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都在看博物館/美術館的旅行,究竟是誰會想參加?

去年邀請李孟學老師擔綱規劃「大唐之路-奈良與正倉院展踏查課」的時候,孟學老師問我:「究竟是誰會想參加這種全程都在看廟的行程?」
我答:「我啊。」
台灣很少人知道正倉院,當然也沒聽說過正倉院展,這一點讓我很驚訝。畢竟在香港,正倉院展在文化圈子是如雷貫耳,至少我在香港聽周遭的人討論正倉院展,聽到耳朵生繭。
神奇的是,即使如此,還是湊到了九個夥伴與我們一起瘋。
旅行,是用身體經驗的累積穿梭古今
奈良是伴隨我很長時間的一個遺憾。初訪時什麼也不懂,到了奈良才發現這裡的文化底蘊有多深厚、文化瑰寶密如繁星,我卻因為先備知識不足,看不出個所以然。那時我剛開始接觸文化資產領域沒多久,識別能力與敏銳度都還不夠,只能徒呼負負。
事隔多年再訪奈良,帶著與當年截然不同的視角重新認識這座城市,也帶著離開校園後對媚俗與淺碟的痛與恨,在規劃時便決定貫徹執行「不妥協」的原則,只要是孟學老師認為重要的參訪點,就全都保留下來。
很感謝當年在香港三聯擔任「文化遊」工作人員時所獲得的視野,那時的行程內容不是博物館就是古蹟遺址、考古基地,即使一直被警告「只有很小眾的人喜歡」,但我覺得這個方向是對的。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若每一趟旅程都能在一個中心題旨下依脈絡規劃、開展,那麼,對世界的理解,就可以用身體經驗的累積,穿梭古今。
當代如何重銓傳統?
和「文化遊」時不一樣的是,當我回到台灣著手規劃,其中一半的重點挪到了「當代如何重銓傳統」。
保存不可能只是將傳統文化凍結在某個時空。文化資產之所以是「資產」,它有很強的應用面。把古蹟、歷史、傳統藝術、習俗用博物館或美術館的形式呈現,只是其中一種;取其精神或元素重新設計,體現在建築、都市規劃、飲食文化、節慶、當代生活日用品,或是開發成體驗遊程、遊戲、影視作品,都是值得認識的面向。
我深信文化傳承的基礎,是金錢。對美的追求、對藝術的嚮往,也仰賴文化資本去堆疊。自古至今,只有錢在運作的環節可說是「活著」的,要持續「活著」,必須奠基於人們自主的消費,不是由上而下搞出各種標本般的「示範」與免費推廣,那叫作宣導,不是活著的文化。
所以我很喜歡參觀賣店,以及所有依靠商業模式生存的文化消費。這一點,日本的廟宇、美術館和博物館,絕對是亞洲的佼佼者。看看人家怎麼賣御守和朱印帳?如何將展品文物重銓成實用的日用品?怎麼將精神、靈魂與理念轉化成建築空間與光影設計?
關西地區的國寶與美術館們
日本的「體察-思考-詮釋-實踐」綿密嚴謹,國寶處處的關西,正以它慢而穩的速度,扛著沉重的文明積澱徐徐前進。相對於被過度炒作的京都,奈良顯得很低調,一切都以內斂、細緻、簡約的方式曖曖內含光。
我們去年除了廟宇和博物館(及它們的賣店),還探訪了釜飯、鰻魚飯、酒粕鍋、歷史風味濃厚的洋食、奈良風格的懷石,以及用奈良漬和當地季節果物表現的雞尾酒,每一家的態度都是「只做想做的,以及能力範圍內能做的」,原則守得很緊,不為了多做一點生意而動搖。甚至有一家咖啡店,明明營業中,且店內幾乎是空的,但因為我們突然有十人進入,便將我們擋在門外淋雨(我們被颱風尾的突發暴雨逼著找地方躲雨),待店內工作人員都準備好了,才讓我們進入,一點也沒有想要加快動作的意願。
我很欣賞這種節制與原則,底氣很硬,毫不退讓,這是我喜歡奈良的原因。
去年在奈良的主題是唐代的全球文化交流,因此正倉院展和廟宇是主角。今年我們將重點拉到博物館與美術館本身,從保存、研究與展示的角度,來看看因為睽違55年的大阪萬國博覽會,正倉院展和關西的文化藝術場館會如何因應。
全程都在看博物館/美術館的旅行,你會想參加嗎?
2025 「77回正倉院展+關西特色美術館巡禮」行程簡表
10/29(三) 集合日-關西機場或奈良集合、依水園、寧樂美術館
10/30(四) 正倉院展、奈良國立博物館、 東大寺
10/31 (五) MIHO美秀美術館、 佐川美術館
11/1(六) 宋元佛畫特展、京都國立博物館、三十三間堂
11/2(日) 天理參考館、奈良歷史藝術文化村、石上神宮
11/3(一) 解散日-繼續旅行、各自返家
詳細行程內容:wp.me/P5zZd-zK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