受害者之間的距離。這兩種敘事方式在提升庇護者人權議題的關注度上各具優勢,共同為人權問題的報導提供了多維度的參考。
在全球難民潮和資訊過載背景下,本研究的結論表明,媒體應該在真實性與受害者尊嚴之間取得平衡。BBC的客觀性敘事為政策改革提供了數據支持和制度依據,而端傳媒的情感化敘事則能有效喚起受眾的同情心和行動動機,從而在多層次上促進人道關懷。
未來的研究可進一步探討不同媒體對人權議題的敘事策略如何影響受眾對人道危機的情感反應與行動意願。同時,隨著資訊媒體的發展,探索如何通過創新報導策略在受眾心理承受力與情感激發間找到平衡點,將有助於解決「同情疲勞」問題,並更有效地促進社會正義與人道關懷。
附錄:
案例文章來源機構介紹:
BBC中文網是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BBC)針對中文使用者設立的新聞平台,提供全球時事新聞、深度分析和多元觀點。作為國際知名的公營媒體之一,BBC中文網涵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和社會等領域的新聞,並特別關注中國、大中華地區及東亞事務。該網站秉持BBC一貫的客觀、嚴謹及公正的新聞報導標準,致力於為中文讀者提供不受政治或商業影響的資訊,協助讀者在全球視角下了解時事動態。除了文字內容外,BBC中文網還提供多媒體形式的新聞報導,如圖像、音頻、視頻,便於讀者獲得全面的信息。
端傳媒(Initium Media)是一家創立於2015年的數位媒體公司,總部位於香港,主要面向全球華語讀者,特別是大中華地區。端傳媒以深入的調查報導和分析文章聞名,致力於提供獨立、多元、深入的新聞內容,涵蓋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等議題。端傳媒在報導中重視探索複雜社會現象的根源,尤其專注於中國、香港、台灣及亞太地區的新聞。端傳媒以創新的新聞敘事手法著稱,採用數據新聞、專題報導和多媒體內容,並堅持新聞獨立性和媒體的社會責任,受到年輕和高知識水平的讀者青睞。隨著香港媒體環境的變化,端傳媒也面臨挑戰,但仍在維持其獨立報導的原則。
網頁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